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粤海波澜:蒋介石与孙中山的讨价还价

粤海波澜:蒋介石与孙中山的讨价还价

【摘要】:一九一O年参与倪映典广东新军起义失败,继又参加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幸而生还。陈炯明所组成的粤军,成为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并在漳州一带建立根据地,替孙中山夺回广州。一九一九年十月十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且当了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孙中山想要以广东为基地,打算武力统一中国。

弟流连于本军者已越一载,始以足下推毂之重,即以总座(陈炯明)爱护之深,故敢竭尽驽钝,效其驱驰,以助总座者助本党,公义私情所由来也!(蒋中正《革命书简》页十六)

但是蒋介石才不肯对陈炯明效其驱驰!即所谓言不由衷。当蒋介石出走时,陈炯明虽派人兼程挽留,并谓: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蒋介石)一人。如此诚意,而蒋介石竟不肯留下,当这一年(一九一八)八月,回到上海却向孙中山数说离开的理由,竟是因为陈炯明纵容部下,诋毁孙中山,才愤然去职!
从《陈洁如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蒋介石向他新婚妻子透露他的野心,如谓:()对我说,我不以做一个普通的领导人为满足,以使你可以看重我。有了孙先生的影响力和关系,我的前途会顺利的”(上册,页一二九),以及怨恨他上司陈炯明的痕迹。有一次闹翻,竟因陈炯明的手下戏称孙中山为孙大炮”!(上册,页一三六)这不仅是如陈炯明所说,蒋介石太没有幽默感,根本是借故生事,压根儿他不愿意在陈炯明手下做事。  
然而在闹翻之前,陈炯明在孙中山心目中分量很重,绝不是蒋介石可以取代的。陈字竞存,是老广(广东海丰人),也是老革命,生于光绪年间的一八七八年。一九O九年冬天,他以广东咨议局议员的身份到上海参加联合会,与革命党取得直接联系,正式加入同盟会,可说是革命老同志。一九一O年参与倪映典广东新军起义失败,继又参加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幸而生还。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都督,以反袁失败而远走海外,但因不肯打指模,未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于一九一九年南下护法,与陈炯明合作,以筹组革命党自己的武力。陈炯明所组成的粤军,成为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并在漳州一带建立根据地,替孙中山夺回广州。一九一九年十月十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一九二O年十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大喜,当天写信给蒋介石,表示了他对陈炯明的倚仗之殷:  
……
竞兄此番回粤,实举全身气力,以为党为国,吾人亦不惜全力,以为竞兄之助。同德同心,岂复寻常可拟。我望竞兄为民国元年前之克强(黄克强)、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陈英士)。我即以当时信托克强、英士者信托之。我所求者,惟期主义政策,与我一致,即我所谓服从我三十年来共和主义,而岂若专制之君主,以言莫予违为得意耶?兄与英士共事最久,亦知我所以待英士矣!兄不妨以我之意思尽告竞兄也。(毛思诚前引书第三册,页十七)
这封信,蒋介石看过后心里一定不是滋味。但是孙、陈关系不是蒋介石一时之间可以破坏得了的。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且当了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孙、陈终于闹翻,主要是因为两人政见不同。孙中山想要以广东为基地,打算武力统一中国。这种北伐的想法,与吴佩孚要南伐,虽主义不同,心态是一样的,所以章太炎斥之为一丘之貉,甚至叫孙中山是南方的吴佩孚。陈炯明则赞同章太炎等倡导的联省自治,他认为中国问题要走美国的联邦制才能解决,不能迷信武力统一,武力统一只能造成中国的更形糜烂、更形衰弱。他认为孙中山与其搞非法小朝廷,不如先完成广东一省的自治,广东站稳了,再徐图其他。这种政见当然不合孙中山的脾胃。……
孙、陈意见相左,却给蒋介石制造大好机会。一九二二年三月……蒋介石更乘机大力主张讨伐陈炯明。……陈炯明当然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就死,只好辞职求去。孙、陈既已交恶,在《国父年谱》(增订本)四月二十日条下,更见明显:  
先生以炯明拒不来晤,乃下令准陈炯明辞去粤军总司令暨广东省长职,仍任以陆军部长。令伍廷芳继任广东省长。寻即令诸军前进肇庆,直向三水。是晚陈炯明离广州,赴石龙,转赴惠州,其亲信部队悉退出广州,布防于石龙、虎门等处。蒋中正时为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建议北伐军宜留粤缓发,先清内患,再图中原。力主即时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再行回师消灭在桂叶举等各部。先生以陈叛迹未彰,在桂粤军数年奋斗,犹欲保存,并主张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交陈办理,给以殊恩,当能感奋。且奉直战争方炽,不可失此良机。若按兵不动,则与拥兵自卫者何异?遂未纳。  
这里明说蒋介石力主即时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可见蓄谋之坚。当时孙中山以陈叛迹未彰,又专意不可先失北伐良机,所以反对先清内患,再图中原。蒋介石大不高兴,于四月二十三日决计辞归。他在这天还写了一封信于轮次,收件人是陈炯明,信中自承:  
此次改道攻赣,以致内部纷纠至此,皆由中正一人隐忍贻误之咎。然当时以为反对过甚,竟无从中维持之策,故不能不顺从一时,以为权宜之变,万不料有今日之现象也。中正罪过,诚万死不能赎矣!(《蒋介石年谱初稿》页八十四至八十五)(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