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成果揭晓

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成果揭晓

【摘要】:道家思想带给她的是一种恬静、平和的生活,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词人置身香霭缭绕的禅房,感到了游心世外,远离喧嚣的惬意,也可见她对别样人生的一种爱慕。道人眉上不生愁。

五、热衷隐逸:游心世外的人生体悟

顾太清热衷隐逸,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夫妻二人与僧道尼姑过从甚密,道人张坤鹤是他们夫妻二人的朋友,太清与尼姑相处融洽。

顾太清是在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时候沉迷、潜心于道家思想的,她不像同时代的女词人吴藻那样不满于家庭生活,借此寻找心灵的寄托,寻找灵魂的港湾,而是对别样生活的一种爱恋、对人生本真的一种探究,是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热衷。在《踏莎行·遣梦》中就直言“但求无事是安居,成仙成佛何须慕”。她幼年遭遇家庭变故“事事思量竟有因,半生尝尽苦酸辛”,因此,她只求“无事而安居”,这是远祸的心理。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更何况她还有过坎坷的幼年经历。道家思想带给她的是一种恬静、平和的生活,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太清与奕绘常在一起参禅悟道。如《鹧鸪天·冬夜听夫子论道,不觉漏下三更矣。盆中残梅香发,有悟赋此》。词云:

夜半读经玉漏迟,生机妙在本无奇。世间莫恋花香好,花到香浓是谢时。蜂酿蜜,蚕吐丝,功成安得没人知。恒沙有数劫无数,万物皆吾大导师。

冬月寒冷的夜晚,夫妻对坐,读经论道,不觉漏下三更,论道者和听道者对道的兴致不言自明。“生机妙在本无奇”,平实安静的自然万物本身孕育着勃勃生机,一片盎然。她以虚静纯粹的心感受天地万物,以灵动的笔墨为自然作赋,把玄奥深妙的道理寓于平常景物中。“世间莫恋花香好,花到香浓是谢时”是词人自己读经后的“悟”,这类似于《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辨证法思想。下片“蜂酿蜜,蚕吐丝,功成安得没人知”的感悟,是说蜂在酿蜜、蚕在吐丝的付出之后,也同样免不了一死,但它们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万事万物皆有定数,有生有灭乃自然规律,“万物皆吾大导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玄奥的“道”就在平常生活中,就在身边,就在自然万物中。词人偶然惊觉、顿悟,于是深夜提笔记下这刹那间思想的火花。对此词,晚清词作家况周颐评道:“过拍具大彻悟。”(10)

太清这种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和她坎坷的生活经历有关,也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使然。从太清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她的影响很大。太清、奕绘与白云观的道人张坤鹤颇有来往,太清写有《冉冉云·雨中张坤鹤过访》《临江仙慢·白云观看坤鹤老人受戒》等等,她还和奕绘着道装画像并相互题诗,太清有《自题道装像》:“双峰丫髻道家装,回首云山去路长。莫道神仙颜可驻,麻姑两鬓已成霜。吾不知其果是谁,天风吹动鬓边丝。人间未了残棋局,但留人间看弈棋”,同时还有《黄云谷道士画夫子黄冠小照》一诗,这是为丈夫奕绘的道装像题的诗。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对道家生活、道家思想的仰慕。

奕绘亦有《小梅花·自题黄云谷为写黄冠小照》《江城子·题黄云谷道士画太清道装像》,可见他们夫妻二人思想、志趣的合拍。太清的作品中还反映出道家思想对她的影响,如“六根澄觉海,五蕴了尘缘。悟到无生旨,方知最上禅”(11)、“应知离合因缘假,应解牵连聚散空”(12)等。

太清还有一首《广寒秋·九月十九日过天仙庵,同福真老尼茶话》词,叙写自己与尼姑的倾心交谈。词云:

禅房寂静,苍苔浓厚,冷澹斜阳阴里。去年曾到又重来,正幽经、黄花开矣。冷风轻扬,旃檀香霭,悦可众心欢喜。一杯清茗话西窗,渐薄暮,钟声初起。

禅房环境幽静,在这人迹罕至,清幽的环境里,词主人与老尼“一杯清茗话西窗”,虽无谈话的内容,但可以想象谈话很投机,娓娓而谈,不知不觉间“渐薄暮,钟声初起”。词人置身香霭缭绕的禅房,感到了游心世外,远离喧嚣的惬意,也可见她对别样人生的一种爱慕。

她的《浪淘沙·偶成》更是表达了对“道”的倾慕。词云:

人生竞无休。驿马耕牛。道人眉上不生愁。闲把丹书窗下坐,此外何求。光阴去悠悠。岁月难留。百年同作土馒头。打叠身心安稳处,顺水行舟。

上阕将成天忙碌奔波的世俗人生和道家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生活对比。词人认为“驿马耕牛”似的人生无闲暇可言,哪有“闲把丹书窗下坐”的悠闲自在呢?下阕词人将体悟诉诸笔端,光阴去悠悠,我们无法挽留岁月的脚步。顺其自然与为名为利奔波的结局是相同的,“百年同作土馒头”,因此保持“身心安稳”且“顺水行舟”当不失为明智之举。“顺水行舟”四个字道出了道家思想的精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最佳的生活状态,逍遥自在是人生的真谛。

【注释】
(www.chuimin.cn)

(1)况周颐《兰云菱寝楼笔记》,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65页。

(2)沈善宝《名媛诗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51页。

(3)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4)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5)《柳枝词》其六,《东海渔歌》卷一。

(6)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8页。

(7)见于西泠印社本《东海渔歌》词评。转引自卢兴基《顾太清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年版,第367页。

(8)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9)《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东海渔歌》词评,西泠印社本,转引自卢兴基《顾春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年版,第136页。

(11)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12)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