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藻的作品来看,其间无一首为其夫而作,更无二人唱和之作,可知夫妇并无相知之契。可见青年时期的吴藻尚以文章为乐事。吴藻词作经太平军之役后部分散佚,后经从孙黄某搜辑重刊。此时的吴藻已人过中年,饱尝人生的忧患而逃禅于道义佛理,心绪渐趋静穆、平和。吴藻在《香南雪北词》中多次描述了与长姊蘅香、二姊茝香、三兄梦蕉偕游的快乐情景,其间洋溢着浓郁的手足亲情。......
2023-11-27
引论 吴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吴藻是清代女性文坛上颇具影响的词曲作家,她的著作主要有《花帘词》《香南雪北词》《香南雪北庐集》及杂剧《乔影》(又名《饮酒读骚图》)和散曲若干种。对于吴藻的评述和研究,在她的杂剧《乔影》问世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在民国时期,吴藻的研究一度成为女性文学研究的热点。解放后,吴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地区。作为清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吴藻的研究在港台地区至今方兴未艾。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陆地区的女性文学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研究才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期,并在最近十多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吴藻的研究再次引起学人的关注,并渐呈上升趋势。回顾吴藻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吴藻研究,以大陆和港台地区为界,分别论述。
一、晚清时期
嘉道年间,吴藻以杂剧《乔影》使“见者击节,闻者传钞,一时纸贵”(1),引起了时下名流的关注。《乔影》在剧场演出后,先后有四十多位名士才女为之撰写序跋、题词评述。葛庆曾撰跋云:“余与其兄梦蕉游,得此读本。恍如湘江千顷,澄波无际”,“才人沦落,古今同慨。”(2)许乃榖题词云:“我欲散发凌九州,狂吟一写三闾忧。我欲长江变春酒,六合人人杯在手。世人大笑谓我痴,不信闺中先得之。扫眉才子吴香,放眼直欲空八荒。弹琴未尽纾激越(自注:女士善鼓琴),新词每觉多苍凉(自注:著有《花帘书屋词》)”,“传观尽道奇女子,亟付雏伶为奏技。雏伶亦解声泪俱,不屑情柔态绮靡”(3)。许氏题词对《乔影》的感知悲慨淋漓。一部令古今失意者慨叹唏嘘的知音之曲,使吴藻的剧作在读者与观众中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为《乔影》作序、题词的名士、才女有吴载功、齐彦槐、陈文述、郭麐、许乃济、李筠嘉、胡敬、沈希辙、汪端、张襄、岳莲(均香)、归懋仪、徐钰等等。众人对吴藻杂剧的评论与赞誉,为吴藻作品的接受和传播打开了重要通道。
《乔影》让吴藻声名鹊起,随之《花帘词》由陈文述、赵庆熺、魏谦升三人作序并刊行于世。《香南雪北词》刊行时另有张景祁等人为之撰写序跋。这些序跋对吴藻及其作品的评论成为吴藻研究的发端,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对吴藻作品的辑评,始于陈文述选辑的《兰因集》,后附吴藻所作散曲一套。陈文述选录《碧城仙馆女弟子诗》,收入吴藻《花帘书屋诗》9首,卷首有陈文述的题词。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收吴藻词19首,前附述评,对吴词有极高的评价。沈善宝的《名媛诗话》对吴藻的诗、词、曲多有论述,并保存了吴藻的部分诗、词和散曲作品。咸丰六年(1856年)金绳武校印吴藻《香南雪北庐集》。金氏跋曰:“余既选同里吴香女史词入十家词汇,复得其古近体诗七十五首”,“并附其未刻词十七阙于后。”(4)《杭郡诗三辑》选录吴藻诗18首。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辑《花帘词》、《香南雪北词》二卷,前附词人小传。此外,陈文述的《画林新咏》以画家论吴藻,亦有价值。
除了对吴藻作品的辑录和评述,在晚清诸多名士的著作中多有对吴藻的记述和评论。如徐珂的《近词丛话》列“吴香词似漱玉”条,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两般秋雨盦曲谈》分列“花帘词”与“《饮酒读骚图》”两条,对其生平与创作均有评析。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吴藻词有详尽的评点。张德瀛《词证》卷六,认为吴藻不独工诗擅词,在音乐和音律方面也显示了天赋之才(5)。王蕴章《然脂余韵》卷四,列徐灿、吴藻、顾春为清代女性词三大家,并将吴藻和纳兰性德并称清代两大词人(6)。俞陛云《清代闺秀词话》云:“清代闺秀之工填词者,清初推徐湘
,嘉道间推顾太清、吴
香。湘
以深稳胜,太清以高旷胜,
香以博雅胜,卓然为三大家”(7)。《杭州府志·艺文》分别在卷九、卷十著录了吴藻的《香南雪北庐集》和《花帘词》、《香南雪北词》各一卷。
二、民国时期
