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环境执法在观念、体制、能力、法律依据等层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北京市环境执法中也有所体现。根据2006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全国环境执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十五”期间是我国环境执法事业改革进程最快、发展成绩最为显著、取得成效最大的时期。同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不断强化日常环境执法。......
2023-11-28
一、教育行政执法主体混乱
教育行政执法主体,是指具有教育行政执法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相应责任的组织。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我国教育行政执法主体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具有教育行政执法权的各个主体之间职权的模糊性,相反,各个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地位和职权都必须在相关法律规范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就会构成行政违法。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明确性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目前,在全国11个省、自治区教育厅(局)内建立了民族教育处,在自治州的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民族教育科,部分自治县建立了民族教育股。[27]这些内设机构一方面受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因为省级人民政府是管理地方基础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全面承担地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受地方各级教育委员会的领导。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教育行政职权划分不清
行政职权是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也是有效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保障。行政职责实际界定不清或交叉界定,是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体制根源。这样就使得执法部门在执法中很难做到公正执法,而“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也就难以落到实处,有的甚至变相成为“执政‘官’、服务‘部门’”。(www.chuimin.cn)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体制的变迁,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或者过分强调中央领导,或者急于扩大地方和学校的权力,始终未能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实现合理、科学的职权划分,出现“一统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统”的恶性循环。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对实现社会公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政府又是教育的举办者,所以教育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教育经费投入为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1993年,中央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承诺到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但这一目标至今都未实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教育权责不明确,尤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责不明晰。各级政府对4%这个全国性的指标,还“没有分解,也不好分解”。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政府近几年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其中规定:“免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分担比例,中西部地区为5:5,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给予适当奖励;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由地方承担。[28]
(三)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
目前,一方面政校关系不清晰,政府作为公办学校的举办者、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混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既是教育行政机关又在直接举办部分中学和小学,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如当公立学校里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或者家长申请教育行政部门行政调解或者行政裁决,作为学校举办者的政府的代表——教育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又在哪儿?另一方面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上,教育行政部门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还有一些该管而“没管好”的事。在管理内容上,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干预过多过细,政出多门,造成某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协同,使得基层学校无所适从。例如,在学校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要求把边门、腰门锁上,以免学生出事;而消防部门则要求打开,否则失火时学生无法逃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要不符合任何一方的要求,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负担过重,不可避免地出现忽视大局,决策失误,政策失灵,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学校的活力被压抑,滋长了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依赖。而且,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主观随意性很强,法治化程度不高。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所代表的政府的权力处于主导地位,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教育行为的承担者,公民作为受教育权的享有者,其地位和权利在现行制度中没有得到确立。
有关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行政执法问题研究的文章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环境执法在观念、体制、能力、法律依据等层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北京市环境执法中也有所体现。根据2006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全国环境执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十五”期间是我国环境执法事业改革进程最快、发展成绩最为显著、取得成效最大的时期。同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不断强化日常环境执法。......
2023-11-28
首先,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资源的天然屏障。其次,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最后,由于长期实行持续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西部民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植被净化功能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绝大多数西部民族地区已成为中国自然资源破坏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
2023-11-27
(一)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教育行政执法是由教育行政和执法这两个关键词组成。从我国《教育法》的内容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范围之外。由此可见,教育行政执法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以外其他行政机构的职责的组成部分,教育行政执法的主体具有多元性特征。......
2023-11-27
事实上恰好相反,行政不作为不仅会损害而且会严重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有积极实施行政行为的职责和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状态。在教育行政执法中,行政不作为主要表现在:部门利益、地方保护,有禁不止等现象时有发生。......
2023-11-27
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依法行政,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4]因此,笔者认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行政执法中,进一步完善本地区农村行政执法的制度,无疑对本地区的依法行政具有保障作用。......
2023-11-27
相比之下,明确认为当地行政执法中不存在“三乱”现象的人仅占受访人员总数的24.8%,尚不到受访人员的总数的四分之一,且大部分是在西部民族地区相对特别贫困的农村,大部分为山区。......
2023-11-27
毫无疑问,行政执法体制是与国家行政体制紧密相关概念范畴,就此来看,与行政执法体制相关的“体”应当是指“格式或形式”,“制”应当是指“法度、制度”。尽管如此,“体制”的基本含义是确定的,是指形成客观事物结构、形式的基本规则或法度。......
2023-11-27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人员的87.4%对“当地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持积极、正面的评价。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行政执法中,由于有些行政执法人员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导致出现执法语言粗野、行为恶劣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些行政执法人员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见色忘乎所以,充当违法犯罪分子的“保护伞”。图表4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调查......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