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三大女词人:词情哲理融合

清代三大女词人:词情哲理融合

【摘要】:六、词情哲理,融为一体哲理诗、词是诗歌领域里隽永的瑰宝,它不以浓艳的色彩、缠绵的情意、华丽的辞藻取胜,往往是用朴实的字句,简练概括的语言,通过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揭示生活中的深邃哲理。顾太清的许多词受此影响,联想奇妙而富含理性的色彩,在阐发事理方面可谓自成一格,见识不凡。结彩为绳,截竹为筒。下片写人事哲理,深思熟虑,恰当地寓人事变幻之理于具体事物当中。

六、词情哲理,融为一体

哲理诗、词是诗歌领域里隽永的瑰宝,它不以浓艳的色彩、缠绵的情意、华丽的辞藻取胜,往往是用朴实的字句,简练概括的语言,通过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揭示生活中的深邃哲理。如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宋代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是平白诗,而意境却深远,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充满了哲学的思辩色彩。

诗中阐理,是宋人的风格,延及于词。顾太清的许多词受此影响,联想奇妙而富含理性的色彩,在阐发事理方面可谓自成一格,见识不凡。如《惜分钗·看童子抖空中》:

春将至,晴天气,消闲坐看儿童戏。借天风,鼓其中。结彩为绳,截竹为筒。空!空!人间事,观愚智,大都制器存深意。理无穷,事无终,实则能鸣,虚则能容。冲!冲!

上片写景,是闲适生活的再现。下片写人事哲理,深思熟虑,恰当地寓人事变幻之理于具体事物当中。虚实本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而作者“实则能鸣,虚则能容”的联想启人深思。实有实的“鸣”,虚有虚的“容”,对立的万物各有各的妙用。对虚实的妙用作者发此联想,实非一般闺阁词人所能企及。

另一首《南乡子·云林招游三官庙看海棠,不果行,用来韵答之》其一也在阐发事理。词云:(www.chuimin.cn)

正好看花天,漠漠轻阴杨柳烟。最是海棠娇太甚,跹翩。半要人怜半自怜。风信莫狂颠,艳色能留几日鲜。分付封姨休扫却,飞仙。似带馀酲晚更妍。

海棠婀娜多姿,惹人怜爱,她“娇太甚”、“跹翩”,顾太清对海棠的钟爱,一如苏轼对海棠的呵护“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残妆”。但太清在爱花的同时想到流水易去、花红易落,于是接下来一句“风信莫狂颠,艳色能留几日鲜”,出人预料。作者似乎在告诫人们:在最得意的时候莫要忘乎所以,满招损,谦受益,虚怀若谷乃为人之道。这里虽是写海棠,包含着情趣,同时巧妙的寓于哲理,以小见大,充满理性色彩。仔细品味,足见作者思想的深刻,笔力的不凡。

再如《菩萨蛮·东观音洞》:

斜阳乍转夕阴结,观音古洞寒泉冽。黄叶拥禅关,山僧终日闲。石桥通曲径,树梢栖乌定。修竹暗森森,悠然净客心。

全词描写东观音洞周围环境的深邃清幽:泉水寒冽、黄叶满地,山僧终日悠闲,曲径通幽“栖乌定”,修竹森森,词人在这一片宁静中,突然有所悟:“悠然净客心。”这类似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渊明在采菊的空闲时,偶然举首,心与南山悠然相会。这种心与景的瞬间感应,是不可落于言筌的,只能意会。同样,顾太清在置身宁静的大自然时,不知不觉间心与天地相合相契,对一切尘世的烦恼,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置之度外,感觉灵魂得到了净化,在自己的心里建构起了一片美丽的风景。仿佛庄子《逍遥游》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抱朴而含真,结句达到哲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