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党建研究:武清区村民自治实践中的典型个案

党建研究:武清区村民自治实践中的典型个案

【摘要】:张凯今年75岁,他中等个儿,一张瘦削的脸,带着淳朴和刚毅。迄今为止,张凯为村内老人义务理发有20多个年头了,经他服务的老人不下60多位。1996年6月,一场车祸不幸降临到张凯家,大女婿也因车祸身亡。西柳行的村干部夸奖说,张凯是拾金不昧的活雷锋。

四、豆张庄乡西柳行村张凯——一位普通党员的靓丽人生

在104国道旁有一个不大而富裕的村庄名叫西柳行,也就是在这不大的村落里流传着一位普通党员的故事。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憨人”张凯。

张凯今年75岁,他中等个儿,一张瘦削的脸,带着淳朴和刚毅。他1956年参军,1961年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副书记、生产队、保管员,出海河带工20余年,50岁上,在乡扬水站抽水放水。他1956年入党,几十年来,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尽心竭力为乡亲们、为社会多做好事、实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

张凯是一个苦孩子出身,当时家里孩子多,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是街坊四邻一个饽饽、一碗粥喂大的,娘常常嘱咐他说:“你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以后可不能忘了乡亲们啊……”母亲的话像烙印一样刻在他的心中。他常想不管谁家有难事,我都去帮忙。

他19岁那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由于他工作出色,组织上想提拔他为干部。他找到首长说:“我还是回村吧,那里更需要我……”他退伍回村后,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不管谁家有难事,都去帮忙。

记得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冬天,天很冷,傍晚时分,他见刚刚挨完批斗的女老师,领着两个孩子在村口大坑边徘徊。过了一会儿,女老师用钢镐奋力砸了一片冰,然后拉着两个孩子跳了进去……

张凯看了个满眼,他不顾一切地奔了过去,将老师和孩子托出冰洞。他和乡亲们一同把老师和两个孩子带到自己家中,让人找来干衣服为老师和孩子换上,并做了面汤给她们吃。老师感动得哭了起来,她真诚地说:“我是坏分子,会连累你的……”张凯郑重地说:“我不怕,你也不能怕,什么事都会过去的,孩子是无罪的……”后来,老师和孩子离开了村子,再后来,老师被平反了,两个孩子也长大了,但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的救命恩人,至今还常来看望他。

打那以后,村里谁家有点大事小情的,张凯都去帮忙。有一年冬天,村民薛恒在外上班,家中孩子病危,媳妇急得直哭,天很冷,又是晚上九点多了,找谁帮忙呢?她想来想去想到了张凯,张凯二话没说帮助她把不满周岁的孩子送到县医院,由于孩子病情严重,医院不收,张凯又帮着连夜送到市医院,在那里抢救了30多天,孩子才平安回家。有一年夏天,小学校的孙老师厨房上盖儿被狂风暴雨刮翻了,孙老师的丈夫是海员,又不在家,孙老师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张凯得知后冒着大雨,找村里几个瓦工顶雨帮忙修好房子。孙老师拿钱酬谢他们,被张凯拒绝了。同年冬天,在扬水站旁,村民屈尚平的儿子和孙子在冰上骑车,一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里。正在看扬水站的张凯发现后奋不顾身地跳进寒冷的冰窟窿将两人救出,并把他们带到扬水站,找来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上。张凯乐于助人的事迹像插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全村,乡亲们都为张凯的行为竖起大拇指。于是,谁家有困难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张凯,说的都是同一句话“找张凯去!”村民张顺的女儿张俊美6岁那年得了破伤风,家里没钱治疗,已经奄奄一息了,张顺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张顺看不得6岁的孩子在自己的怀里咽气,傍晚找到张凯哀求说:“闺女就要咽气了,你帮忙把她抱走吧,等孩子咽了气就帮我把她埋了吧……”说着,张顺已经泣不成声了。张凯抱着孩子出了张家,他见孩子还有喘息,便急忙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百多元钱,抱着孩子走了七八里路,搭上去天津火车,将孩子送进了儿童医院,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在孩子住院的40多天中,张凯一直守在孩子的身边。没钱买饭吃,他就每天早晨给医院门口炸油条的洗碗、点炉子挣口饭吃,孩子看病没钱了,他就央求大夫先救救孩子,钱他慢慢地凑齐……孩子的病渐渐地好了。当他把孩子送到张顺手中时,夫妻俩跪在张凯面前,感动得哭了起来。现在的张俊美已经40多岁了,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乡亲们都称赞说:“电视里常说,路牌上也写着,有困难找警察,咱村应该说有困难找张凯。”(www.chuimin.cn)

