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名乡镇领导候选人问题上,法律规定的有本级人大主席团提名和本级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提名两种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多以主席团提名为主,往往忽视代表的提名。2001年12月31日,经过全体选民投票,谭晓秋以52.91%的得票率胜出。在随后的乡人代会上,谭晓秋以高票当选为步云乡第13届乡长,获得连任。......
2023-11-27
附件一:我国历史上的乡镇体制变迁
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封建王朝的治国方略中,乡镇居于不同的地位。从乡是一级行政组织、到政不下县、再到乡是一级行政组织,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乡镇体制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到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在这800余年里,实行的是乡亭制。乡是基层行政区域,乡官以官派为主,民间推选人员为辅,主要乡官有俸禄。
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这570余年里,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朝廷硬性规定了乡官应做什么、应有什么职责,但不再为他们提供俸禄。
从王安石变法(公元1069年)到清代(公元1907年),在这800余年里,政不下县。县为最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绅为纽带的乡村自治。(www.chuimin.cn)
20世纪初,清朝进行了一场乡村改革。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王朝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乡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建制,由依法产生的代表会议和乡(镇)公所管辖,乡以下实行保甲制。这种让行政权力下沉的“地方自治”制度,旨在进一步强化皇权,以加强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与皇权相联系的保甲体制受到冲击,“地方自治”成了政权“合法”性的基础。1919年9月和1921年7月,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地方自治条例》、《乡自治制》等规则,将县以下组织一律变为市、乡,并规定市、乡均为法人性质的自治团体,主要办理本地的教育、卫生、交通、水利、农业、商务、慈善等事务,并设计了由选举产生的议决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
1928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规定以“地方自治”为原则建立区、村(里)、闾、邻制度。但随着国共两党在农村地区对抗的不断升级,1932年8月,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为严密民众组织,彻底清查户口,增进自卫能力,完成剿匪清乡工作起见”,颁布了《剿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同时,蒋介石也发布了《施行保甲训令》,要求废除“地方自治”,实行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保甲体制。
1935年,国民政府为解决各省办自治,还是办保甲的问题,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最高行政会议”,进一步强调保甲制是地方四项要政之一。此次会议以后,国民党在其控制的地区,废区并乡,把乡、镇正式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乡、镇行政机关称乡(镇)公所,乡公所下设民政、警卫、经济、文化4股,由县政府委派正副乡镇长,并负担相关经费,实现了乡镇长官僚化;同时,乡镇长还委派、任命保长,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使“保”呈现半行政化趋向。尽管1941年国民政府在《乡镇组织暂行条例》、国民党九中全会议案研究委员会在《加强新县制之推行以完成地方“自治”议案》中,仍将乡镇自治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原则,但是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地方自治空有其名。
有关乡村政治若干问题研究的文章
在提名乡镇领导候选人问题上,法律规定的有本级人大主席团提名和本级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提名两种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多以主席团提名为主,往往忽视代表的提名。2001年12月31日,经过全体选民投票,谭晓秋以52.91%的得票率胜出。在随后的乡人代会上,谭晓秋以高票当选为步云乡第13届乡长,获得连任。......
2023-11-27
建国初期,我国乡镇体制建设是在议政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进行的。乡镇人民政府实行乡长、镇长负责制。乡镇长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到1985年底,全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基本结束,全国共建立了91590个乡、镇人民政府。全国核定乡镇机关人员编制总额为200万人。......
2023-11-27
忽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全面落实党在农村保护农村民主权利政策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民的情绪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综合体现。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已迫在眉睫。......
2023-11-27
绝大多数省份没有制定。有的省以人大常委会的名义颁布,有的则以省政府令的形式。二是条块分割,职能不健全。全国60%的村庄建起了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但村民自治法制建设中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11-27
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究竟如何深化,从目前各方面的研究来看,在这个问题上,有四个方案可供选择。原为县和县级市政府驻一的乡镇,在体制改革后可称XX县(市)人民政府XX街道办事处。......
2023-11-27
二、在领域、范围的定位上,要立足于中国民主建设的主体,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获得实际意义的发展亿万人民群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只有作为民主建设主体的人民群众懂得民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从而自觉地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他们的民主意识才能得到提高,否则,无论制度设计者们供给多么完善的民主制度,那也不过是一件美丽但不能御寒的外衣。......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