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盖茨宣布两年后退休,并提出了过渡期计划。......
2023-11-27
6.4.2 企业持续成长与企业的继任计划
在中国由于当代的家族企业出现较晚,因而没有充分地考虑家族企业未来接班人问题,所以当家族企业逐渐步入代际传承期时,为了解决财富的可继承性与人力资本的不可继承性问题,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设计一套全面的继任计划。因为首先,第一代创业者往往凭借胆子大,投机性操作,市场、法律尚未健全而获得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但是这种发展只能是短期现象,而不能作为家族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随着第二代企业家的成长,家族企业的非制度管理将会更多地融入制度管理的成分,这是第一代企业家希望的,也是家族企业发展需要的(陈凌、应丽芬,2003)。(19)其次,由于时代和企业不断变化,企业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第二代接班人不一定具有其父辈的胆识及个人魅力,但需要有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内外娴熟的沟通等方面的技能等。
所以,在国内,一方面许多有远见的家族企业创业者把子女送到国外大学深造;另一方面在企业内外也提供实现个人和事业目标的机会,对接班人授予必要权力的同时也赋予同样比重的职责,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逐步转移职位和权力,最终完成全部权力交接。成功的例子有方太集团的“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红豆集团的从“相马”到“赛马”等等。第二代企业家共同之处往往具有更高的知识含量,虽然没有参与企业的创业过程,但是大都通过“干中学”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效地降低了传承带来的风险。
在西方规模较大的家族企业,父辈一般较早就将家族企业未来的候选继承者纳入接班人范畴,自觉地加以培养,为其指定较为详尽的继任计划。如美国的家族企业发展早期就雇佣职业经理人,到创始人退休时,他和他的继承人仅维持最低限度的所有权;西欧家族企业创始人退休后,企业所有权仍很普遍地留在家族内,他们的继承人或雇佣职业经理人,如宝马、菲亚特等公司已经大众化,家族成员成为“食利阶层”,或亲自经营,如标致等。(20)
比尔・盖茨退休了
2008年6月27日(周五),是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微软的最后一个全职工作日。
33年前,20岁的盖茨与22岁的保罗・艾伦(Paul Allen)一道创办了微软,盖茨亲手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 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这也是微软的第一款产品。自此,盖茨与微软的命运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微软后来成为软件帝国,盖茨则成了世界首富。
33年后的2008年6月28日,盖茨将不再担任全职的微软董事长,只担任非执行董事长;他在微软仍会有一间办公室,做几个特别的项目,但是,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不再属于微软,将花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上。梅琳达是他妻子的名字。
盖茨把他的全部财富——大约580亿美元——捐献给了这个慈善基金,没有留给他的三个孩子。这个慈善基金将主要致力于医疗和教育。
从一个商业帝国的君主到一位全职慈善家,对盖茨本人和微软都是一个挑战。没有了盖茨,微软会走向何方?离开了微软,盖茨又会继续一种怎样的慈善人生?
没有盖茨的微软
领导层更替对任何公司都是棘手的难题。微软是一家市值高达2600亿美元的大公司,盖茨创办了微软,给出战略方向,设定公司文化,成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更令这个问题显得棘手。
幸好,盖茨为此精心准备了十年。他有一个接替他的团队,有一份完整的退休计划和详细的时间表。
十年前,盖茨已经有意识地逐渐把工作移交给斯蒂夫・鲍尔默(Steve Balmer)。鲍尔默现年52岁,于1980年加入微软,领导过好几个部门。1998年,鲍尔默成为微软总裁,2000年,盖茨把CEO的权杖交给了鲍尔默,自己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负责控制技术方向。
2004年,盖茨私下告诉鲍尔默,他想离开。2006年6月,盖茨宣布两年后退休,并提出了过渡期计划。在过渡期间,他逐渐减少对公司事务的干预,并把技术领导权交给两位继任人——雷・奥兹(Ray Ozzie)接任盖茨担任首席软件设计师,克莱格・穆迪(Craig Mundie)担任首席研究与战略官。
不过,领导权更替是一个漫长过程,为交权做准备只能算是上半场,更难的是下半场,即交权后,退休领导人能否适应新的生活,彻底没了“老舵手”的大船还能否朝着既定的方向正常前行。
通常,如果领导人在任上干得不错,碰巧又是企业的创办者,他往往会习惯于发号施令,令他更难以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盖茨预见到了这些因素的可能影响。2008年1月,盖茨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播放了一段自制的短片《比尔在微软的最后一天》,内容是虚构的他在微软最后一天的活动:他一早来到办公室,发现无事可干,就在办公室打游戏,然后和影星马修・麦康纳希(Matthew McConaughey)健身,并去劝说U2乐队主唱波诺让他加入乐队,甚至希望与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搭档主持每日脱口秀节目等,结果都被拒绝,只能灰溜溜地开车回家。
自嘲式的视频,表明盖茨意识到了退休可能对他的生活的冲击,有助于缓冲他的心理压力,帮助他适应新生活。
如果说这些只涉及盖茨自身,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即可以解决,那么,对于退休领导人来说,最难的事,莫过于在离开后,不去干预接任者的工作,尤其是当他认为接替者不够胜任时。
