首页 理论教育红楼梦人物对比:黛玉与龄官的影子

红楼梦人物对比:黛玉与龄官的影子

【摘要】:她身体单弱、眉眼像林妹妹,形容举止较公认的黛玉之副的晴雯更似林妹妹,故姚燮指出:“想龄官举动语言,直是颦卿一个影子。”涂瀛《红楼梦问答》中也认为,龄官是“林黛玉离魂影子”。黛玉、龄官还同是为情所困的女子,有着不确定、无法出口的爱情。龄官还有一处与黛玉相同,就是她的郁郁寡欢、一身疾病。

三、黛玉的影子

“龄”“林”谐音,龄官的悲剧性还在于她与林黛玉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诸如长相、傲气、痴情、弱症等。她身体单弱、眉眼像林妹妹,形容举止较公认的黛玉之副的晴雯更似林妹妹,故姚燮指出:“想龄官举动语言,直是颦卿一个影子。”(评第三十六回)涂瀛《红楼梦问答》中也认为,龄官是“林黛玉离魂影子”。作者如此设计,用意显而易见:“以龄官命运的不济映照黛玉一生的不幸,以龄蔷恋情的没有着落,衬托宝黛情的最终无望。”[7]

第二十二回和第三十回,通过众人与宝玉的眼睛看出龄官确实与林黛玉相像,且有几分神似。与最美丽的女孩相似,说明龄官的确非常漂亮。能得到皇妃的特别赏识与宠赐,龄官的唱功自然是梨香院中最出类拔萃的。可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在贾府那样尊卑分明的环境里,一个戏子的美丽、出众与倔强恰恰又成了她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这与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悲剧命运一样。晴雯就是一个集美丽、才能、心智于一身的女孩,她的心高气傲、自尊自贵,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但在贾府却招来上上下下的忌恨。而王夫人更是一见晴雯相貌出众,“眉眼”像林妹妹,便大动肝火,“真怒攻心”(第七十四回)。于是“狐狸精”的帽子便先天铸成,“被撵”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龄官如果进入大观园,也会有类似的遭遇。

黛玉、龄官还同是为情所困的女子,有着不确定、无法出口的爱情。失意中的黛玉通过葬花、吟诗来排遣,而“贾蔷与龄官皆非读书通文理者,故一味昵昵儿女语,不得与宝、林辈比其分毫也”(东观阁本第三十六回评语)。龄官表达感情的方式更直接更热烈,拿簪子在地上写“蔷”字,一笔一画间有怎样的情感在胸臆间辗转,是疑惑,是惶恐,是期待,是无望……“龄官画得出神,宝玉看得出神,活写两个情痴,跃然纸上”(姚燮回评)。在此,宝玉通过黛玉读懂了龄官,后来在梨香院看到龄官在心上人面前使小性子时,他又通过龄官读懂了黛玉。这两个女孩子犹如互文见义,将懵懂的局外人渡到了“解”的彼岸。论者多以为第三十四回宝玉赠帕定情,标志着宝黛爱情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稳定发展的成熟阶段。其实,真正使宝玉的思想净化并使其情爱观升华的是龄官对待爱情的专一态度,“识分定情悟梨香院”才是宝玉情感发展历程的分水岭。第三十六回,他痴痴回至怡红院,正值黛玉和袭人坐着说话。一进去,也不和黛玉打招呼,就痴痴地对袭人长叹:“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蒙府本在此批曰:“这样悟了,才是真悟。”这件事给宝玉的震动很大,虽然他并未从此杜绝与其他女孩子来往,但他“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从此,他专一地爱着林妹妹,矢志不改。(www.chuimin.cn)

在此之前,他对女儿们“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8]。他那段著名的“泪葬”高论,就是其泛爱心理的反映。直到两次见到龄官,才使他幡然醒悟。可见,“多情而痴情的龄官是以自身之痴点化了作为局外人的宝玉,是一个从情痴角度和黛玉相一致的形象副本”[9]

《红楼梦》里最痴情的女子,莫过于黛玉和龄官。“痴情”作为与世俗人情对立的独特生命状态,自然是世道中人所不解与嘲弃的。然而作者肯定这种痴情之爱超越人生功利乃至道德层面的审美价值,显然带有修正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某些缺陷的用意。“作者不仅从正面通过宝黛爱情而且从反面通过龄蔷爱情对这种知己之爱加以表现。贾蔷和龄官并非知己,故其爱情终成悲剧,即使没有封建家长的阻挠破坏,不受封建婚姻制度和礼教的束缚,龄官和贾蔷的爱情也无疾而终,从而从反面深刻揭示了共同的思想志趣对爱情的重要意义”[10]。在知己之爱这一主题上,龄蔷之恋对宝黛爱情,起到了相互补充和阐释的作用。

龄官还有一处与黛玉相同,就是她的郁郁寡欢、一身疾病。第三十六回,龄官对贾蔷说道:“今儿我咳嗽出两口血来,太太叫大夫来瞧,不说替我细问问,你且弄这个来取笑。偏生我这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病。”可见,龄官亦有吐血之症,也许如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所推测的:“龄官忧思焦劳,抑郁愤懑,直于林黛玉脱其影形,所少者眼泪一副耳。”只是,林黛玉虽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她仍然是贾母心爱的外孙女儿,能够用大量的人参肉桂和“人参养荣丸”之类来调养,延续生命。而龄官只是贵族主子的玩偶,主子不可能为她花很多的钱。就算活到戏班解散被放出,无家可归的她也没钱治病。所以,龄官的吐血症,也必将导致她美丽的生命之花匆匆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