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沿线、沿江、沿海以及沿边等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已成为这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亮点。三是区域经济合作各方比较重视发挥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避免过度竞争。这些都体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双赢和多赢的目标。......
2023-11-27
三、政府协商是启动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
(一)解除行政制约才能启动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处于两种发展状态:一种是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强大市场力量实现了初步产业整合,经济一体化进程迈开了第一步,“长三角”、“珠三角”就是代表;另一种是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限制,靠市场的自发力量已经难以深化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仍然具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分割的痕迹,目前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处于这种状态。总体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市场之间的相容性较低,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较小。
既然行政制约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最主要约束因素,那么,北方地区经济合作的启动及南方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化,就都需要同一种办法,即解除行政性制约,给市场以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
(二)运用政府干预启动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解除行政制约不是指行政手段的简单退出,而是将阻碍市场机制的行政干预解除,代之以能够弥补市场空白、市场失灵或者有利于培育市场机制的行政干预。如果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那么,我国现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缺位问题。就我国区域经济目前的发展状况,过度减小行政干预是不现实的,因为各地区现有的摊子主要是在政府干预下铺起来的,只有在少数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政府干预的范围较小。甚至一些外向型经济特征较为显著的地区也存在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根据区域经济的这一特点,行政手段硬性撤出不会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甚至会重返改革开放初期那种一放就乱的状态。(www.chuimin.cn)
考察发达国家内部及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依靠政府干预来启动和深化经济合作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是涉及范围、数量较大的区域更是如此。区域经济合作使资源配置跨越了原有的界限,用行政手段打破界限是惯用方式,也是必要方式,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单纯依靠市场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需要条件的,要么是经济结构有着强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的动力能够超越各种限制,甚至是行政性限制,海峡两岸就是典型例子。在缺少互补性的条件下,如果市场机制较为完备,也能够通过市场力量实现进一步的整合。在两大条件都不具备的区域之间,政府行政力量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只有政府的行政手段起了积极作用,才能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对这些区域而言,期待市场经济发育成熟后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能够自动实现是不现实的,也将会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减缓,部分地区甚至永远不能获得经济合作及一体化所带来的发展。
(三)构建政府协商机制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
找到我国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症结及启动合作的基本途径后,就能够找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即政府协商机制。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考虑到了通过政府协商来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的问题,例如198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就是一个具有较高强制力的制度安排,但这一制度安排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出台的,如果考虑到目前市场机制的发育情况,政府协商方式应该有较大的改变。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特点,可以考虑借鉴国际经济合作及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来启动和深化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事实上,类似国际经济合作的一般原理能够帮助解释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国际协调之所以有益,是因为他可以使每个国家和可能目标边界向外移动或者向内移动。这使得有可能提高两个目标中至少一个目标的可达到的水平,而使另一个目标的水平不变。类似在弹性目标情况下,有可能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是在缺乏政府协商机制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并使得我国南方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各地区都已经意识到在缺少政府协商的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甚至重返分割、僵持、过度竞争与无序竞争的状态,认为政府之间的合作、服务、协调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前提。“长三角”已经开始积极鼓励资源在中心城市上海与周边卫星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尤其是人才的流动,而其他地区的主要特征仍然是单向流动。
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特点,可以考虑借鉴欧盟等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来构建政府协商机制。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如果找到了该地区的合作模式也就等于找到了北方地区甚至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可以考虑通过政府协商的途径从制度层面启动和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其经济合作的宗旨是“开放的市场、平等的伙伴、协商的政府、自由的联盟”。目标是“创建全方位开放的、竞争有序的、科技与经济高度发达的、大中城市云集的经济协作系统,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2]。
有关我国欠发达与发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文章
各种沿线、沿江、沿海以及沿边等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已成为这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亮点。三是区域经济合作各方比较重视发挥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避免过度竞争。这些都体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双赢和多赢的目标。......
2023-11-27
一国内区域联合共同一致对外并以相同的条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这些国际性合作组织将对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产生重大影响。首先,进一步密切我国沿海和沿边省区与周边国家和特区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这些省市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发展。......
2023-11-27
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主要包括地区“平衡”发展等,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资就近计划配置等。因此,在现实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时常出现区域经济合作与地方保护并存的现象。市场相互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增长时代的必然产物。......
2023-11-27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区域经济合作效益涵盖的内容也较之区域贸易利益更为广泛。区域贸易利益是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卖双方各自经济利益的实现。实际上国际经济合作是当前世界上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主要对象。......
2023-11-27
具体表现为行政区域产业布局高度分散、行政区域产业结构高度趋同。行政区域产业布局分散是指在一个较大范围的行政区域内,相同的产业、产品在不同的次行政区域重复布点。......
2023-11-27
东部地区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三大经济圈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随着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一步创立了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模式。泛珠三角形成9+2的概念,九个大陆的省市加上香港、澳门,形成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特殊关系。这是我国第一个东部、中部、西部共同开展联合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023-11-27
改革开放前,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因为当时的基本制度背景是计划经济。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些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央不得不不断作出规定和要求,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规范化。......
2023-11-27
共生理论认为,生物共生理论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要素构成。共生理论的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区域经济合作的环境条件应是区域经济合作“共生体”与其所在共生环境的双向激励。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共生体”与其所在共生环境间的双向激励,保障区域经济合作持续运行,应建立以下机制:①激励机制。......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