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蒋介石研究》书评

《蒋介石研究》书评

【摘要】: 我们再看蒋介石于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不久的宣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研究这一段曲折过程,认为李之龙既未矫命所谓蒋介石下令调舰而又反诬李之龙矫令说也不能成立矫蒋介石之令的是欧阳钟。(杨天石《寻求历史的谜底》,页四三九)杨氏进而指出欧阳钟的背景,曾于一九二五年五月任军校代理辎重队长,寻改任少校教官,再改任军校交通股长兼省办主任,系右派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海军官校副校长欧阳格之侄。换言之,欧阳钟的矫命乃揭示了国民党右派的阴谋,或用杨氏的话说,乃西山会议派与广州孙文主义学会的把戏”!(同书,页四四六)
但是杨氏没有注意到,调舰的命令初出自蒋介石办公厅的孔庆睿主任。孔主任为了保护商船调舰,有何理由不报告他的顶头上司?事前不禀告,已难以置信;即使事后蒋问起再报告,亦足以释疑。诚然,包括欧阳叔侄以及西山会议派与孙文主义学派等右派分子,固然有借故生事之事实,诸如散布谣言,图谋拆散广州的局面想促使共产党和蒋分家,但是假如蒋介石不因其个人野心,袒护右派分子,一秉公调查,调舰程序与人员一问便明,欧阳钟又何从矫命把戏便会揭穿。如果欧阳钟果真矫命,难道蒋介石始终蒙在鼓里,否则何以全无痕迹?事实上,蒋介石为了夺权,意识形态并非主要的考虑,所以始终咬定是当权派汪精卫与俄国顾问的阴谋。即使三月十八日、十九日因调舰误会,受谣言影响,蒋介石于三月二十日采取断然措施,一个月之后,总该把误会与谣言搞清楚了吧,然而他于四月二十日当众宣称此事太离奇、太复杂了,竟故弄玄虚,以至于此。其实,所谓离奇复杂,不过是坚持左派想干他的阴谋,公然影射汪精卫与俄国顾问季山嘉合谋,指示李之龙以中山舰劫持蒋介石,送往海参崴。事实上,蒋于是年元月底,曾与季山嘉研究北方军事政治,并谓:余若在北方觅得一革命根据地,所成就功业,其必十倍于此也。”(中国第二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页五三三)可见他自有北上之意图,而竟诬为汪、季之阴谋。  
蒋介石有一则自记,颇为有趣:恨共产党陷害,决赴汕避祸,午后五时行至半途,猛思我何为示人以弱?仍返东山,誓牺牲个人一切,以救党国。但后来又修改原文,自觉不妥,将此段删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页五四七)更有趣的是,陈立夫在回忆录中也提到此事,不过故事情节全异。蒋说自己决定去汕头避祸,而陈更直截了当说,汪精卫与俄国顾问逼蒋搭船去海参崴,途中经陈劝说,而不是蒋本人猛思,才决定留下来干了,并自诩为北伐前历史性的建言,更画蛇添足地说:这件事除了蒋先生和我二人知道以外,无第三人知道。”(陈立夫《成败之鉴》,页五十一、五十二)没有第三人知道吗?非也!当时担任虎门要塞司令职务的陈肇英就说:  
蒋校长即邀余等数人分乘小轿车二辆,赴庐山丸停泊处。迨车抵长堤东亚酒店附近,蒋校长考虑至再,终觉放弃行动,后果殊难把握,亟命原车驰回东山官邸,重行商讨,终于采纳我的建议,部署反击。(陈肇英《八十自述》页六十七)
又是另一种故事情节。中途折返到底是蒋本人的猛思呢?或是陈在途中所做的历史性建议呢?还是回到东山后接纳陈肇英的建议呢?言人人殊。不仅此也,连到底是坐车、坐船,还是坐轿子,都是各有其。乱编故事才会发生这种罗生门式的情况。显然蒋先有此说,作为其反击的借口,而二陈则各自附会、各自臭表功耳。果如他们所说,汪与季山嘉的阴谋已到逼蒋出走的地步,何以对蒋之反击竟全无预防而束手待擒?蒋介石本人后来删去这个借口,显然自知难以自圆其说。然而居然仍有人把抛弃的鸡毛当令箭呢。  
我们再看蒋介石于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不久的宣称。他于事发后四日对第四期学生训话时强调:“(李之龙)如果有罪,也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不能牵涉到团体的身上;事发后十日,他于《人民周刊》上发表《三月二十日的戒严》一文,又说:苏俄已成世界革命之中心,中国国民革命又为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并说东山警戒有防俄顾问出入,此亦余深致不安者;事发后不到一月,于对全体党代表演说词中再度申说:二年以来,我对于共产党同志亲爱的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就是我对共产主义不但不反对,并且很赞成的。”(《中山舰事件》,页二二五至二三二)但是他于事过境迁之后的历史定论却是:海军代理局长李之龙(原为共产党员),前日矫令中山舰由广州直驶黄埔,企图以武力加害于公,阻碍革命进行。旋公发觉逆谋,宣布广州戒严,逮捕李逆之龙及潜伏军中之共党分子。又令共党所操纵之省港罢工委员会缴械,并夺回中山舰,事变遂平。”(《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一卷,页一一七)
两相对质,一亲共、一反共,完全矛盾,可知他的说词只代表一时的政治动机,原非真相。比较而言,愈接近事件发生的时间,愈为可靠。不过,他的亲共言论显然不是他的理念,正好说明当时他仍然需要中共,特别是俄共的合作与支援。他的目标是夺取更多的权力,而不是与共产党闹翻。俄国顾问在斯大林的指令下也不愿与蒋翻脸,遂使蒋计得逞。(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