通用电气(GE)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亲手挑选了杰夫・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为他的接班人。但在2008年4月,韦尔奇公开批评伊梅尔特做得不好,给后者带来巨大压力。
事实上,现在的微软,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微软的主要收入来自卖Windows(视窗)和Office(办公软件),在迅速免费的软件时代,微软则显得步履蹒跚。
以Google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推动软件的免费化,Google已经取代微软,成为最令人向往的IT企业。
而过去的五年里,微软股价几乎没有改变。
在盖茨离开后,鲍尔默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吗?(www.chuimin.cn)
许多人将信将疑,甚至有人预言,三年后,盖茨会重返微软,二次掌舵。然而预言至今没有兑现。(21)
有人在把微软与苹果进行比较后,得出比较乐观的结论。他们说,你可想象没有盖茨的微软,但无法想象没有乔布斯的苹果。
乔布斯曾经离开苹果十年。期间,苹果每况愈下。十年后,乔布期回到苹果,后者重新焕发活力。在每年苹果的股东大会上,谁是乔布斯的接替人,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
乔布斯带领苹果走向辉煌,苹果精神也体现了乔布斯的智慧,但问题在于,乔布斯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的接班人到底在哪里?
作为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布斯显然低估了自己的重要性,他没想到自己的健康问题竟成为美国重大新闻,进而引发公司股价大跌。美国媒体戏称,乔布斯的健康问题已成为苹果公司乃至硅谷行情的风向标。
半年多来,乔布斯憔悴的面容及体重锐减引发了人们对其健康的各种猜测。结果谣言满天飞,近来他决定不参加重要展会更导致苹果股价大跌。有趣的是,当2009年1月6日他出面澄清说他患的是荷尔蒙失衡的小病后,苹果股票又大涨4.22%。
乔布斯的健康牵动美国人的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从iPod音乐播放器到最近的3G版iPhone手机,苹果公司每一款新产品都能掀起全球性消费热浪,其产品形象甚至成为时尚的象征,这都与乔布斯的努力与执著分不开,作为苹果公司的灵魂,他早已成为整个IT行业的精神偶像。因此人们对乔布斯健康的关心是很正常的事。尤其在英特尔的葛鲁夫、微软的比尔・盖茨纷纷退居二线,雅虎的杨致远选择“离开”后,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乔布斯身上,希望他能唤醒硅谷的创新能力。在这个时候,乔布斯居然出现了健康问题,很自然会被认为是对硅谷业界的重要打击。
人们对于乔布斯健康问题的担忧始于2008年6月,当时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的憔悴面容引发了外界对其身体状况的担忧。随后,乔布斯在7月份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表示,自己身体并无大碍。然而随后,苹果却宣布乔布斯将会缺席Macworld展会,这又一次加剧了人们对于乔布斯身体状况的担忧。更大的问题在于,谁将接任乔布斯?这个问题甚至令苹果公司本身都无所适从。不过乔布斯还是表示,自己仍将继续担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至于乔布斯的继承人究竟是谁,没有人知道。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于2008年6月17日退休,这标志着由比尔・盖茨一手掌控30年的微软,将由鲍尔默来管理。对于比尔・盖茨的退休,人们认为这并不影响微软的发展,因为盖茨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做好了接班人计划,鲍尔默也已经被大家认可。相反,苹果公司的未来却令人担忧,因为苹果公司至今没有接班人计划,乔布斯就是苹果的符号,一旦乔布斯无法再继续管理这个企业,我们不能想象苹果的未来会怎样。比尔・盖茨与乔布斯年龄相仿,盖茨的退休无疑给苹果接班人计划敲响警钟。
虽然现在比尔・盖茨离开了他的岗位,但他精心培养的接班人鲍尔默完全能够按照比尔・盖茨的行为方式领导微软继续向前。而且从一开始,比尔・盖茨就已经将鲍尔默视为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共同商讨微软的未来,为微软的发展共同制定战略。在比尔・盖茨成为微软一个符号的同时,鲍尔默也不断成为微软的标志醒目标志性人物。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微软不会因为比尔・盖茨的退休而失去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会让微软的消费者感到失望、不会让微软的投资者感到迷茫。
然而,苹果却至今并没有公布这样的接班人计划或者启动接班程序的迹象。每次新品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乔布斯总是舞台上的主角,他没有给任何新人展示的机会。乔布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其实是一把双刃剑。(22)
退休后的盖茨——慈善家
1993年秋,盖茨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梅琳达(Melinda Gates)等人去非洲参观。当地人的悲惨生活,令盖茨深感慈善的重要性。
1994年,他卖掉一些微软的股票,出资9400万美元建立了威廉・盖茨基金会。1997年,盖茨和梅琳达成立了一个新的基金会:盖茨图书馆基金会,通过资助公共图书馆,帮助更多人使用科技资源。1999年,盖茨图书馆基金会更名为盖茨学习基金会,工作重心变为资助家庭困难和少数族裔的学生,让他们有上学的机会。
在美国历史上,首富把主要财富用作慈善不乏其例。1900年,年过花甲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把全部资产捐作慈善。1913年,57岁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退休了。在98岁高龄去世前,他把41年的后半生用在了慈善事业上,中国著名的协和医院就是洛克菲勒捐建的。