民国3年,吴灏辑《历代名媛词选》,书前题辞10首,首次以论词绝句的形式评析女性词创作,其中3首分别评论清代女性词人徐灿、吴藻、顾春三人的词作。民国17年,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刊行,收吴藻诗4首,前附诗人简评。这一时期,梁乙真的《清代妇女文学史》、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和《女性词话》对吴藻及其创作均有精到的分析和论述。前两部文学史均辑录了吴藻的散曲一套,并说明原载于陈文述编著的《兰因集》。胡云翼的《中国词史略》,论及清女性词,推重吴藻一人。胡氏认为,吴藻词颇受厉鹗影响,以温婉的女性风度出现,趣味为之一新,堪称清代女性词家第一人。谢秋萍辑评的《吴藻词》是胡云翼主编的“词学小丛书”的一种,成为吴藻词的第一部现代选本。书前有谢氏所撰《吴藻女士的白话词》,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吴藻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文章认为吴藻词以鲜活、流畅的白话抒写一个温柔女子的真性情,可与纳兰性德词相媲美。文中对吴藻词创作特点的分析颇具学术价值。冯沅君的《古剧说汇·记女曲家吴藻》对吴藻的词曲创作进行了概括的论述,评价公允。文中引用马叙伦《读书续记》对吴藻词的评述,马氏认为吴词“亦《断肠》嗣响”,“使易安执笔,艳侧不能过此”(8)。冯沅君则认为吴词既具清疏哀婉、华美凄绝之境,又具苏辛之风,词颇亢爽,以吴藻与朱淑真比较,“吴词的方面似乎比朱词广”(9)。陆萼庭的《〈乔影〉作者吴藻事辑》,对吴藻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钩沉和辑佚,是20世纪第一部清代女性词人年谱。文章考证翔实,堪称民国时期吴藻研究最权威的著述。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港台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的吴藻词研究较大陆有长足的发展。主要研究成果如琦君的《芭蕉叶上听秋声——吴藻》,少翁的《女词人吴藻饮誉文坛》。戚宜君的《吴藻为清代词坛放一异彩》,结合吴藻的家庭、身世、性情,分析吴词词风的变化,认为吴藻词在数量和内容上均要比李清照的词精彩。万子霖的《清代闺秀四家词述》(10)对清代四位著名女词人吴藻、贺双卿、顾春、秋瑾的词作分别进行了评述。
进入21世纪,钟正道的《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吴藻〈花帘词〉中女性作为‘他者’之愁评析》(11)。文章从性别对立的角度考察吴藻《花帘词》之愁,认为吴藻之愁不能归因于内在,而应归因于外在的“愁境”;认为吴藻词真实地呈现出一名女性在压抑的情境中愁懑的心理状态。黄嫣梨的专著《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通过对徐灿、吴藻、顾太清、吕碧城四位女词人全面的考察,从历史的纵向探究她们思想变化的轨迹。黄嫣梨的《文史十五论》还收入了她的《清女词人吴藻交游考》。钟慧玲的《清代女作家专题:吴藻及其相关文学活动研究》,2001年由台湾乐学书局出版。这部著作收入《吴藻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吴藻与清代女作家的交游》《吴藻与清代女作家的交游续探》《吴藻与清代文人的交游》和《陈文述与碧城仙馆女弟子的文学活动》等系列学术论文,从女权主义的视角探析吴藻的内心世界。文章指出,吴藻在杂剧《乔影》中借谢絮才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对性别的抗拒意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男性化的自我,而在后期的《香南雪北词》中,展现出的是自我饱经忧患后,趋于淡泊宁静,不与世争、甚至不与命争的了悟与超脱。
(二)大陆地区
在经过了30多年的沉寂后,20世纪80年代,大陆的女性文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期。随着一批女性文学研究专著的问世,清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有关吴藻文学的研究,近年来渐呈上升趋势。
严迪昌先生编著的《近代词钞》和《清词史·清代妇女词史略》论吴藻词,认为“吴藻是嘉道年间最有影响的女词人,有人曾举她与纳兰性德并称”,并认为吴藻词对人生、社会和女性处境问题的思考与追求,思绪开阔,不局限于一般的离愁别绪。
邓红梅的《女性词史》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女性词通史,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清代女性词。全书以徐灿、顾贞立、熊琏、庄盘珠、吴藻、顾春、秋瑾7位作家为清代女性词的杰出代表,全面揭示了清代女性词发展的轨迹。认为吴藻词在继承女性词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全面的创新,在形式美的研炼和意蕴深度的拓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邓红梅另有《才清命薄,情浓体美——清代一流女词人吴藻词简论》,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交流论文。文章切入吴藻词作的本体,从美学的角度对吴藻的词情和词艺境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不同于港台地区多从文化外围和思想内容方面对吴藻词所作的研究。
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收入钟慧玲的《吴藻与清代女作家的交游——张襄、汪端》。段继红的博士论文《清代女诗人研究》(苏州大学2005届),以《前生名士,今生美人——婚姻不偕的苦闷词人吴藻》为题,对吴藻词的主题意蕴进行了深入的发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地区发表的吴藻研究单篇论文约有10余篇。以发表时间为序,论列如下:
彭俊彦的《清代女词人吴藻——读词札记》(12),认为清词家数量虽多,但有成就者并不多,而吴藻词可算其中的凤毛麟角。
王奕军的《一洗人间粉黛羞——浙江古代女剧作家吴藻》(13),从杂剧《乔影》入手,论述吴藻文学的主题意蕴。
蒋哲伦的《学近苏辛,嗣响易安:吴藻词简论》(14),认为吴藻词既有豪放沉郁的一面,也有清空醇雅的一面,而在语言风格上更近易安体。词中口语和家常语的纯熟运用,音韵节拍之浏亮、鲜明,显示出女词人的当行本色。
