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庶出,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作者以花格喻人格,对她是赞赏有加,并称她为“敏探春”。可见,这是一个整齐有趣的序列,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探春精干、洒脱的风度,不能说与书法艺术的潇洒风神没有关系。......
2023-11-27
三、才与德的不同命运
二人在才与德方面的差别,与出嫁前的家庭教育环境关系密切。李纨之父李守中,身任国子祭酒一职,是个学官。为使女儿日后能做一个合格的媳妇,他对女儿的教育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以纺织女红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第四回)。连女儿的名字也都要体现出妇道,可谓用心良苦,期望殷切。在这样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难怪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第四回)。可见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规范,对李执的气质、心理和性格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李纨式的清心寡欲自然是旧式女教的结果,而这种模式是极富代表性的”[12]。
相比之下,王熙凤不仅不知书识字,没有像李纨那样系统地接受女德妇道的熏染,而且与一般的女孩子也不同。她“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第三回),这很重要。因为,传统文化对男孩子的期待和教育与女孩子是截然相反的。家庭并没有把女德妇道作为她人生的必修课,灌输给她。这样一来,在王熙凤的意识中,封建的伦理观念相对减弱,个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同时,压抑较小又引发了她的潜能,使她获得了当时应属于男性才可能具有的一些聪明才智。之后,由于假小子角色的惯性和延续,使她的性格和行为与实际的性别所应遵守的角色规范显得格格不入,两种性别角色矛盾冲突的结果,就表现为她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既有无视、不恭,又有认同、顺从。[13]萨孟武先生在分析“妇女握权,何以发生祸乱”时,认为“妇女纵曾读书,也是一知半解,不识大体。且深居闺房之内,不知外间情形,一旦有权在手,便为所欲为,重者祸国,轻者害家,凤姐就是一个例子”[14]。
末世凤凰难自舞,凤姐的才能并没有给她带来好的命运;相反,还为她以后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在封建社会,尤其是男权占统治地位的大家族中,不可能让一个女人说什么都算的。而在一个显贵的大家族中,一个女人能够担当起一个家族的兴衰,必定是她有最强硬的靠山,再加上自己的持家才能,才能在家族中站稳脚跟,王熙凤正是有了老祖宗和王夫人的宠信,才得以在贾府施展其才能,并在某些事情上一手遮天。后来老祖宗撒手归西后,贾府上下就开始对王熙凤不满。在办理老祖宗的后事时,那个“威严”得让众人服帖的凤姐已不复存在,尤其是对她一向耿耿于怀的婆婆邢夫人从中掣肘作梗,让凤姐威风扫地。而事实上,这时的贾府已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办一场风光的葬礼。对此,有研究者指出,“有才无德不必多说,树敌太多,用心太过,最后‘力诎失人心’是必然的”[15]。从此以后,凤姐的命途就一落千丈,再不复往日风光。可见,“她虽聪明但是不智慧,她没有那种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因为她老是把鲍二家的、尤二姐之类的看成她的主要敌人,其实她主要的敌人是邢夫人,这一点她没有看清楚”[16]。
凤姐可以说是当时那个社会的女强人,然而她的命运却不能不让人同情。其判词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按照曹雪芹的原意,堂堂女强人最后是落到被休弃的下场。“王熙凤用她的才智证明了她是个强者,命运却又证明她仍然只不过是个弱女子。她将人人玩于她的股掌之中,最终却也未能逃出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的股掌。所以王熙凤作为一个女人,是不无令人同情之处的,作为一个坏女人,却是叫人恨得牙关挫的。这就是她也被列在‘薄命司’的原因,也就是那首《聪明累》的曲子在批判的基调上流露出无限哀婉与同情的原因”[17]。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她的“才”惹的祸。封建男权社会是不容许一个女子光芒外露的,凤姐的锋芒毕露不仅树大招风,并且有意无意间也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在尤二姐的问题上,对贾琏所造成的伤害太深。当她渐渐失去权势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和人们就跟她来了一出“秋后算账”,就连丈夫贾琏也站到了对立面,再也不能容忍她,最后将她无情地抛弃。(www.chuimin.cn)
李纨明白“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的道理,以守礼尽责为自己获得了生存空间,赢得了人格尊严。上至贾母,下至族人,没人敢轻视她。但她的这种受人尊敬,不同于王熙凤,王熙凤是以她的威严让人屈服,而李纨则是以她独有的德行让人佩服。对于一个深宅大院里的寡妇来说,随分从时,老实安分,才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李纨在丈夫贾珠早逝后,就决心做一个“节妇”,一心只想守着自己的儿子过日子,她的守节牌坊其实是更坚固地立在她本人的心坎上的。尽管她的内心,有时对生活还是充满激情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只能把自己的热情深埋心底。直到大观园成立诗社,她才把自己内心的那份热情显露了一点出来。在诗社里,她的生命再也不是灰色的,暗淡的,而是多彩的、闪光的。[18]
