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意象在表现地域特征和时令特征的同时,尤其表现出女主人公缠绵孤凄的情感意蕴。这些意象纷飞飘洒,千姿百态,无不涂抹上“雨”的疏淡迷朦,传达出丰富的情思意趣。雨所形成的烟水迷离的景象,营造出梦幻般的诗情画意,让人情致缠绵,沉迷于细密清冷的意境中。清冷的雨丝,往往寄予词人对于社会、人生的忧思。......
2023-11-27
五、热衷隐逸:游心世外的人生体悟
顾太清热衷隐逸,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夫妻二人与僧道尼姑过从甚密,道人张坤鹤是他们夫妻二人的朋友,太清与尼姑相处融洽。
顾太清是在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时候沉迷、潜心于道家思想的,她不像同时代的女词人吴藻那样不满于家庭生活,借此寻找心灵的寄托,寻找灵魂的港湾,而是对别样生活的一种爱恋、对人生本真的一种探究,是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热衷。在《踏莎行·遣梦》中就直言“但求无事是安居,成仙成佛何须慕”。她幼年遭遇家庭变故“事事思量竟有因,半生尝尽苦酸辛”,因此,她只求“无事而安居”,这是远祸的心理。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更何况她还有过坎坷的幼年经历。道家思想带给她的是一种恬静、平和的生活,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太清与奕绘常在一起参禅悟道。如《鹧鸪天·冬夜听夫子论道,不觉漏下三更矣。盆中残梅香发,有悟赋此》。词云:
夜半读经玉漏迟,生机妙在本无奇。世间莫恋花香好,花到香浓是谢时。蜂酿蜜,蚕吐丝,功成安得没人知。恒沙有数劫无数,万物皆吾大导师。
冬月寒冷的夜晚,夫妻对坐,读经论道,不觉漏下三更,论道者和听道者对道的兴致不言自明。“生机妙在本无奇”,平实安静的自然万物本身孕育着勃勃生机,一片盎然。她以虚静纯粹的心感受天地万物,以灵动的笔墨为自然作赋,把玄奥深妙的道理寓于平常景物中。“世间莫恋花香好,花到香浓是谢时”是词人自己读经后的“悟”,这类似于《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辨证法思想。下片“蜂酿蜜,蚕吐丝,功成安得没人知”的感悟,是说蜂在酿蜜、蚕在吐丝的付出之后,也同样免不了一死,但它们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万事万物皆有定数,有生有灭乃自然规律,“万物皆吾大导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玄奥的“道”就在平常生活中,就在身边,就在自然万物中。词人偶然惊觉、顿悟,于是深夜提笔记下这刹那间思想的火花。对此词,晚清词作家况周颐评道:“过拍具大彻悟。”(10)
太清这种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和她坎坷的生活经历有关,也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使然。从太清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她的影响很大。太清、奕绘与白云观的道人张坤鹤颇有来往,太清写有《冉冉云·雨中张坤鹤过访》《临江仙慢·白云观看坤鹤老人受戒》等等,她还和奕绘着道装画像并相互题诗,太清有《自题道装像》:“双峰丫髻道家装,回首云山去路长。莫道神仙颜可驻,麻姑两鬓已成霜。吾不知其果是谁,天风吹动鬓边丝。人间未了残棋局,但留人间看弈棋”,同时还有《黄云谷道士画夫子黄冠小照》一诗,这是为丈夫奕绘的道装像题的诗。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对道家生活、道家思想的仰慕。
奕绘亦有《小梅花·自题黄云谷为写黄冠小照》《江城子·题黄云谷道士画太清道装像》,可见他们夫妻二人思想、志趣的合拍。太清的作品中还反映出道家思想对她的影响,如“六根澄觉海,五蕴了尘缘。悟到无生旨,方知最上禅”(11)、“应知离合因缘假,应解牵连聚散空”(12)等。
太清还有一首《广寒秋·九月十九日过天仙庵,同福真老尼茶话》词,叙写自己与尼姑的倾心交谈。词云:
禅房寂静,苍苔浓厚,冷澹斜阳阴里。去年曾到又重来,正幽经、黄花开矣。冷风轻扬,旃檀香霭,悦可众心欢喜。一杯清茗话西窗,渐薄暮,钟声初起。
禅房环境幽静,在这人迹罕至,清幽的环境里,词主人与老尼“一杯清茗话西窗”,虽无谈话的内容,但可以想象谈话很投机,娓娓而谈,不知不觉间“渐薄暮,钟声初起”。词人置身香霭缭绕的禅房,感到了游心世外,远离喧嚣的惬意,也可见她对别样人生的一种爱慕。
她的《浪淘沙·偶成》更是表达了对“道”的倾慕。词云:
人生竞无休。驿马耕牛。道人眉上不生愁。闲把丹书窗下坐,此外何求。光阴去悠悠。岁月难留。百年同作土馒头。打叠身心安稳处,顺水行舟。
上阕将成天忙碌奔波的世俗人生和道家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生活对比。词人认为“驿马耕牛”似的人生无闲暇可言,哪有“闲把丹书窗下坐”的悠闲自在呢?下阕词人将体悟诉诸笔端,光阴去悠悠,我们无法挽留岁月的脚步。顺其自然与为名为利奔波的结局是相同的,“百年同作土馒头”,因此保持“身心安稳”且“顺水行舟”当不失为明智之举。“顺水行舟”四个字道出了道家思想的精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最佳的生活状态,逍遥自在是人生的真谛。