俞浣萍的《〈花帘词〉底有吟魂》(15),认为吴藻的词作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为中国妇女文学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浦汉明的《〈乔影〉——中国古代知识女性的愤懑与呼号》(16),认为吴藻的杂剧《乔影》,不单唱出了女性的心曲,更传达了预感封建社会行将灭亡、而又找不到光明前途的有识之士共同的时代感受。
张宏生的《吴藻〈乔影〉及其创作的内外成因》(17),认为吴藻及其杂剧《乔影》中所体现的性别意识,无疑是对传统社会中妇女的社会角色缺憾所作的思考,也反映了吴藻对才女的“名士化”所作的某种理解。文章从名士的内涵、名士的情结和名士的氛围三方面入手论述了吴作意蕴的丰富成因。
薛海燕的《论吴藻词曲特质及其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18),从吴藻不甘束缚、崇尚自由的精神气质入手,分析其与社会思潮的相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吴藻独有的精神气质在词曲创作中的表现方式。
阮玲的《从梅花意象看吴藻的逃禅心迹》(19),将吴藻的词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并通过不同时期的词作感受吴藻的生存状态和逃禅避世的心迹。
李保民的《清代女词人吴藻的悲情生活》(20),将吴藻作品中浓郁的愁情仅仅归因于爱情婚姻的失意,无疑有失偏颇。
徐峰的《吴藻词曲创作中的女性觉醒意识》(21),认为吴藻词曲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背离和超越性别局限的个性解放意识,是她备受推崇的关键因素。但文章忽视了吴藻作品中浓厚的美学因素。
岑玲的《英雄儿女原无别——读吴藻〈金缕曲·闷欲呼天说〉》(22),从吴藻的一首词切入,认为这首词以高卓的视野拓展了词境,因其深刻的历史内涵而独具审美品味。
关于吴藻作品的整理与校注,目前仅有邓红梅的《梅花如雪悟香禅——吴藻词注评》一部。该书于2004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是继谢秋萍辑《吴藻词》之后的第一部吴藻词选注本。全书选录《花帘词》与《香南雪北词》中的187首词加以注释,从艺术美和意蕴美的角度,全面评析了吴藻的词作,文辞细腻优美。
王永宽、杨海中、幺书仪选注的《清代杂剧选》,收入吴藻杂剧《乔影》。(www.chuimin.cn)
《续修四库全书》辑杂剧《乔影》,《提要》对吴藻作品有详尽的论述。
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选注吴藻词《如梦令》(燕子未随春去)(23)。张璋选编《历代词萃》,选注吴藻词《连理枝》(不怕花枝恼)(24)。《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赏析吴藻词《如梦令》(燕子未随春去),由蒋哲伦撰稿(25)。《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收入吴藻词3首:《行香子》(长夜迢迢)、《金缕曲》(闷欲呼天说)、《乳燕飞·读〈红楼梦〉》,分别由蒋哲伦和欧阳忠伟进行赏析(26)。程郁缀选注的《历代词选》,共辑注唐至清末300位词人的800首词,包括明清98位词人的221首词作,其中选注吴藻词2首。龚学文编著的《闺秀词三百首》也收入了吴藻的词作。关于吴藻作品的传播与接受,也是吴藻研究领域的潜在空间之一。
纵观吴藻研究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大陆、港台学者,对吴藻及其创作的研究多集中于思想内容、女性意识和文学活动等方面,对吴藻文学的艺术特质和美学特征的探讨不够深入。吴藻作品的整理与校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邓红梅的《吴藻词注评》一部专著,吴藻的大量优秀作品仍未校点、整理。吴藻的作品部分散存于同时代作家的各类著作中,如沈善宝的《名媛诗话》、陈文述的《西泠闺咏》、《画林新咏》等等,仍有待辑佚。吴藻是清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对她本人及其创作的全面研究,必将有利于探析清代女性文学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并进一步促进女性文学研究全面、深入的发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对吴藻及其创作的研究中,今天的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是时代的气息、精神的特质,更是文学的滋养、艺术的润泽。
【注释】
(1)吴载功《乔影》跋,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30页;又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68册《乔影》,第131页。
(2)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29页。
(3)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50页。
(4)吴藻《香南雪北庐集》,金绳武校印,清咸丰六年评花仙馆活字本。
(5)唐圭璋《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88页。
(6)唐圭璋《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页。
(7)钱仲联《清诗纪事》第2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81页。
(8)冯沅君《古剧说汇·记女曲家吴藻》,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398页。
(9)冯沅君《古剧说汇·记女曲家吴藻》,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398页。
