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管理机制

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管理机制

【摘要】:天津市武清区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和改进村干部教育管理,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型村级干部队伍,切实激活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活力。在职村干部每年培训累计不少于10天,村级后备干部每年培训累计不少于5天。

二、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教育管理机制

在通过科学的机制完成了选配班子的工作之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选拔出来的村级干部进行教育管理,就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天津市武清区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和改进村干部教育管理,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型村级干部队伍,切实激活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活力。通过实施“学习、管理、实践”的系统工程,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确保了村级各项工作健康开展。

(一)强化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村级干部队伍,加快推进大开发、大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要求,2008年,武清区委决定,利用四年时间通过教育培训实施村级干部素质提高工程。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施教、与时俱进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培训机制,创新教育方法,着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民主法制意识、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学历层次,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本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胜任农村工作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进行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是:从2008年开始至2011年,分期分批组织全区6600名在职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集中教育培训,取得“天津市村干部素质提高工程培训证书”;对由于换届和届内调整新上岗、尚未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在职村干部进行任职资格培训,确保持证上岗;组织全区600名在职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参加大专以上学历学习,确保每个村有1名以上大专以上学历村干部。同时,培训1634名农村信息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在农村的基本方针政策,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知识,科技和信息知识,市场经济和法律法规常识,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知识等。

教育培训根据村级干部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类型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从教育培训的类型上看,包括岗位集中教育培训、任职资格教育培训、学历教育培训等。所谓岗位集中教育培训,就是区委对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乡镇街道党委(工委)每年要对所属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进行轮训。在职村干部每年培训累计不少于10天,村级后备干部每年培训累计不少于5天。培训后经统一考试合格,颁发培训证书。所谓任职资格培训,就是各乡镇街道党委(工委)负责对尚未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在职村干部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者由天津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农工委颁发任职资格培训证书。所谓学历教育培训,是针对45岁以下的在职村干部和35岁以下的村级后备干部,主要途径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天津市委党校函授学院大专班的学习。

武清区委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多管齐下,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培训。根据村干部实际需要,武清区委改变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培训方式,采取了“菜单式”选课、互动式授课、座谈式交流和小规模、封闭式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村干部进行全覆盖、针对性培训。仅以2008年为例,武清区委组织部一是会同区国土资源分局对1447名村级干部进行了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村干部土地管理知识水平。二是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认真、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基础的人员作为农村信息员,由区委组织部联合区网通公司等单位分期分批开展培训。三是对选聘到武清区任职的16名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由区委组织部、区纪委、区新农村办等单位就武清区情、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土地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细致讲解,提高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的感性认识。2008年,全区村级干部培训累计开班41个,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达5天以上,培训4500人次。2009年以来,各乡镇街道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围绕村干部职责、工作方式方法、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制度等内容,积极组织新上岗村干部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换届后全区各乡镇街道累计开班27个,参训村干部达3500余人次,村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另外,根据换届工作的需要,武清区委组织部联合区委党校等部门于2009年对新任职的120名村党组织书记和260余名村委会主任进行了三期集中培训,每期两天时间。培训班采取集中辅导、典型引导、分组研讨和表态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围绕全区发展形势、正确理解和把握村务管理各项制度规定、如何当好新时期村干部及农村土地、财务管理等内容对村干部进行了集中辅导,进一步促进了村干部角色转变,推进了村民自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www.chuimin.cn)

第二,改变过去以区内培训为主的方式,每年集中组织200名左右村干部到全国各先进地区进行异地培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思路。2009年武清区委组织全区部分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党组织书记分两批分别赴江苏无锡和山东潍坊进行提高性培训。赴江苏无锡的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个案分析及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探索苏南模式下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并实地考察了江阴华西村、常熟蒋巷村和红豆集团、隆力奇集团、海澜集团等著名企业,学习和借鉴当地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促进本区新农村建设。赴山东潍坊的培训班在集中授课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寿光市、青州市、诸城市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学习和借鉴当地高效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促进本区农业大发展。

第三,改变过去以一般性集中培训为主的方式,加大村干部学历教育力度。从2004年开始,武清区委每年从财政统一拨付100万元专款支持村干部学历学习。2007年,全区组织了1163名村干部参加大专学历学习,786名村干部参加中专学历学习,占到全区村干部总数的48.7%,并较好完成了村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2009年村级组织换届前,全区村干部实现全部持证上岗;1900多名村干部参加大、中专学历学习,占村干部总数一半以上,使全区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二)创新村级干部管理机制

在加大对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的同时,武清区委还加强了对村级干部的严格管理,在工作实践中创新村级干部的管理机制。

一是奖优罚劣,推行“双考双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武清区委适应形势发展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改进村级干部的管理模式,对村级班子和干部实行了以考核工作实绩,考察群众威信,党员和村民代表民主评议,乡镇党委综合评鉴为主要内容的“双考双评”制度,突出了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委综合评鉴、兑现奖惩等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了一种把目标管理、日常考核、群众评议、组织评鉴有机结合起来的考评激励新机制。为了加强对村级干部的严格管理。武清区委还探索了年初承诺、年中督查、年末评议、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发挥制度在工作落实中的规范、激励、引导、约束作用,把村级干部工作业绩与个人政治待遇、经济收入、评比表彰等挂钩,激发了村干部的内动力。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武清区委对全区在职村干部工资实行区财政统一转移支付,每年转移支付资金近3700万元,并根据“双考双评”结果予以兑现,实现了用机制管人,用待遇留人。

二是全面推行离任村干部享受生活补贴制度。为了激励广大的村级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武清区委建立了激励保障机制,推广“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一定三有”经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村干部报酬足额兑现,稳定增长。完善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和在职村干部医疗保障、免费进修、实绩奖励等制度。2005年,武清区委制定了《关于离任村干部享受生活补贴的意见》,经过逐人调查核实,履行规定程序,全区符合条件的3741名离任村干部全部享受了生活补贴,在有条件的乡镇落实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减轻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进一步稳定了队伍,激发了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