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O年参与倪映典广东新军起义失败,继又参加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幸而生还。陈炯明所组成的粤军,成为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并在漳州一带建立根据地,替孙中山夺回广州。一九一九年十月十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且当了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孙中山想要以广东为基地,打算武力统一中国。......
2023-11-27
弟流连于本军者已越一载,始以足下推毂之重,即以总座(指陈炯明)爱护之深,故敢竭尽驽钝,效其驱驰,以助总座者助本党,公义私情所由来也!(蒋中正《革命书简》页十六)
但是蒋介石才不肯对陈炯明“效其驱驰”呢!即所谓言不由衷。当蒋介石出走时,陈炯明虽派人兼程挽留,并谓:“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蒋介石)一人。”如此诚意,而蒋介石竟不肯留下,当这一年(一九一八)八月,回到上海却向孙中山数说离开的理由,竟是“因为陈炯明纵容部下,诋毁孙中山”,才愤然去职!
从《陈洁如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蒋介石向他新婚妻子透露他的“野心”,如谓:“他(蒋)对我说,我不以做一个普通的领导人为满足,以使你可以看重我。有了孙先生的影响力和关系,我的前途会顺利的”(上册,页一二九),以及怨恨他上司陈炯明的痕迹。有一次闹翻,竟因陈炯明的手下戏称孙中山为“孙大炮”!(上册,页一三六)这不仅是如陈炯明所说,蒋介石太没有幽默感,根本是借故生事,压根儿他不愿意在陈炯明手下做事。
然而在闹翻之前,陈炯明在孙中山心目中分量很重,绝不是蒋介石可以取代的。陈字竞存,是老广(广东海丰人),也是老革命,生于光绪年间的一八七八年。一九O九年冬天,他以广东咨议局议员的身份到上海参加联合会,与革命党取得直接联系,正式加入同盟会,可说是革命老同志。一九一O年参与倪映典广东新军起义失败,继又参加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幸而生还。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都督,以反袁失败而远走海外,但因不肯打指模,未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于一九一九年南下护法,与陈炯明合作,以筹组革命党自己的武力。陈炯明所组成的粤军,成为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并在漳州一带建立根据地,替孙中山夺回广州。一九一九年十月十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一九二O年十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大喜,当天写信给蒋介石,表示了他对陈炯明的倚仗之殷:
……竞兄此番回粤,实举全身气力,以为党为国,吾人亦不惜全力,以为竞兄之助。同德同心,岂复寻常可拟。我望竞兄为民国元年前之克强(黄克强)、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陈英士)。我即以当时信托克强、英士者信托之。我所求者,惟期主义政策,与我一致,即我所谓服从我三十年来共和主义,而岂若专制之君主,以言莫予违为得意耶?兄与英士共事最久,亦知我所以待英士矣!兄不妨以我之意思尽告竞兄也。(毛思诚前引书第三册,页十七)
这封信,蒋介石看过后心里一定不是滋味。但是孙、陈关系不是蒋介石一时之间可以破坏得了的。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且当了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孙、陈终于闹翻,主要是因为两人政见不同。孙中山想要以广东为基地,打算武力统一中国。这种北伐的想法,与吴佩孚要南伐,虽主义不同,心态是一样的,所以章太炎斥之为“一丘之貉”,甚至叫孙中山是“南方的吴佩孚”。陈炯明则赞同章太炎等倡导的“联省自治”,他认为中国问题要走美国的联邦制才能解决,不能迷信武力统一,武力统一只能造成中国的更形糜烂、更形衰弱。他认为孙中山与其搞非法小朝廷,不如先完成广东一省的自治,广东站稳了,再徐图其他。这种政见当然不合孙中山的脾胃。……
孙、陈意见相左,却给蒋介石制造大好机会。一九二二年三月……蒋介石更乘机大力主张讨伐陈炯明。……陈炯明当然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就死,只好辞职求去。孙、陈既已交恶,在《国父年谱》(增订本)四月二十日条下,更见明显:
先生以炯明拒不来晤,乃下令准陈炯明辞去粤军总司令暨广东省长职,仍任以陆军部长。令伍廷芳继任广东省长。寻即令诸军前进肇庆,直向三水。是晚陈炯明离广州,赴石龙,转赴惠州,其亲信部队悉退出广州,布防于石龙、虎门等处。蒋中正时为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建议北伐军宜留粤缓发,先清内患,再图中原。力主即时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再行回师消灭在桂叶举等各部。先生以陈叛迹未彰,在桂粤军数年奋斗,犹欲保存,并主张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交陈办理,给以殊恩,当能感奋。且奉直战争方炽,不可失此良机。若按兵不动,则与拥兵自卫者何异?遂未纳。
这里明说蒋介石力主“即时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可见蓄谋之坚。当时孙中山“以陈叛迹未彰”,又专意不可先失北伐“良机”,所以反对“先清内患,再图中原”。蒋介石大不高兴,于四月二十三日“决计辞归”。他在这天还写了一封信于“轮次”,收件人是陈炯明,信中自承:
此次改道攻赣,以致内部纷纠至此,皆由中正一人隐忍贻误之咎。然当时以为反对过甚,竟无从中维持之策,故不能不顺从一时,以为权宜之变,万不料有今日之现象也。中正罪过,诚万死不能赎矣!(《蒋介石年谱初稿》页八十四至八十五)(www.chuimin.cn)
有关《蒋介石研究》的文章
一九一O年参与倪映典广东新军起义失败,继又参加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幸而生还。陈炯明所组成的粤军,成为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并在漳州一带建立根据地,替孙中山夺回广州。一九一九年十月十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且当了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孙中山想要以广东为基地,打算武力统一中国。......
