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放学术出版挑战及其研究成果

开放学术出版挑战及其研究成果

【摘要】:但OA出版的作者付费模式导致出版文章越多越赚钱。这种赚钱效应严重背离了OA运动倡导者开放学术的初衷,成为掠夺性出版的工具,影响了开放存取论文在学术交流中的价值和可信度。他们扯虎皮做大旗,许多“编委”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列入名单。掠夺性出版行为充满欺骗、几近无赖,因而也被称为“黑心出版商”。例如,首先看其是否符合开放存取学术出版协会、出版道德委员会以及国际科技医药出版商协会的行为准则。

传统订购模式下,用户通常会谨慎评价期刊质量,根据经费和采访原则分配资金,购买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因此商业出版者必须关注期刊品质才能够赢利。但OA出版的作者付费模式导致出版文章越多越赚钱。这种赚钱效应严重背离了OA运动倡导者开放学术的初衷,成为掠夺性出版的工具,影响了开放存取论文在学术交流中的价值和可信度。

掠夺性出版者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租用服务器建一个网站,创建一种新期刊。他们声称出版社总部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其实注册者往往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日利亚。他们扯虎皮做大旗,许多“编委”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列入名单。他们从正规刊物中摘录作者的通讯信息,然后用电子邮件向那些年轻学者疯狂约稿。在作者投稿过程中他们往往要求作者转让著作权,这是严重违背OA精神的行径。拿到稿件后,略经(甚至不经)同行评议就发表,并向作者收取1 800美元左右的文章处理费,导致作者无法撤回稿件或在别处发表作品[165]。掠夺性出版行为充满欺骗、几近无赖,因而也被称为“黑心出版商”。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员杰弗瑞·比尔(Jeffrey Beall)较早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自然》杂志上撰文予以揭露。他不仅在自己的博客上列出了这些出版者和期刊的“黑名单”,而且详细列出了判定“黑心出版商”的方法。例如,首先看其是否符合开放存取学术出版协会(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OASPA)、出版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以及国际科技医药出版商协会的行为准则。其次,看编辑和工作人员。如果出版商就是编辑,或者编辑信息不全、编委人员过少、编委人员重复出现在多种期刊、编委不是该领域的专家、编委挂名或者不知情等情形,均可判定出版商动机不纯。第三,看期刊管理。是否有清晰的出版流程和长期保存政策;是否仅靠作者付费维持发展;是否采用网页模版创建期刊群;是否隐藏作者付费信息但却在文章发表后寄来账单。第四,看学术诚信。期刊名称与办刊宗旨不符,谎称有影响因子或被编入某索引服务,发送垃圾邮件,请不具备资质的人员审稿,不使用反剽窃软件检测,让作者推荐审稿人但不审查其资格等。此外,让“黑心出版商”露马脚的行径还有:出版已经发表过的论文但不注明原出处;初出茅庐就敢称自己是领袖级出版者;在西方国家注册的目的是给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提供虚假的外衣;发布非学术或者伪科学的文章;隐藏或者模糊出版者地址,“联系我们”只是一个简单的弹出窗口;期刊名称宽泛以便吸引更多的文章;期刊跨越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要求作者转让版权;使用Yahoo,Google等免费邮箱狂推垃圾邮件;模仿相近的刊名;关注作者(而不是读者)承诺快速发表;标榜开放存取但不遵守行业标准;编委成员没有在该刊发表过一篇文章等等[166]。(www.chuimin.cn)

更可怕的是,杰弗瑞·比尔黑名单中的许多期刊在DOAJ中仍然可以搜到,并且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开始出现,这不禁让人心生寒意——善良之心怎堪如此被利益之手蹂躏?另一方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给黑心商人创造利润的不是作者付费模式本身而是急功近利的学者。但当我们谴责急功近利的学者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晋升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