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已注意到,蒋介石在南昌建立总司令部之后,新客极多,最瞩目的有黄郛、张群。上海商会主席虞洽卿以及帮派头目黄金荣亦到南昌,表示支持。蒋介石想要把党政军一手抓的图谋,已昭然若揭。有趣的是,早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蒋于日记中自谓:“余迩来行动,已近于军阀,尚能负革命之责耶?惩之。”他显然没有“惩之”,兵至南昌,别开新府,抗命中央,已经实同军阀矣。......
2023-11-27
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之后,就战略形势而言,应该趁第七、八、四三军胜利余威,配合其他各军,继续大举北上,进取河南,与已接受俄援的冯玉祥部夹攻直、奉军阀,以定中原。
蒋介石的俄国军事顾问加伦就是倾向这种战略,但是蒋本人早已决定回兵江西。因为他虽是总司令,然而除了直属于他的第一军,其他各军军长都是在他名义下的诸侯,他雅不愿让李宗仁、唐生智等诸侯功成名就。他于李、唐等军逼近武昌时,就在日记中写道:“余决离鄂向赣,不再为冯妇矣。”(《蒋介石日记类抄·军务》)对于唐生智的“盛气”,尤感“奇辱”。此外,他回兵江西显然着眼于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他的发源地。他后来在南京重建自己的政权,绝非偶然。
江西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五省,原属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统辖范围,犹同联省自治,以“保境安民”为口号,显示此五省百姓不愿被卷入战祸。所以早在一九二五年底,孙即派人赴粤修好,希望互不侵犯。蒋介石则要孙“顺应革命潮流”,然后可以承认孙为五省总司令。此时北伐军针对吴佩孚,自无与孙启衅之理,实欲各个击破。当一九二六年六月,北伐军已经入湘,孙仍然拒绝吴佩孚的请援,坚持中立,五省绅商更呼号和平。即使北伐军进入江西省境,孙仍派代表项子和至粤,“称不愿作战,表示诚意”,谭延闿致蒋总司令函提及,“弟等告以我军从来无敌孙之意,取江西系战略需要,非占地盘,得赣可不再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件,印本见杨天石《寻求历史的谜底》,页四八一)既取之,又说“非占地盘”,谁曰可信?“得赣可不再进”,更不可信,孙传芳自然要出师援赣。事实上,汉口未下时,蒋介石就想提前进取南昌而未果;汉口战局既定,更迫不及待亲自入赣指挥作战。他于九月十九日初抵江西萍乡时,即闻程潜率师与城内工人学生里应,一举攻下南昌,大喜过望,跑到萍乡欢迎会上,用浓重的宁波口音发表演说,却不自知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不到数日,就被孙传芳的邓如琢部赶出南昌城。最糟糕的是蒋总司令直属的第一军王柏龄所率第一师全师覆没。王伯龄不是别人,乃蒋之亲信,黄埔军校一开办即任教授部主任,管理训育,此时为第一军代军长,率师入赣,竟大败亏输,仅以身免。王柏龄所部大都是黄埔学生。李宗仁曾说:“黄埔军校每期训练时间不过数月,实际上只是一些军士教育,距军官教育相差尚远,然全军受革命风气的熏陶,颇有朝气,尚可作战。”(《李宗仁回忆录》,页二一七)然而从江西战场上看来,连这点朝气都没有了,而且渐趋腐化,自然会不堪一击。
蒋介石于九月二十日南昌溃败后,至高安亲自指挥,企图反攻。此时李宗仁开赴九江的第七军改道南下,击溃孙军谢鸿勋部,为北伐军入赣后的首次大胜,随即于十月三日攻占南浔铁路重镇德安。同时朱培德的第三军占领南昌附近的万寿宫一带。于是蒋介石更急欲以嫡系第一军,会同第二军与第三军,反攻南昌,并亲自督师清江。十月十日第四军攻克武昌,士气大振,蒋介石更亲至南昌城外,不听参谋长白崇禧的劝告,急图强攻,不顾敌军深构高垒之坚以及己军背临赣江之危,显然是求胜心切,无奈敌方敢死队趁月黑风高,从城下水闸破关而出,令想攻城的第一军第二师第六团首当其冲,秩序大乱。蒋介石几次握住参谋长白崇禧的手问怎么办,幸而小诸葛事先已在赣江上游搭了浮桥,残军始得撤至西岸。
蒋介石亲自指挥攻打南昌,又遭此大败,自谓“终夜奔走,未遑宁息”(蒋氏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一日日记),于十三日撤退时更于日记中写道:“因余之疏忽鲁莽,致兹失败,罪莫大焉,当自杀以谢党国,且观后效如何!”一九二二年蒋介石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说孙中山一开始是准备“一死殉国,以谢国民”的,可是紧要关头,他的同志“乃以数人臂力,强挽总统出府”,要他逃亡,不要他殉国。此次在南昌城下大败,他自己也想殉国,当然也会有人阻止他。他最后一次想殉国是一九四八年,徐蚌战役失败之后,自谓一开始是准备“以身殉国”、“上报总理,下对国民”的,可是紧要关头,他的同志“一定要我去职下野”。结果呢,蒋介石虽然“决定以身殉职,死在南京,以尽我个人的责任”,但是他毕竟没死在南京,“自感‘今后我无死所了’!”