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说研究:探讨温州家庭作坊的起源

小说研究:探讨温州家庭作坊的起源

【摘要】:正是有鉴于此,人穷地薄的温州农民纷纷采用家庭作坊这种简单的组织形式,以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小商品发展起步,这种选择既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市场需求,又能有效突破自身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条件,更是与当时人们消费收入较低的情况相吻合。到1985年4月,温州家庭工业已达13.3万户。

2.3.2 家庭作坊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家庭作坊是这一阶段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如果研究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农村主要起源于农民的地下家庭工厂。在当时的卖方市场大环境下,全国消费需求层次低,以价格竞争为主。正是有鉴于此,人穷地薄的温州农民纷纷采用家庭作坊这种简单的组织形式,以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小商品发展起步,这种选择既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市场需求,又能有效突破自身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条件,更是与当时人们消费收入较低的情况相吻合。至此,温州农村不仅恢复了农业的家庭经营,而且许多农民还把工业生产纳入到家庭生产的范畴,家庭表现出极强的吸纳能力。到1985年4月,温州家庭工业已达13.3万户。同时大批农民走上富裕之路,成为当时意义上的“万元户”。(23)

关于温州家庭作坊兴起的原因很多学者都作了系统性分析,如叶永度(1989)(24)分析有四:一是传统的民间能工巧匠,在三中全会以后,从“地下”冒了出来;二是社会待业青年和闲散人员,自力更生,自谋出路,自找职业,自筹资金搞了起来;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职工,为解决子女就业,出谋划策,或自己搞第二职业;四是一些专业户的作用,自己创业,又带动别人,或在农村就地扎根,或向城镇集中和延伸的结果等等。还有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外围环境要因的观点,如地理条件,温州地少人多,温州地处东南沿海,50年代是前线,60年代是火线(“文革”时期,派性斗争,破坏严重),国家投资少,工业基础薄弱等,有人说温州今日的“奇迹”是“逼”出来的……(www.chuimin.cn)

但是同样的环境,在温州周边以外地区为什么家庭作坊、家庭工业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迅速崛起呢?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要素那就是信息要素。作为一种组织的形式不管是早期的作坊,还是现代制公司,都是由一定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组成的经济组织,必须具备四大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资金、信息。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主体,是指一定数量和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一般包括经营管理人员,普通工人及技术人员;物力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分为物资和设备两大类;资金是企业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的货币表现;信息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企业通过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组织、利用,使其合理地运作起来,获得动态的生命,形成创造社会财富的现实社会生产力。

在其他生产要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没有电子互联网络,但是全国各地短缺商品的需求订单源源不断地涌入温州决定了温州经济的先发性,就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温州人掌握了市场需求的信息。温州自古以来,就是以手工业商业闻名于世,“温州生意郎,送货遍四方”。由于温州地区人均耕地面积难以解决当地人的生活温饱问题,促使当年温州10万农民购销员(乞讨大军),走南闯北,善察行情,信息灵通,与各地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为家庭工业和乡镇工业采购原材料,推销产品。信息的先发性对于家庭工业发展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温州城乡市场活跃配套成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庭工业在生产、采购、销售等方面的需要。家庭工业有了专业市场和依托就可以互为依托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