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也可以一下子把笔力透入人物的内心。同是居丧,一儿媳、一生父,对比鲜明,既显示出贾珍的荒淫无耻,又充分暴露了封建权贵“孝”的虚伪性、欺骗性。......
2023-11-27
六、一悲一喜的人生结局
贾母虽是个身处至尊地位的老祖宗,却没有一个知心人,实在是个可怜人。尊她敬她的人是有,但往往是敬而远之,尊而避之;上下左右讨好她的人则更多了,但大多是明里阿谀逢迎,暗里哄骗诓瞒。子孙们不是循礼敷衍,就是曲意拍马,哄得老太太高兴就是了。而她每每于这虚假的脉脉温情中怡然自得,甚至自我陶醉。可见她不仅可怜,亦可悲也。
“贾母在贾府,是封建宗法的象征,当然也是封建贵族官僚家庭享乐主义的象征”[12]。她平时太偏重于享乐,缺乏领导者开拓进取的朝气和魄力,也没有着力培养接班人,致使贾府坐吃山空,一代不如一代。姚燮在“总评”中指出,“贾母第一会寻乐人,亦第一不解事人”。姜祺《红楼梦诗》中,也说:“祥呈五福画堂前,酷妇顽孙独见珍。慈爱有余明不足,无边欢笑乐年年。”贾府的败落与贾母的贪图享乐和放纵无为,有直接的关系。贾府入不敷出,外头好看,内里空虚,贾母也不是不知道,但她总是睁只眼闭只眼。甄家被抄的消息传来,贾母却说:“咱们别管别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赏月是正经。”贾母出的灯谜是“猴子身轻站树梢”,就隐喻她只图自己享受,抽身事外,眼看着贾府这棵大树被蛀空。对于贾赦的强要鸳鸯、贾琏的偷腥,她不是严格训教,反而声言“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去,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第四十七回);“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第四十四回)。表面上看,“贾母似无大过,性亦仁厚,独年老昏眊,惟耽逸乐,使王熙凤得擅权。其子政,庸懦无能,适成愚孝。贾家几败,太君之罪也”[13]。(www.chuimin.cn)
最后,贾母失去了自己的掌上明珠林黛玉,“心肝”宝玉也痴痴呆呆,又恰逢宁国府被抄,贾赦、贾珍流放边疆,真可谓落了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悲惨局面。此时的贾母是苟求平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在凄凉痛苦中死去。而贫穷的刘姥姥仍健康地活着,而且经济条件日渐丰裕,越活越有滋味。按曹雪芹原来的构思,后来刘姥姥救了被卖到烟花巷中的巧姐,养在家里,最后嫁给了板儿。她反过来还成了贾府的恩人。刘姥姥当然也算不上幸福,可一比较,贾母一家人恐怕是远不如刘姥姥一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姥姥的乡村生活是封闭、阴沉的贾府在垂死时唯一的一条出路”[14]。地位殊异的两老妪,最后的结局却出人意料地一悲一喜,令人唏嘘!
有关《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的文章
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也可以一下子把笔力透入人物的内心。同是居丧,一儿媳、一生父,对比鲜明,既显示出贾珍的荒淫无耻,又充分暴露了封建权贵“孝”的虚伪性、欺骗性。......
2023-11-27
此解颇符柳湘莲的性格、品行与结局。蒋玉菡的名字,更是除了甄、贾宝玉外,仅有的以玉为名的男性。可见曹雪芹对柳、蒋二人都是很钟爱的,均以莲花为名,也代表了他们身上共有的自尊自爱,不随流俗的高洁品性。......
2023-11-27
[附录四]《红楼梦》与满族文化之关系研究综述关于《红楼梦》与满族文化之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讨论的比较多,也有过一些争议。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与满族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红楼梦》与长白山是否存在相关性的问题,颇有争议。......
2023-11-27
抄检大观园时,周瑞家的从司棋箱中搜出男物、情书。最能刺激人类感情的生离死别,她仍旧表现得如此冷漠、自私、软弱。由于不敢力谏,她失去了司棋这个唯一与她关系较密切的丫鬟。这就是她对黑暗社会、封建婚姻、不幸命运的仅有的抗争。可见迎春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无疑地负有一定责任。......
2023-11-27
大观园内美女如云,主仆混杂,姿态迥异。[2]鸳鸯、袭人、平儿、金钏儿,分别是贾府举足轻重的主子贾母、贾宝玉、王熙凤、王夫人的大丫头,同时又可称半个主子。这种美德便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不媚上、不欺下,所以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再如,晴雯与芳官两个女奴,虽性格相近,但同中有别,绝不含混。......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