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审美情趣初探

《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审美情趣初探

【摘要】:贾母的生活情趣十分广泛,对于一切人生乐事都显得兴味盎然,譬如对居室陈设、建筑园艺、文学书画、戏曲音乐等无所不爱,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和审美品位。贾母与刘姥姥先后应令,一前一后,一雅一俗,相映成趣,别有韵致。

四、一雅一俗的审美情趣

贾母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她支持成立诗社,并时常和儿媳孙子孙女们看戏、行酒令,以作为消遣;而来自农村刘姥姥却是满口“不堪”的俗言,甚至有点让人觉得忘乎自尊。可以说,“贾府代表着源远流长的雅文化,刘姥姥则代表着形态粗糙的俗文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实质是一种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流中,两种文化各自显示了自己的特点、本质和局限性,并构成了宏大的文化景观,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全部本质和秘密”[8]

贾母的生活情趣十分广泛,对于一切人生乐事都显得兴味盎然,譬如对居室陈设、建筑园艺文学书画、戏曲音乐等无所不爱,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和审美品位。这使她的世俗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味。

贾母认为,居家之美首先要留神屋外景致与房舍的对比和谐调。庵堂处静,花木宜闹,所以她称赞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越发好看”;门窗配色,宜与景谐,她见潇湘馆窗上糊的是绿纱,便感到院子里“又没有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因此叫凤姐换用银红的“霞影纱”。至于室内的陈设,贾母自己的住房厅堂既贵气又有生气,既合用又见雅致。她见到蘅芜苑屋内“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时,就发表了一通见解,认为房内陈设布置要因人而异、要雅洁而不能俗气、要和屋主人的文化品位相符合,而且还要有艺术趣味。贾母对园林艺术也有欣赏能力,她指点的一些树、石、花,刘姥姥都未曾见过。对于绘画,她主张如实写真,既要有天然之趣,又要有人间情味。第五十回,贾母至暖香坞赏画,惜春因天寒胶凝未及画好,无意间倒让她看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天然图画:四面银装素裹,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得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第五十四回,贾母对《凤求鸾》一类佳人才子书做了长篇大论的批驳,虽然表露出她维护封建礼教的本质,但也切中其弊病所在:“都是一个套子”、“编得连影儿也没有了”、“诌掉了下巴的话”等。对于听戏、听音乐,她也很有研究,认为要与环境相合,天籁、人籁交融,方能得其天然之韵。第四十回,两宴大观园时,她要家里的戏班子“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第七十六回,贾母赏月品乐,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充分体现了她的欣赏品味和音乐审美标准。

贾母虽居于大观园之外,但她的人文意识无时不在大观园中。她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美,也很关注对园中女孩们爱美心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她常依照自身的审美心态,要求姑娘们学会打扮自己,美化生活。她对大观园少女们美的期望,与王夫人、邢夫人之流的卑劣心理和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出于感恩的心理,不顾七十五岁的高龄,装疯卖傻,“信口开河”,哄大家开心。第四十回,在大观园进早餐时,故意寻开心的凤姐和鸳鸯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圆滑的鸽子蛋。刘姥姥一见就说:“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哪里犟得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凤姐故意把鸽子蛋放在她桌上,她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筷子不听使唤,她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攘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鸽子蛋掉在了地上,她又叹息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这明显带有玩笑色彩的话,刘姥姥都让其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www.chuimin.cn)

午宴时,贾母提出:“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于是鸳鸯以“骨牌副儿”行令。贾母与刘姥姥先后应令,一前一后,一雅一俗,相映成趣,别有韵致。最后轮到刘姥姥时,她说:“我们庄稼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但不如说的这么好听。少不得我也试一试。”接着,刘姥姥说出“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之类的大俗话,逗得众人大笑不止。

第四十一回,在栊翠庵品茶,贾母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刘姥姥把乡村俚语用于“文雅”的上层社会交际场合,造成幽默的效果,真正让大观园里的主人们享了一回“耳福”。正因贾府众人平日相互提防,虚假惯了,见了刘姥姥这样直爽憨厚的村妇,才越发放心地玩笑起来;也正因为刘姥姥豁达乐观,热心热肠,对贾府主奴的戏弄不恼,才换来众人对她的真心款待。刘姥姥离开时,竟有那么多人实心实意送她礼物。全书中有如此多笑声的,恐怕仅此两回而已。

刘姥姥的村言俗语,使她成为了贾府众人的“开心果”。但姥姥不是一个丑角,纵然有丑角的特点,那也是寓美于丑,丑中见美。表面看来,刘姥姥似乎很失面子和自尊,其实这些并不是她性格使然的本色表演,不过是公关活动中沟通感情的手段而已。“刘姥姥之谐,就像她脸上一道道皱纹一样,是人生经验所集,是风刀霜剑所刻,是她‘大智若愚’的艺术表现”[9]。正是这一系列极富个性特征的语言、腔调以及行为,将一位乡野粗人的无知、粗俗,同时又不失诙谐、淳朴的个性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李庆辰《獭祭丁编・评〈梦〉呓话》中认为,“众人打趣刘姥,刘姥即自居为愚,众人皆自以为智,不知众人皆在其涵盖之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