青年失偶的她并未因此而心态不正,却是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理念,将陪嫁来的、贾府分配的丫头都打发掉,只留下素云、碧月二人,以致有时家务事都忙不过来。如果没有体恤他人的胸襟,怎么能做得到呢?她体贴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平儿无端被贾琏夫妇打骂时,她将平儿留在自己住处。第二天,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王熙凤,逼着王熙凤给平儿道歉。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家庭中,李纨不惧王熙凤的权势,掷地有声地说出自己的感想,是需要一定胆识和气度的。子曰“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李纨正是这样的“仁者”。所以,后来在贾府为宝玉、宝钗成亲而撇下黛玉时,潇湘馆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这时只有李纨多次来到潇湘馆,为黛玉洒泪,哀其孤苦;黛玉魂归后,李纨并不避嫌,妥善处理后事,为黛玉之死略添一丝安慰。
“从表面上看,李纨不像王熙凤那样风头出尽,但实际上,由于李纨的情商比较高,她实现了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做一个形如‘槁木死灰’的典型的寡妇”[19]。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李纨的与世无争,让她成为红楼女性中有较好结局的一人:儿子贾兰后来考中功名,当了大官,她也因此被封诰命夫人。“曹雪芹关于才与德关系的思索,特别是把才德关系的突出表现看作攫取金钱和培育人才的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20]。只是,不久李纨就死去了,也并没享受到什么福,徒留虚名而已。后四十回的所谓“苦尽甘来”,“兰桂齐芳”,显然不合曹公原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昏惨惨黄泉路近”的是贾兰,而李纨青年丧夫,晚年丧子,孤苦一世,所以她的“珠冠凤袄”才会“枉与他人作笑谈”。[21]
有关《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的文章
探春庶出,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作者以花格喻人格,对她是赞赏有加,并称她为“敏探春”。可见,这是一个整齐有趣的序列,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探春精干、洒脱的风度,不能说与书法艺术的潇洒风神没有关系。......
2023-11-27
后四十回中三次写到妙玉,即第八十七回的走火入魔、第九十五回的失玉扶毡、第一一二回的惨遭劫难。黛玉积极地抗争,尚无力改变严酷的现实;妙玉消极地回避,更不能逃避污淖的没顶。或许有人以为,“黛玉的悲剧似乎是因为没有出家。今以妙玉验之,如果当初黛玉随和尚而去,也将是更为凄惨的命运”[15]。......
2023-11-27
[附录二]《红楼梦》引用李杜诗辑考《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开宗明义地批评“佳人才子等书”的作者,为了“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诗词等于曹雪芹诗词,也未尝不可。据笔者统计,《红楼梦》引用李、杜诗之处远不止此数,今辑录于下,以飨读者,并就教于方家。......
2023-11-27
同为贾母的儿媳,她们显然因各自的表现而获得了不同的评价:一个“不过应景儿”,一个“极孝顺”。其实还不尽如此,邢夫人待贾母可以说是蓄意算计,王夫人则是阳奉阴违。贾赦、邢夫人十分清楚,如果把鸳鸯弄到手,要“算计”老太太的“家私”,就手到擒来了。撵晴雯,无疑是间接给宝黛之间设立障碍,也是对贾母认可宝黛关系的不满和暗中对抗。......
2023-11-27
在这方面,书中所有人物都无法与之相比。至于邢岫烟,薛姨妈与薛蝌谈起她时,说她“实在是个有廉耻、有心计儿的,又守得贫,又耐得富。只是等咱们的事过去了,早些儿把你们的正经事完结了,也了我一宗心事”;宝玉路遇岫烟,得知妙玉厚待她时,说她“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又在听说她与妙玉的交往后,说“怪道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来有本而来”。......
2023-11-27
她身体单弱、眉眼像林妹妹,形容举止较公认的黛玉之副的晴雯更似林妹妹,故姚燮指出:“想龄官举动语言,直是颦卿一个影子。”涂瀛《红楼梦问答》中也认为,龄官是“林黛玉离魂影子”。黛玉、龄官还同是为情所困的女子,有着不确定、无法出口的爱情。龄官还有一处与黛玉相同,就是她的郁郁寡欢、一身疾病。......
2023-11-27
[附录四]《红楼梦》与满族文化之关系研究综述关于《红楼梦》与满族文化之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讨论的比较多,也有过一些争议。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与满族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红楼梦》与长白山是否存在相关性的问题,颇有争议。......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