2023-11-27
四月十三日,在总司令部议事。 第五次——一九二O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到了广州,恢复军政府。 但是蒋介石显然仍在“迟延”中。 第六次——到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 四月八日,孙中山又来电,说: 介石、静江、季陶、展堂、仲恺诸兄鉴:昨开大会,以外交紧急,不可无政府应付,已决议设立建国政府,并通过克日北伐案。......
2023-11-27
第十二次——六月十五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第十四次——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二月三日,孙中山又任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他是二月二十一日“拂然而行”,径自出走的,二月二十三日,孙中山只好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虽一再向孙中山讨价还价,但技巧地保持渠道畅通,不致因价钱谈不拢而破裂。......
2023-11-27
现已大得其要领,然其中情形之复杂、事体之麻烦,较之福州情形当过百十倍。此次土耳其革命党之成功者,此也。十二月十日,孙中山再电催“盼兄速来商议,并即返闽”。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又电催蒋介石,说要去广州,“如兄赶不上,请乘他船速来为祷。”直到四月九日,孙中山同意他不负“东路讨贼军”之责,他才在四月十五日,由上海启程。......
2023-11-27
实际上,他是被孙中山免职了!孙中山六月一日回广州,同月十六日,发生了史册上所谓的“陈炯明叛变,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孙大总统广州蒙难”的事件。其实这个六一六事件是孙中山先于六月十二日,以“八英寸大炮毒气弹”相恐吓与威胁而引发的。孙中山于六月十七日登上永丰舰,第二天蒋介石在宁波接到汪精卫从上海拍来的电报:“惊悉粤变,尤幸总理无恙”,同一天又收到孙中山拍来的电报:“事紧急!盼速来!”......
2023-11-27
六月二十三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竞存、汝为已赴前敌,军事吃紧,望即来粤,墨经从戎。 七月二十日,孙中山又来电,说: 西寇击破易、收拾难,须多一月始得凯旋,我军经入邕宁,明后日,余当驰往巡察。 在孙中山来电前后,其他同志也函电交催。粤桂战役,今日已起,墨绖从戎,古贤不废。近闻桂孽次第扫清。孙先生方有事于中原,倚赖于兄者甚深。......
2023-11-27
再从蒋介石来看,自陈其美死后,他已直属孙中山。既然无法在孙中山心目中取得主导地位,蒋介石自一九一六年陈其美遇刺身亡到一九二四年正式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八年之中,对孙的态度是欲迎还拒。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这唯一的主力进军广州之际,蒋介石本人并不在军中。潭前涓流一脉,经第二三潭而入大溪。第三潭为一大岩穴,宽约二丈。......
2023-11-27
当时军校第二团第二营的党代表回忆道: 一九二四年黄埔军校开始一个时期,蒋介石经常亲自检查教官、学员等的训练与生活情况,常常在早晨起床号吹过后即直闯教官、学员的卧室巡视。他当时不吸烟不饮酒,据说与他在日本和上海时已判若两人。 根据黄埔一期徐向前的回忆,蒋校长还有别种“鬼名堂”: 蒋介石这个人,有许多鬼名堂。后来,蒋介石嫡系部队里的许多将领,都是黄埔生。......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