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村政治问题研究:实现中国民主建设的关键

乡村政治问题研究:实现中国民主建设的关键

【摘要】:二、在领域、范围的定位上,要立足于中国民主建设的主体,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获得实际意义的发展亿万人民群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只有作为民主建设主体的人民群众懂得民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从而自觉地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他们的民主意识才能得到提高,否则,无论制度设计者们供给多么完善的民主制度,那也不过是一件美丽但不能御寒的外衣。

二、在领域、范围的定位上,要立足于中国民主建设的主体,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获得实际意义的发展

亿万人民群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只有作为民主建设主体的人民群众懂得民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从而自觉地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他们的民主意识才能得到提高,否则,无论制度设计者们供给多么完善的民主制度,那也不过是一件美丽但不能御寒的外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指出,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变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变化,解决主要矛盾和问题,就有利于其他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仅要分层推进,而且要区分不同领域的主体来操作。就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言,它涉及的领域较广,既包括农村的基层民主,又包括城市的基层民主;既包括城乡基层政权机关的民主政治建设,又包括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政治建设。从道理上说,每一个领域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应当抓好,但客观现实是复杂的,真正做到每一领域的民主政治建设齐头并进,还需要一段时间。民主建设是首选农村,还是首选城市,其作用和效果肯定大不相同。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推行,首先把农村、农民纳入民主化的进程,这一价值选择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个方法论的启发是: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民主建设的主体,着眼提高大多数人的民主素质,才能获得实际意义的发展。问题在于,为什么要首先从农村开始?

选择农村,就意味着选择了农民。在农村首先开始民主化进程,这是由农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决定的。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农民是社会人口构成的主体,也是社会构成的主体。我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观念形态和运动方式,任其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农民这个“根”。社会的运动与趋势,都是这一阶层意志、动向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21)“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22)特别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并未认真考虑怎样对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行民主意识的培育,并把这种思考付诸实施,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还非常淡漠。这种状况与我国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依法治国的目标极不适应,也与市场经济要求的民主精神、自主精神和竞争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农村人口的巨大性、民主发展状况的落后性、艰巨性、紧迫性,都使农村民主工作显得突出和重要。农民问题、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最大最多的“民”依然是农民。没有农村民主的发展,没有农民民主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就不可能有基层民主的大发展,更不可能有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发展。任何忽视农民或把农民排斥在民主化进程之外的任何制度安排,都将或因成效渺小,或因农民不理解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而遭到现实的嘲弄。这是被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回眸20世纪之初,许多仁人志士都曾经认为,只要把西方产生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请到中国来,中国所有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结果却造成中国连年军阀混战,甚至出现了曹琨贿选“猪仔”议员当选大总统这样的丑闻。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那套“民主制度”中忽视了民主的主体,忽视了民主建设与民主建设基础层面实践的密不可分性,忽视了对民主主体的民主启蒙,企图在毫无民主传统的国度里超越现实,最后只能归于失败。村委会选举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就是要把中国绝大多数的民主主体——农民纳入到民主启蒙中来,使他们通过自我教育来培育民主意识。(www.chuimin.cn)

对农村村委会选举持异议的人,他们拿不出充分的理由来否定村委会选举这一着眼于提高绝大多数人民主素质的民主形式,他们就从具体的迂回的问题进行辩解,如,“农村经济落后不可能发展民主”;“村委会选举容易引起混乱,不利于农村稳定”;“农民文化素质低,民主法制观念淡漠,因此,在农村实行村委会选举还不具备条件”;“农村宗族、家族势力严重,村委会选举容易被大姓、大户所操纵”等等,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我们及我们的同事在有关文章里已经进行了辨析,在此不便赘述。(23)其实,在农村推行民主还有自身的优势。一是农村受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影响较小。政治体制中高度集权与经济体制中高度集权是相对应的,而经济体制的高度集权主要是在国有企业里运行的,农村集体经济虽然也受到一定影响,但要小得多。二是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是相联系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实行承包制后,农民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利益主体随之多元化,农村进入了经济民主阶段,与此相对应,必须要求政治民主,村委会选举制度及其实践就是农民政治上的民主要求。三是从历史上说,农民有光荣的传统,每当我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农民都以其创造性展现出了他们在我国政治中的势力和作用,令其他阶层感到瞠目,战争年代、工业化进程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发展等等,都表明农民有无限的创造力(24)四是政治改革更主要的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机构改革、政企分开等等之所以困难重重,关键在于它涉及利益问题,决策是由政府作出的,决策者作出牺牲自己利益的决策是很难的,尽管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但现实中一旦改革措施危及执行者的利益就会困难重重,而农村改革虽然也使得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影响,但由于农村干部以土地为生存之本,首先在这里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大的社会动荡。五是相对城市居民居住集中,文化设施先进、思想交流空间充分、信息传播迅速而言,农村居住分散、信息沟通不发达,政治参与的组织程度尚处于发育阶段。从农民参与的动机来看,基本都是为了维护或争取局部范围内的切实利益,很少关注更大范围内的事务,因此“参与危机”发生的概率较小。总之,在农村率先推行民主有其深刻的道理和必然性。当然,在农村率先推行民主,并不是说城市等其他领域可以不推行民主,它表达的是:农村民主有条件也应当先行一步;只有农村民主发展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人的民主素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也才能为城市等其他领域的民主发展提供条件、提供压力和动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先在农村推行民主呢?!想想看,这十年来,我国社会的民主发展得多快呀,占人口主体的农民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多快的增强啊,这不能说没有村委会选举的巨大功劳。社会其他领域的民主之所以得以发展,包括村委会选举在内的农村民主的推动和示范也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