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意象在表现地域特征和时令特征的同时,尤其表现出女主人公缠绵孤凄的情感意蕴。这些意象纷飞飘洒,千姿百态,无不涂抹上“雨”的疏淡迷朦,传达出丰富的情思意趣。雨所形成的烟水迷离的景象,营造出梦幻般的诗情画意,让人情致缠绵,沉迷于细密清冷的意境中。清冷的雨丝,往往寄予词人对于社会、人生的忧思。......
2023-11-27
二、浙派文化对吴藻词的浸染
(一)浙派文化概观
浙派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论浙派文化泛指浙江一带特定的地域性文化积淀。在宋代以前,浙江文化史上就已出现了王羲之、谢灵运、沈约、骆宾王、钱起、孟郊等著名文人。宋代以后,浙江的经济与文化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北宋时期,两浙已跃为全国首富,文化方面也已呈现出兴盛的势头。南渡以后,宋高宗定都临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相应南移;同时,中原士大夫流寓浙江各地,为浙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苏东坡就曾先后两次出任杭州地方官员。这一时期,浙江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唐圭璋《宋词四考·两宋词人占籍考》,宋代有词传世、籍贯可考者867人,仅浙江一省就有216人。如著名词人张先、周邦彦、陆游、陈亮、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均可“目之为浙派词人”(11)。著名诗人则有钱惟演、林逋、陆游,以及“永嘉四灵”和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湖派”等诗人群体。除文学群体之外,浙江的经史之学也极其发达,并为浙派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学术基础。同时,发达的刻书业和藏书、编书的优良传统,为浙派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清代浙江的各种学术、艺术、文学流派直承两宋时期辉煌的浙派文化。宋代遗留在浙河两岸的独特人文景观构筑了清代浙派文化中浓郁的宋文化情结。对于清代的浙派文人来说,最值得他们抒写的正是那些能够寄托遗民故国之思的古文化遗址和宋王朝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景观。宋亡以后,宋遗民以浙江为最多。明亡后,清代的明遗民文化也以两浙最为兴盛。浓郁的故国之思和夷夏大防的汉文化传统,赋予清代浙派文化深沉的感伤基调,同时,也构成了清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从文学的角度关注清代的浙派文化,明清易代的时代巨变使清代的浙派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万木竞春的繁盛局面。浙派文人在诗、文、词、小说和戏曲的理论与创作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小说和戏曲论,清代著名文人如洪升、李渔、黄燮清、赵庆熺等人均可视为浙派中人。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女性作家作品。如林以宁,浙江钱塘人,有《芙蓉峡》传奇;李怀,浙江嘉善人,与其夫曹尔垓合著《双鱼谱》传奇,其女曹鉴冰,作《瑶台宴》传奇;陈端生,浙江杭州人,作《再生缘》弹词前17卷,钱塘梁德绳续《再生缘》后3卷。吴藻所作杂剧《乔影》则成为清人杂剧的代表作品。
清代浙派文学在诗、词的理论与创作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诗歌方面,从清初的云间派、西泠派和遗民诗界首开“浙派”诗风的黄宗羲,到顺康时期的朱彝尊、查慎行,再到康乾时期厉鹗的“浙派”、钱载的秀水派、袁枚的性灵派、王昙的盛世衰音,以至开启近代文学新变的龚自珍等等,这些思想界和文学界的领袖人物均可视为广义的浙派诗人。仅浙江一地的诗歌派别几乎占据了清代诗歌流派的半壁江山。清词之繁盛,号称中兴,浙人之词的发展流变则贯穿于清词发展的始终。清初词坛有云间词派、浙中“三毛”以及朱彝尊开创的浙西词派。浙西词派经初、中、晚三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宗主词坛的分别为朱彝尊、厉鹗、吴锡麒、郭麐等人。晚清浙人名家词则有龚自珍、黄燮清、赵庆熺、张景祁等人。浙地女性作家的诗词理论与创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兹不赘述。(www.chuimin.cn)
(二)吴藻词的美学追求
吴藻生活在浙派文化的中心,中年以后又迁居“浙派”宗师厉鹗、吴锡麒故居,她的词学主张与美学追求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浙西词派的影响与浸染。道光九年,在魏谦升为吴藻《花帘词》所作的序中,认为浙西词派除赵庆熺外,“继厉、吴而起者,非女士谁属哉”。序言俨然将吴藻视为浙西词派的继起者。赵庆熺,字秋舲,与吴藻同为浙江仁和人,有《香销酒醒集》词曲传世。吴藻的《洞仙歌·题赵秋舲香销酒醒集》云:“花窗细读,十年前名句,一瓣香曾为君炷。甚空空妙手,绣出鸳鸯,谁信道,肯把金针度与”,廖廖数语,对赵之推崇与感念由衷而发。二人词风确有相通之处。赵的好友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评赵词“柔脆轻圆,酷肖北宋人手笔”,又评吴藻词“轻圆柔脆,脱口如生”。近人吴梅也评价吴藻曲作“意境雅近秋舲”(12)。