【注释】
(www.chuimin.cn)
(1)况周颐《兰云菱寝楼笔记》,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65页。
(2)沈善宝《名媛诗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51页。
(3)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4)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5)《柳枝词》其六,《东海渔歌》卷一。
(6)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8页。
(7)见于西泠印社本《东海渔歌》词评。转引自卢兴基《顾太清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年版,第367页。
(8)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9)《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东海渔歌》词评,西泠印社本,转引自卢兴基《顾春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年版,第136页。
(11)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12)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有关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的文章
雨的意象在表现地域特征和时令特征的同时,尤其表现出女主人公缠绵孤凄的情感意蕴。这些意象纷飞飘洒,千姿百态,无不涂抹上“雨”的疏淡迷朦,传达出丰富的情思意趣。雨所形成的烟水迷离的景象,营造出梦幻般的诗情画意,让人情致缠绵,沉迷于细密清冷的意境中。清冷的雨丝,往往寄予词人对于社会、人生的忧思。......
2023-11-27
(三)寄心空门的隐逸思想徐灿早有归隐之念。《拙政园诗集》中时见其隐逸避世的思想,如:“玉树悲歌日,金门大隐年”。最后,传统文化中隐逸思想的浸染是徐灿退隐之念的深层文化动因。晚明时与丈夫同隐于苏州天平山的徐媛(小淑)的隐居生活对徐灿的潜在影响也是很大的。遇赦回归江南后,之遴、诸子早殁,寄心空门更是她唯一的选择。究其逃禅原因,凄苦的境遇是首要因素。......
2023-11-27
六、词情哲理,融为一体哲理诗、词是诗歌领域里隽永的瑰宝,它不以浓艳的色彩、缠绵的情意、华丽的辞藻取胜,往往是用朴实的字句,简练概括的语言,通过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揭示生活中的深邃哲理。顾太清的许多词受此影响,联想奇妙而富含理性的色彩,在阐发事理方面可谓自成一格,见识不凡。结彩为绳,截竹为筒。下片写人事哲理,深思熟虑,恰当地寓人事变幻之理于具体事物当中。......
2023-11-27
(三)意象的丰富多样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是经过创作主体的审美选择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单位,诗词作品从艺术构思来看实际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杨柳的丰富内蕴因了词人遭际不同更趋完善。杜鹃意象在徐词中共出现7次。徐灿偏向于从听觉方面去感受雀鸟意象。......
2023-11-27
(五)传情达意的生动性这一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徐灿的闺怨词中。,起句即营造了一种暗淡、迷茫、冷清的境界,使得词人“盈盈泪暗蘦”。徐灿还有很多的闺怨词将对景物的描写、对自己动作情态的表现和呼告式的直接倾诉合而为一,整体作用于抒情,从而形成直率的抒情方式。这几个意念转换,鲜明地体现了徐灿对丈夫的眷眷深情。......
2023-11-27
松散型文学女性群体,虽无组织之名,但常常围绕着某位有声望的文学女性或男性文人集会联吟、诗酒唱和,践行结社之实。这种清代女性的文学聚会又可分为“家居式”、“社交式”和“公众式”社团三种结社方式。“家居式”社团,以女性创作主体的家族化为主要特征。如《红楼梦》中有关“海棠诗社”的华美篇章,就是清代女性“家居式”结社的审美再现。......
2023-11-27
此后,二人往来密切,尤其在奕绘去世后,许滇生在年关时节馈赠银饵、螃蟹,项屏山送养猪饲料,帮助太清熬过了最苦涩的一段日子。第一首描写三十年里二人相互慰藉,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手足,听到噩耗不胜悲哀。第三首回忆二人之间的心灵相投,情深意厚的友情。......
2023-11-27
沈善宝《名媛诗话》中特别赞赏她“巧思彗想,出人意外”的构思,认为这是太清词的一个突出特点。谁把柔丝染嫩黄,大文章。该词构思新颖,出入意表,把平常的“春日”写得情趣盎然。再如《早春怨·春夜》一词的构思也非常巧妙。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上片写闺中人的孤独、寂寞,以致长夜难眠。......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