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意象在表现地域特征和时令特征的同时,尤其表现出女主人公缠绵孤凄的情感意蕴。这些意象纷飞飘洒,千姿百态,无不涂抹上“雨”的疏淡迷朦,传达出丰富的情思意趣。雨所形成的烟水迷离的景象,营造出梦幻般的诗情画意,让人情致缠绵,沉迷于细密清冷的意境中。清冷的雨丝,往往寄予词人对于社会、人生的忧思。......
2023-11-27
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是一个多种文化因素综合并逐渐演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量和质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清代女性文学的发展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女性作家的主体意识论,文学创作对于清代的知识女性已不仅仅是诗酒风雅的点缀和无聊时光的填充物。对她们来说,文学创作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意味着以它特有的方式获得拯救”,“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31)。她们的创作,既关注“女性与自我”的母题,追求自我人格的独立,蕴含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与觉醒,也关注社会人生,审视现实世界,充满着浓郁的社会意识和忧患意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清代女性的文学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女性文学的体裁随着中国文学的近代化进程,由传统的诗文词逐渐向小说和戏曲渗透。文学表现的内涵与现实的关系都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女性文学的语言由传统的古代汉语表达方式逐步向现代白话文过渡,表现出生活化、口语化、大众化的特征。
清代女性文学的近代化特征尤其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出版与传播方面。尽管中国女性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女性作品能够流传至今者却是凤毛麟角。明清之际,随着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多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有相当数量的女性作家得以在有生之年出版自己的文学作品。随着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多数女性作家希望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这种崭新的传播观念,使清代女性作家充分认识到文学的传播功能。她们不甘尘封自己的创作,并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等等。明确的出版和传播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使众多的女性作品得以流传后世。女性作品的大量出版和传播,使女性文学的接受者不再局限于闺阁士女和士大夫阶层。大众读者群的出现和读者的平民化使清代女性文学的接受美学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
清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因女性词人群体的崛起而更显繁荣,妇女文学的繁荣又极大地促进了女性词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因果,共同成就了吴藻词形成的时代氛围和文化背景。
【注释】
(1)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续修四库全书》第1623册,第44页。
(2)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页。
(3)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
(4)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29页。
(5)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51页。
(6)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7)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2页。
(8)转引自钟慧玲《清代女作家专题·吴藻与清代文人的交游》,台湾乐学书局,2001年版,第117页。
(9)《西泠闺咏》卷十,转引自钟慧玲《清代女作家专题·吴藻与清代文人的交游》,台湾乐学书局,2001年版,第172页。
(10)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一集·词人姓氏》。
(11)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12)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13)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68册,第670页。(www.chuimin.cn)
(1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15)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页。
(16)陈文述《颐道堂戒后诗存》卷九,清道光二十二年颐道堂刊本,第14页。
(17)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
(18)张中行《禅外说禅》,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页。
(19)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07页。
(20)陈寅恪《寒柳堂集·论〈再生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7页。
(2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22)《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一集·〈鸿雪楼词〉》。
(23)叶嘉莹《清词丛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4)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91页。
(25)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26)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95页。
(27)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97页。
(28)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15页。
(29)龚喜平师《秋瑾文体革新理论与实践考论》,《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
(30)黄嫣梨《清代四大女词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31)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有关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的文章
雨的意象在表现地域特征和时令特征的同时,尤其表现出女主人公缠绵孤凄的情感意蕴。这些意象纷飞飘洒,千姿百态,无不涂抹上“雨”的疏淡迷朦,传达出丰富的情思意趣。雨所形成的烟水迷离的景象,营造出梦幻般的诗情画意,让人情致缠绵,沉迷于细密清冷的意境中。清冷的雨丝,往往寄予词人对于社会、人生的忧思。......
2023-11-27
六、词情哲理,融为一体哲理诗、词是诗歌领域里隽永的瑰宝,它不以浓艳的色彩、缠绵的情意、华丽的辞藻取胜,往往是用朴实的字句,简练概括的语言,通过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揭示生活中的深邃哲理。顾太清的许多词受此影响,联想奇妙而富含理性的色彩,在阐发事理方面可谓自成一格,见识不凡。结彩为绳,截竹为筒。下片写人事哲理,深思熟虑,恰当地寓人事变幻之理于具体事物当中。......
2023-11-27
(三)意象的丰富多样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是经过创作主体的审美选择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单位,诗词作品从艺术构思来看实际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杨柳的丰富内蕴因了词人遭际不同更趋完善。杜鹃意象在徐词中共出现7次。徐灿偏向于从听觉方面去感受雀鸟意象。......
2023-11-27
此后,二人往来密切,尤其在奕绘去世后,许滇生在年关时节馈赠银饵、螃蟹,项屏山送养猪饲料,帮助太清熬过了最苦涩的一段日子。第一首描写三十年里二人相互慰藉,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手足,听到噩耗不胜悲哀。第三首回忆二人之间的心灵相投,情深意厚的友情。......
2023-11-27
(五)传情达意的生动性这一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徐灿的闺怨词中。,起句即营造了一种暗淡、迷茫、冷清的境界,使得词人“盈盈泪暗蘦”。徐灿还有很多的闺怨词将对景物的描写、对自己动作情态的表现和呼告式的直接倾诉合而为一,整体作用于抒情,从而形成直率的抒情方式。这几个意念转换,鲜明地体现了徐灿对丈夫的眷眷深情。......
2023-11-27
去年同宴乐,此日隔人天。开朗乐观的女词人一下子坠入人生的低谷,往日的一切已成过眼烟云,而今“断肠空有恨,难寄到君前”。诗人四十二岁时写有《庚子生日哭先夫子》诗,回忆过去的时光,抒写今日的凄凉。奕绘的早逝让她心如刀绞、泪如雨下,难以言尽的对丈夫的怀念之情,成了太清后期诗词的主要内容之一,长歌当哭,何其悲哀。......
2023-11-27
松散型文学女性群体,虽无组织之名,但常常围绕着某位有声望的文学女性或男性文人集会联吟、诗酒唱和,践行结社之实。这种清代女性的文学聚会又可分为“家居式”、“社交式”和“公众式”社团三种结社方式。“家居式”社团,以女性创作主体的家族化为主要特征。如《红楼梦》中有关“海棠诗社”的华美篇章,就是清代女性“家居式”结社的审美再现。......
2023-11-27
她一生有题画诗150首、题画词98首,从一个侧面可看出太清对绘画的兴趣。因此她在不知不觉中将画境、画技融入诗词创作,并形成诗词布局如画的鲜明风格。中国山水画与诗词都讲究意境,这首词既有静止的画面,又有灵动的情思,画面美丽,融诗情画意于一体。......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