盖茨研究了这些前辈的事例,拜访了这些基金会,他决定用他毕生的财富去做慈善。
2000年1月,盖茨把威廉・盖茨基金会和盖茨学习基金会合并成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工作重点扩至四个方面:全球卫生保健、教育、图书馆公用计算设备、支持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弱势儿童和家庭。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透明运作慈善基金,捐赠者可以方便地跟踪到捐款的去向。这个基金会还有期限的规定——基金会将在盖茨夫妇去世50年后消失。这一特殊的安排,据称是为了避免运营成本过高而侵蚀到基金本身。
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6月,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已经捐出了高达108亿美元。
盖茨的慈善行为得到了许多巨富的响应。2006年6月25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宣布,把总计约370亿美元的财产捐赠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委托比他年轻的比尔・盖茨夫妇帮助他进行慈善事业。
盖茨在中国推行的第一个项目是防控艾滋病,首期投入了5000万美元。今年年底前,还将启用包括农业技术和防治结核病在内的几个项目。今年秋天,盖茨将第11次访问中国。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盖茨来,为的是慈善,而不是微软。
2008年6月27日后,评价盖茨的标准,将不再是他是微软的一名多么出色的领导人,而是他的领导权交接工作做得有多好,及他在慈善方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23)
通过微软的盖茨与苹果的乔布斯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创造企业辉煌的企业家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意义,我们可以用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企业的持续稳定地发展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企业家不可能陪伴企业走向永远,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认识到企业家过于个人英雄主义行为的局限性。因此,适时制定企业的继任计划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有关家族企业治理、传承及持续成长——基于温州的实证研究的文章
附1“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专题研究成果要报——浙江家族企业成功传承及持续成长调查浙江经济近三十年的发展得益于区域的改革先发优势,即民营经济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及体制机制的领先,而浙江的民营企业大都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目前大部分家族企业仍由第一代家族企业家所经营。在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之际,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便成为学者们、企业家、政府着力思考的重要主题之一。......
2023-11-27
先后将当地38家企业纳入正泰麾下,于1994年2月组建了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家企业集团。但此时正泰的核心权力依然集中在南氏家族手中,实质上仍是一个“家族企业”。正泰集团现已拥有六家核心子公司和50多家分公司。自从正泰组建第一家企业集团后,德力西、天正、新华、长城、精益等一批企业集团相继组建,企业集团化成为热点。到1998年底,柳市镇已组建集团公司23家,柳市电器行业实现了垂直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整合。......
2023-11-27
4.4.2二分逻辑回归模型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接受调查温州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3.7年,而81.5%的企业还没有完成初次的权杖交接,68.7%的第一代企业主年龄在50岁前后,大部分人即将面临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问题,“子承父业”模式被公认为目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主流模式。......
2023-11-27
1993年10月,3名股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它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此后一个月,乐清市恒心电器厂也紧随其后实施了企业组织形式变换注册为有限公司。......
2023-11-27
其中第4个案例《奥康:从“小家族”到“大家族”》,这个案例涉及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其中如何抉择家族式管理与现代公司制治理的真实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奥康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家族式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
2023-11-27
另外储小平认为中国目前的职业经理人败德问题严重,法律保障不力,对于引进家族外继任者存在较大的顾忌。2001年9月4日惠普宣布与其竞争对手康柏合并。表20移交的对象从企业主对管理权移交后企业经营的绩效判断71.4%是理想的,28.6%是欠佳的。......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