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女词人吴藻的宗教信仰与创作

清代女词人吴藻的宗教信仰与创作

【摘要】:然而,由积极入世的豪情壮志到逃避红尘的清心淡泊,吴藻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正是这种深陷人生困境不得解脱的心灵苦痛,让吴藻倾心于能够为她排忧解惑的佛教义理。在早期作品《乔影》中,吴藻就已透露出参禅悟道的倾向。由此可见,吴藻对宗教的追求是自觉而虔诚的。

二、吴藻的宗教倾向

浓郁的宗教情怀是吴藻文学作品情感表达的一项重要内容,吴藻词尤其以特有的方式见证了作者潜心于佛义禅理的心路历程。然而,由积极入世的豪情壮志到逃避红尘的清心淡泊,吴藻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几秋声。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误人犹是说聪明。”这首作于《花帘词》晚期的《浣溪沙》,以极度痛苦的隐忍透现出作者生命的悲凉。在无限悲哀的生命体验中,作者的选择是如此的无奈。正是这种深陷人生困境不得解脱的心灵苦痛,让吴藻倾心于能够为她排忧解惑的佛教义理。坎坷的命运遭际促使吴藻对生命价值与社会人生进行反思,从而体悟到个体生命的虚幻与无常。为了寻求精神的解脱与平衡,她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佛教,佛教义理成为她慰解人生苦难的精神寄托。在吴藻的大量抒怀、咏物、怀古和酬赠词中,大都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伤感,对历史功业的怀疑,对佛理禅境的向往,以及对佛教之清、苦、空、寂、静等人生境界的修持。其中“苦”是现实生活的映照,“空”是对历史人生的认识,“寂”是寂灭来自世俗社会的种种尘劳妄念,“静”是自静其心、自净其性,从而使身心归于平静,安于宁静。这种修持既包括了词人对世相人生的感受与认识,也包括了她对隐逸避世与宗教皈依的生活实践与情感体验,真实地书写了吴藻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吴藻对人生的虚幻虽感受至深,但她却并未沉溺在由此而产生的悲哀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清寂宁静中保持着内心世界的本色纯真。

吴藻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然而品读她的作品,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最让作者痛苦的,是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无从实现的困惑。吴藻自幼聪慧勤学,饱读诗书经典,却无法获得应有的人生成就感,这种失落成为吴藻郁积于心的一个情结。丈夫的早逝,生活的磨难,对于人生失意的吴藻无异于雪上加霜。正是佛门所标榜的理想境界,为吴藻树立了另一种人生价值的标准,使她在这种人生境界与人格精神的感召下,仍旧保持着内在的心性修养。(www.chuimin.cn)

在早期作品《乔影》中,吴藻就已透露出参禅悟道的倾向。在陈文述为《花帘词》所作的序中,碧城馆主对吴藻的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序文后段,陈文述对这位女弟子的不幸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与怜惜,进而劝勉吴藻亲近佛法,在佛理禅境中体悟人生的要义。吴藻日后屏弃文字,潜心奉道,可以说深受其师的启发。在吴藻净心皈依佛教后,陈文述颇为欣喜,作《闻女弟子吴img34香屏谢词华,栖心禅悦,写经参偈,颇究上乘,赋此奉寄》诗相赠。诗云:“毕竟婵媛有性灵,闭门长日礼金经”,“读骚饮酒呼名士,过眼烟云梦已醒。”(16)这首诗作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是年吴藻38岁。由此可见,吴藻对宗教的追求是自觉而虔诚的。在梅花如雪的禅境中,这位聪慧的女性以积极的心态参悟佛理,在佛教的上乘禅中,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