每年从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初五,是张凯最忙的日子。村里有保卫人员,但他不放心,在夜里风雪无阻地巡逻。有一年夜里一点多钟,他巡逻到一家姓潘的村民家里时,发现东屋冒着滚滚黑烟,他连喊带叫地敲开潘家的门……原来,潘家东屋床前的大衣等物被炉子烤着了,张凯急忙帮助救火,潘大哥紧紧地拉住张凯的手,激动地说:“要不是您发现得早,我家的房子恐怕就保不住了。”

张凯的老伴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几十年来,她从未因丈夫帮别人做事而责怪或是埋怨过他。她总想人活在世上落个好人缘儿比什么都强。20年前,张凯发现村民丁广云等十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外出理发困难,张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征得老伴的同意后,自费百余元,购买了理发用具,定期到老人家中,常年为这些老人服务。村民张老汉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张凯就把他列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他洗头、理发、刮脸,一有空儿就陪他聊天,使他忘记了病痛。这样持续了六七年。老人去世那年,弥留之际,老人最想见的就是张凯,虽然老人什么都没说,可那双浑浊的眼睛里充满着无限感激。是张凯为他理发、刮脸后,把他干干净净地送上路的。迄今为止,张凯为村内老人义务理发有20多个年头了,经他服务的老人不下60多位。他先后为34位老人特别是患有癌症的老人、出车祸去世的村民在临终前穿衣、理发、刮脸、料理丧事,一直将死者送到火葬场火化。老人的子女过意不去,掏钱酬谢,次次都被他谢绝。细心的村民为张凯算了一笔账,说这20年来,推一次头按三元钱计算,张凯至少损失三四万元,可又有哪位理发师傅因三块钱肯下驾到户里为老人理发呢?张凯却说:“我不为钱,能为老哥们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快乐!”

1996年6月,一场车祸不幸降临到张凯家,大女婿也因车祸身亡。这场不幸的车祸还给这个本来不富裕的家庭带来十几万元的欠款。张凯懵了。村民们得知张凯有困难了,都主动地拿着几千元、几百元、几十元的送到他家,张凯不收,大家就说:“当初你帮助我们,就不兴我们帮助你?”乡亲们的举动更加增强了他继续为村民做好事的信心和决心。

西柳行的村干部夸奖说,张凯是拾金不昧的活雷锋。几十年来,他拾着钱就有二十几次,多则几百元,少则几十元,还有手机都交大队或失主。2006年的一天,张凯在104国道边拾到一个钱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二百八十多元钱,包内没有任何失主的证件,当时家中刚出过车祸,拉了6万多元的账,连交电话费的钱都没有,但他毫不犹豫地将钱交到派出所。

他常想,人的一生不过几十年,真正能够为党、为村民干点事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是党员就得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才能不留下遗憾,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培养。他常年为学校义务修理桌椅板凳、门窗、教具、点炉子、淘厕所。2000年学校教育布局调整,西柳行小学改建,新学校坐落在通往城区的104国道旁,有3个村200多名小学生在此上学。由于沿线路网道路多,孩子们来回都要横越公路,给小学生安全出行带来了不便。尤其到了数九寒冬,天黑得早,一旦遇到刮风、下雾、下雪的恶劣天气,学生家长无不为孩子上下学捏一把汗。为了使家长们少一些牵挂,使孩子们多一份安全。年迈七旬的他就主动承担起义务护送孩子过公路的任务,每天早晨、中午、下午他就在104国道至学校路口护送孩子上下学,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此举受到孩子家长及群众的一致称赞。学校聘他为校外辅导员。为了让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奉献和爱的种子,他还经常为学生们做“学雷锋树新风”的报告,鼓励学生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树立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思想,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西柳行村作为加工烧鸡的专业村,过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现象在村内普遍存在,村内生活环境很差。张凯看到哪户垃圾倒在街道旁,马上回家拿筐和锨装好背走。多年来,无不出现他忙碌的身影。他还逢人便说,只要自家房前屋后整洁了,乱泼乱倒的现象改好了,就是对村里、对社会的贡献。张凯的言行感动着乡亲们,村里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个个说不完的故事犹如璀璨的珠串,亮丽动人,振动着每一位干部和群众的心扉。一名共产党员的威望,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转而成为他不懈努力的动力,使他对助人为乐有一种新的感悟,他用无私奉献、用坦荡的人生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做出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