(10)参见陈水云《20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1期。
(11)参见陈水云《20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1期。
(12)《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
(13)《戏文》1982年第5期。
(14)《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
(15)《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6)《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17)《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8)《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19)《浙江师大学报》2003年增刊。
(20)《食品与生活》2004年第9期。
(21)《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2)《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4页。
(2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7页。
(25)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05页。
(26)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983页。
有关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的文章
从吴藻的作品来看,其间无一首为其夫而作,更无二人唱和之作,可知夫妇并无相知之契。可见青年时期的吴藻尚以文章为乐事。吴藻词作经太平军之役后部分散佚,后经从孙黄某搜辑重刊。此时的吴藻已人过中年,饱尝人生的忧患而逃禅于道义佛理,心绪渐趋静穆、平和。吴藻在《香南雪北词》中多次描述了与长姊蘅香、二姊茝香、三兄梦蕉偕游的快乐情景,其间洋溢着浓郁的手足亲情。......
2023-11-27
然而,由积极入世的豪情壮志到逃避红尘的清心淡泊,吴藻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正是这种深陷人生困境不得解脱的心灵苦痛,让吴藻倾心于能够为她排忧解惑的佛教义理。在早期作品《乔影》中,吴藻就已透露出参禅悟道的倾向。由此可见,吴藻对宗教的追求是自觉而虔诚的。......
2023-11-27
吴藻词中的佛教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表述层面。吴藻这首词即为均香题画而作。佛教文化对吴藻的影响,既是她对于人格心性的修持与追求,也是对人生困境无以抗拒的逃避。这种影响反映于吴藻的文学创作,成为吴藻文学的重要内容,浓郁的佛教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吴藻词的重要特色。......
2023-11-27
根据词的题材内容,吴藻词大致可以分为抒怀、咏物、怀古、山水和酬赠五类。但这样的作品在吴藻词中只占了很少的比例。吴藻词的意境却更显空灵清疏。......
2023-11-27
人类对纹理特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Julesz[44]对纹理视觉感知模型的研究,时至今日,人们对纹理图像的研究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清华大学的郭振华[52-57]、国防科技大学的刘丽[1,2, 58-61]、重庆邮电大学的宋铁成[62-64]等也在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图1-7展示了当选择距离d=1、方向θ=0°时根据输入图像计算GLCM矩阵的基本原理。例如,将原始图像量化为32或16个灰度等级,则GLCM方法的计算量会大大降低。......
2023-06-29
结语吴藻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女性文学发展至清代,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不仅作家作品数量浩繁,而且在题材意蕴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均有所拓展。时人对吴藻的评论与赞誉,初步奠定了吴藻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自成一家的创作风格使吴藻卓然屹立于清代女性文学家之列。碧城馆主陈文述的宗教倾向,以及对女性学佛的大力引导,对吴藻的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11-27
从吴藻的表述中流露出对众人的推崇之情,同时,吴藻大量词应文人名士邀约而作,可知当时的吴藻已名满大江南北。沈善宝的《名媛诗话》,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梁乙真的《清代妇女文学史》,均收录了吴藻的这套散曲。《兰因集》出版后,吴藻这套散曲作为题词附于其后。吴梅先生评论清代散曲作品时认为,“香诸作,意境雅近秋舲”。......
2023-11-27
它不仅论述了当时景德镇陶瓷业的生产、市场、税制、装饰等情况,还论及了国内其他名窑生产的情况,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乃至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宝贵史料。同一时期对景德镇的陶瓷论文和专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