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卷二十四选吴藻词十九首,言其词“豪俊敏妙”、“以清微婉约为宗,亦久而愈醇也。尝与研订词学,辄多慧解创论,时下名流往往不逮。其名噪大江南北信不诬也”(13)。品读吴藻的《花帘词》和《香南雪北词》中近三百首词作,吴藻词的美学好尚并不同于浙西词派的一味追求“醇雅”、“清空”与“精雕细刻”。浙西词发展到中后期,“词学奉樊榭为赤帜,家白石而户梅溪”(14),后学者专宗姜、张的褊狭日见其弊。后期浙西词中坚人物起而变之,郭麐《无声诗馆词序》云:“苏、辛以高世之才,横绝一时,而奋末广愤之音作。姜、张祖骚人之遗,尽洗秾艳,而清空婉约之旨深”(15)。序言一反浙西词人对“苏、辛”词风的拒绝与排斥,对苏轼、辛弃疾的词学风尚已开始认可。后期浙西词人开放的词学观,无疑对吴藻的词学追求产生了积极影响。综观吴藻词作,清婉与豪宕并举,想必也受了这种词学主张的影响。陈文述《花帘词序》评价吴词“顾其豪宕,尤近苏辛”,又赞其作“比肩漱玉”遗音。
吴藻词《鬓云松令》云:“漏沉沉,香袅袅,烛影移花,帘幕风来小。试拍红牙歌水调,尺幅霜筠,吹得霜天老”。词在轻灵婉转的词境中,明确推举苏、辛词的豪迈与苍劲;在清灵温和的情境中,表现出吴藻豪妙俊爽的美学追求。《洞仙歌·题赵秋舲香销酒醒集》下片云:“才华清似水,脱口清圆,北宋南唐最佳处。酒醒又今宵,拍遍红牙,尽高唱大江东去,笑一颗骊珠几人探。但白石梅溪,纷纷侬汝”。这首词无疑成为吴藻词学追求的宣言,在浙西词的地域文化中心明确推举北宋南唐词,对浙西词唯“白石梅溪”独尊的弊端进行了批评。吴藻的词学主张,既是对赵词的赞誉,也标举出她转益多师的美学风格。
浙派文化的浸染和江浙地区重视女学的文化因素,构成了吴藻词的地域文化背景,女性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的机缘则促使吴词在形式美和意蕴美两方面有了新的拓展空间。
有关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的文章
雨的意象在表现地域特征和时令特征的同时,尤其表现出女主人公缠绵孤凄的情感意蕴。这些意象纷飞飘洒,千姿百态,无不涂抹上“雨”的疏淡迷朦,传达出丰富的情思意趣。雨所形成的烟水迷离的景象,营造出梦幻般的诗情画意,让人情致缠绵,沉迷于细密清冷的意境中。清冷的雨丝,往往寄予词人对于社会、人生的忧思。......
2023-11-27
此后,二人往来密切,尤其在奕绘去世后,许滇生在年关时节馈赠银饵、螃蟹,项屏山送养猪饲料,帮助太清熬过了最苦涩的一段日子。第一首描写三十年里二人相互慰藉,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手足,听到噩耗不胜悲哀。第三首回忆二人之间的心灵相投,情深意厚的友情。......
2023-11-27
丈夫奕绘去世时,二男二女年尚幼。据笔者统计,太清在丈夫去世后共写词约123首,写诗约586首之多,又在晚年写成《红楼梦》续书《红楼梦影》,这占了她创作的一半以上,直至生命的垂暮之年,体弱多病,她仍笔耕不辍,不废吟咏。......
2023-11-27
吴藻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勾画出闺阁女性的心理信息和生活意趣。孤独愁怨的闺中少妇与缠绵宛转的女性形象是吴藻倾力摹写的对象。吴藻以女性的敏锐来洞察与把握外部世界,以历史来关照现实,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女性胸怀与襟抱。......
2023-11-27
吴藻词中的佛教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表述层面。吴藻这首词即为均香题画而作。佛教文化对吴藻的影响,既是她对于人格心性的修持与追求,也是对人生困境无以抗拒的逃避。这种影响反映于吴藻的文学创作,成为吴藻文学的重要内容,浓郁的佛教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吴藻词的重要特色。......
2023-11-27
与她来往的人大都是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上流社会女性,远离尘世,远离民生疾苦,造就了其性情的空灵脱俗,也成就了她作品的清逸灵秀。诗人立足真情,着眼实感,把水仙的清灵姿态,素雅容貌以及对水仙的珍爱、怜惜之情表现得如醉如痴,如梦如幻。无论是词,还是诗歌,她都会于平中见奇,显出构思的巧妙,语言的精巧、清逸。......
2023-11-27
六、词情哲理,融为一体哲理诗、词是诗歌领域里隽永的瑰宝,它不以浓艳的色彩、缠绵的情意、华丽的辞藻取胜,往往是用朴实的字句,简练概括的语言,通过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揭示生活中的深邃哲理。顾太清的许多词受此影响,联想奇妙而富含理性的色彩,在阐发事理方面可谓自成一格,见识不凡。结彩为绳,截竹为筒。下片写人事哲理,深思熟虑,恰当地寓人事变幻之理于具体事物当中。......
2023-11-27
然而,由积极入世的豪情壮志到逃避红尘的清心淡泊,吴藻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正是这种深陷人生困境不得解脱的心灵苦痛,让吴藻倾心于能够为她排忧解惑的佛教义理。在早期作品《乔影》中,吴藻就已透露出参禅悟道的倾向。由此可见,吴藻对宗教的追求是自觉而虔诚的。......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