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区域创新体系与经济合作研究成果

区域创新体系与经济合作研究成果

【摘要】:它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即创新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实绩至关重要”。(三)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及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

四、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技术生产要素的流动)

(一)关于创新体系理论框架的研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

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开拓性地提出“创新”理论以来,与创新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随之形成了两个分支,即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扩散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理论和以制度形成和制度演进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理论。长期以来,这两个分支一直是以平行的路线发展。

根据所持有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的区别,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同样存在着两种不同流派,即新古典学派与新熊彼特学派。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主线以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爱德华·富尔顿·丹尼森(Edward Fulton denison)和戴尔·乔根森(Dale W.Jorgenson)等为主要代表,着重于分解技术创新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一条主线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Ar-row)、保罗·罗默(Paul M.Romer)等为代表,试图将技术创新纳入主流的经济学模型。这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与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一样的经济增长要素,所不同的是,前者将技术创新视为外生的“残差”,而后者则将其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新熊彼特学派则以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Freeman)、美国经济学家内森·罗森伯格(N.Rosenberg)等为代表,遵循熊彼特的传统,强调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对技术变革的发明、创新与扩散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以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纳尔逊(Richard.R.Nelson)与西德尼·温特(Sidney G.Winter)(1982)有关经济变迁演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为基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开始逐渐融合。演化经济学将技术创新看做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性力量,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在熊彼特和弗里曼看来,“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相反,技术创新是解释经济周期关键因素,而且通常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新的经济理论研究开始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入经济分析的主流和政策的制定之中,更明确地说,就是将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纳入制度变迁框架之中,从而实现了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的融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对美国和日本在技术创新政策、实绩所存在诸多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纳尔逊和弗里曼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将技术创新活动视为一个复杂的国家系统,强调基于结构化和制度化体系内的国家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纳入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试图阐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更好地解释国民经济的动态发展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的思路和基础。

(二)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及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把创新研究的重点从对单个创新主体创新过程的研究,转向对各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整体效果的研究,从而产生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所谓国家创新体系(NIS)就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植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是在李斯特的“国家体系”概念与熊彼特“创新”概念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弗里曼(1987)在对日本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绩效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政府在国家创新绩效中的作用以及在国家层次上建立创新体系的意义,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公私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它们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促成、引入、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认为创新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国家调整其社会经济范式以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纳尔逊(1988)则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研究开发体系、大学以及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项目对国家创新绩效的作用。他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决定一国创新绩效的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效率的关键。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构成了一种将制度安排与一国的技术经济绩效相联系的分析框架。

丹麦学者郎德威尔(B.-A.Lundvall,1992)教授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观点。他从国家创新体系中用户与生产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概念,认为创新是包含许多合作者的相互学习的过程,强调根植于结构化和制度化体系内的国家创新能力。朗德威尔区分了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认为前者包括“参与到研究和探讨的机构与组织——比如研究开发部门、技术研究所与大学等”,后者则包括“经济结构的所有部分和方面,以及建立来影响学习和研究探索的研究机构——生产系统、营销系统以及作为一个亚系统出现的金融系统,在它们中间也发生了学习活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试图将这一分析工具具体化和实用化。它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即创新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实绩至关重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7)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含义之一是加强整个创新系统内的互相作用和联系的网络:企业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合作联系;中介机构在各创新主体间的重要桥梁作用;政府在创新中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引导作用,以及政府各部门职能的协调一致。

可以看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融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强调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从更为广阔的制度环境来研究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差异,并强调了国家特定因素对技术发展过程的重要影响。

(三)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及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4)教授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库克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和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一个完整且创新部门间高效沟通的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着重于知识流动,其分析越来越直接面向提高知识经济的绩效(OECD,1997)。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注释】

[1]Edgar M.Hoover,Frank Giarratani.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20.

[2]曾坤生.区域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6]黄少安.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J].经济研究2000,(5).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译版.

[8]郭其友,李宝良.冲突与合作:博弈理论的扩展与应用——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曼和谢林的经济理论贡献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

[9]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www.chuimin.cn)

[10]冷志明,张合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J].经济纵横,2007,(7).

[11]李新安.中国区域市场化差异的经济效应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4,(3).

[12]熊贤良.国内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理论及在我国的表现[J].财贸经济,1994,(12).

[13]Wei,S.J.(1996).“Intra-National versus International Trade:How Stubborn are Nations in Global Integration,”NBER Working Paper,No.5531.

[14]Helpman.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Markets,and Trade Theory[A].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 1[C].Sciencedirect,1995.

[15]W J Ethier.Higher Dimensional Issues in Trade Theory[A].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3[C].1995.

[16]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张旭.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思路”及其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2004,(3).

[18]Thisse,Jaques-Fracois.Location Theory,Regional Science,And Economic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mce Vol.27 No.4,1987.

[19]Beckman,M.J.Location Theory[M].New York:Random House,1968.

[20]徐梅.当代西方区位选择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从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4,(2).

[21]Hakimi,S.L.Optimum Location of Switching Centers and the Absolute Centers and Medians of a Graph[J].Operations and Research 1964,12.

[22]Erlenkotter.A Dual-Based Procedure for Uncapacitated Facility Loc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 1978,16.

[23]Thisse,Jaques-Fracois.Location Theory,Regional Science,And Economic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mce Vol.27 No.4,1987.

[24]Gabszewic J.J.and Thisse J.F.Entry(and Exit)in a Differentiated Industr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0,22.327-338.

[25]Thisse,Jaques-Fracois.Location Theory,Regional Science,And Economic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mce Vol.27 No.4,1987.

[26]贝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7]Krugman,p.Space:The Final Frontier[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No.2 Spring 1998.P168.

[28]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 No.3 1991.483-499.

[29]Fujita M.and T.Mori.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27 No.45 1996.399-442.

[30]Krugman,p.Space:The Final Frontier[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No.2 Spring 199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