(一九五O年蒋介石《军人魂》讲词)表面上看来,国民党总有那种不争气同志,在紧要关头,总是剥夺了他们伟大领袖万古流芳的机会、总是不让他们伟大领袖去做文天祥。结果呢,他们伟大领袖一个个都“寿终正寝”而死,而不是“一死殉国”、“以身殉国”而死,落得只能“言教”而不能“身教”。其实骨子里,伟大领袖根本在演戏,将“殉国”形之于笔墨、托之于言辞,就是要人剥夺他殉国的机会。真要死,谁能阻挡得了呢?这个把戏是从曾国藩那里学来的。湘军被太平军打败后,曾国藩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要投水自杀,哪里死得了呢?其目的除自塑文天祥的虚假形象外,无非想借此激励士气耳。
蒋介石在南昌城下假殉国外,还有一则阵亡的假消息。孙传芳在九江的联军总部参谋处,根据传闻便于十月十五日发出通电:(www.chuimin.cn)
有关《蒋介石研究》的文章
李宗仁已注意到,蒋介石在南昌建立总司令部之后,新客极多,最瞩目的有黄郛、张群。上海商会主席虞洽卿以及帮派头目黄金荣亦到南昌,表示支持。蒋介石想要把党政军一手抓的图谋,已昭然若揭。有趣的是,早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蒋于日记中自谓:“余迩来行动,已近于军阀,尚能负革命之责耶?惩之。”他显然没有“惩之”,兵至南昌,别开新府,抗命中央,已经实同军阀矣。......
2023-11-27
结果九月五日凌晨三时开始硬攻,伤亡惨重而不能下,只好又下令停止攻击。更不应忽略的是,迟至一九二六年六月,他对北伐仍感犹豫,后来第四、七、八军已进兵湖南,北伐已成骑虎之势,才隆重誓师,形同绑鸭子上架。北伐军势若破竹,于两个月之内攻占武汉三镇,可称神速。虽说第四、七、八三军将士用命,但如此神速,绝非简单的军事胜利。鲍罗廷根本是一九二四年中国国民党改组的总设计师,蒋介石东征北伐都有俄国军事顾问在身边。......
2023-11-27
特委会虽于九月十五日正式在南京成立,汪亦被选为国府常委之一,但由于汪之消极引退。两个多月前,蒋初下野,犹拒见汪,汪鉴此善意,遂于十一月十五日偕李济深在广州启程,经港赴沪。在大权几乎独揽之下,四中全会任命他为中执会党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和军委主席,进而通过整理各地党务案,削减派系力量,基本上已集党、政、军实权于一身。......
2023-11-27
中央委员与国府委员遂分批北上。至此蒋介石已公然以南昌的中央政治会议向武汉的临时联席会议挑战,以争夺“执行最高职权”。二三天之后,即与张静江、谭延闿联名,以中央名义命令取消联席会议,立即成立政治会议武汉分会,已成公开对抗之局。所以当宋于二月四日亲赴南昌斡旋,不到几天南昌方面就决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迁至武昌,至于中央全会则俟东南底定后再开。......
2023-11-27
稍后于三月二十三日,程潜江右军占领南京,由于革命军之反帝,英美帝国主义于翌日炮轰南京城以示威,死伤约千余人。十七日抵达九江,枪毙市党部与工会负责同志四人,又于二十三日捣毁设在安庆的省党部与总工会。 蒋介石以枪杆子对付党的行径,武汉中央颇为震惊。但是清党分共牵涉到国民党根本政策的改变,不仅兹事体大,而且影响到整个革命的前途,更不必说因分裂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了。......
2023-11-27
李亦因而体会到蒋下野这着棋下得高明,因一下野即失武汉东征的借口,至少可为缓兵之计。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还提到,蒋故意散布桂系“逼宫”的谣言,后来无论正史野史竟多以此谣言之成理而信之。李曾要蒋辟谣,蒋笑而不予理会,李怀疑蒋借此打击桂系。而本党本军之一部分同志,不悟其奸,竟被所惑,遂以为中正有企图军阀及个人独裁之倾向。......
2023-11-27
据俘虏及百姓均称:蒋中正在南昌附近受伤甚重,闻系子弹中其腹部,因而致亡。江西战役获得全胜,虽多赖第七军与第四军的骁勇善战,然而总司令的威信不仅得以挽救,而且加重了他的政治筹码。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搞政变,削弱了国民党左派的权力,但第三国际方面当时不愿相信蒋之反共反苏,只认为是人事纠纷,依然把他视为“革命将军”,并予以支持。以蒋而言,权力斗争正来日方长。......
2023-11-27
宁汉分裂,蒋介石无疑是“罪魁祸首”,因实由其一手主导,双方剑拔弩张,大有短兵相接之势,幸北洋军阀未除,孙传芳残部与直鲁军主力犹在,意图卷土重来,若宁汉阋墙火并,势必同归于尽。于是双方因情势所逼,各自北伐,同仇敌忾,将内斗暂时搁置。此情此势,原可齐心协力,直捣燕京,卒因宁汉分裂“党”痛未消,各自为政,难以一致,最后各自班师。武汉中央呼吁“恢复党权”,即针对他而来。......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