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解决方案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解决方案

【摘要】:全国70%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在西部地区。农膜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村生活性污染和非农业生产性污染等已经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阶段,西部民族地区也正处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矛盾凸显的时期,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土地、空气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增加。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再翻两番,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一)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面临的整体困境

1、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土地、草原、森林等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较低,加之多年来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能源枯竭,后续无力保障的窘境。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等资源基地,在地理上又处于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流域的上游,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的高低和环境质量的优劣,也直接关系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这些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自然区域。但是,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突出特征,以及目前一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严重恶化趋势的现状,又决定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生态破坏将无法控制。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特别是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我国的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保护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处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有着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土壤质量不高,地形地势复杂的特点,而这些因素又决定了西部生态资源具有着易破坏,难恢复的特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水源与草场虽然丰富,但也同样具有不易保护的特点,而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可能是几十年内都难以恢复的。近年来甘南自治州境内森林覆盖率下降,植被破坏,水资源锐减,河流的污染,以及草场的“三化”问题都充分说明了其生态资源的脆弱性,其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以碌曲双岔林区为例,根据西北森林经理试点调查材料,一棵云杉幼苗长到胸径10厘米需51年,胸径达到20厘米需77年,胸径30厘米需100年以上,胸径生长到60厘米需166年,且林木多分布于地势切割石质山区,坡陡土层薄,一经破坏要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在甘南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其意义比新造林更加重大。[12]

2、生态承载力较差

“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总体概括。西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石漠化、地质灾害等问题严重。根据国家环保局2007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报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荒漠化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草场退化严重,沙化面积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发展,成为我国近几年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61.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95.4%,其中仅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西藏就占92.2%。2005年全国土壤侵蚀面积为4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1.6%,其中有410万平方公里在西部,占全国总量的83.3%。全国水力侵蚀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省区有7个,其中有6个就在西部(四川、内蒙古、云南、陕西、新疆、甘肃)。全国70%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在西部地区。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地区严重干旱缺水,大多数河流年内长时间干枯,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变成了一条季节性河流。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主河道已缩短300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已有30%以上干化成盐湖。土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产性污染严重,我国的农膜、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对土地的再生产能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农膜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村生活性污染和非农业生产性污染等已经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就占80%,全国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12,流失的肥力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施用量(四千万吨)。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总面积为6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流失表土平均厚度3.5厘米,年土壤流失量23亿吨。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输沙量达16亿吨,如果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在2000~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曾经会同有关单位开展了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西部为13%,中东部为5%~12%。

中国也是草地资源大国,拥有草地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居世界第二位,草地资源以天然草地为主,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1亿公顷。但是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优良草地面积小,草地品质偏低,人工草地比例过小,90%的草地质量已经或正在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只有25.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仅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由于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

由于长期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中国宝贵的天然林面积大量减少。占中国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晋陕蒙接壤地区历史上曾是林木茂密、水草丰美的地区,经过历代大规模的开垦和长期战争的破坏,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在能源开发建设中忽视环境保护,使生态破坏非常严重。作为甘肃省河西走廊的“生命线”,近20年来,随着全球性的升温,祁连山冰川大幅缩减,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冰面将继续减薄,冰川的萎缩态势也将继续,预计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较大的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强支持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竟达12.5至22.5米。预计祁连山最低雪线会继续升高,将由2000年的4400米上升到4900米以上。[13]

3、人口增长压力大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过去一直都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地区。但从建国以来随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扶植等多方面的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也出现了几次大的增长。虽然与南部及中部地区的人口增长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已经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负担。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区虽然土地辽阔但可供人民生活的适宜土地并不是很多,增长的人口加大了人口的密度,也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过去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地广人稀,长期出于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但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的增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人口也出现了几次增长高峰。这虽然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但是当地的资源数量和生态环境并没有随着增长,因此现在就逐渐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已经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给有限的草场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自治州总人口为68.91万人,其中藏族35.15万人,占总人口的51.01%。而人口增长过快仍是甘南州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1953年时全州人口仅为31.5万人,而到目前的人口数,五十年间人口增长1.13倍多,增长幅度不算小。[14]而正因为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区域也逐年扩张,城市建设的范围越来越大,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消耗也在加大,逐渐蚕食了周边的自然地区,这也是无意中加大了对环境的破坏,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此外,西部也是我国目前自然风貌、民族风情体现的最真实、最完全的地区,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许多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风景名胜区都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比如气势恢宏的兵马俑,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人间仙境九寨沟,跨世杰作长江三峡等。还有一些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也分布在这些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就有70个左右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有些自然保护区已加人了联合国“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南坪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研究中心。但是这些地区在资源环境管理机制、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突出问题,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建设落后,环境立法质量不高,环境行政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基本问题

虽然我国西部的许多民族地区都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动植物物种繁多,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性,但与此同时,这些地区却又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植被减少,物种锐减,荒漠化严重等困境,同时其生态环境还具有易破坏,难恢复的特点。而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使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也使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赖以为生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甚至连日常生活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做好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由于西部民族地区范围很大,各地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各自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差别也很大,我们就以主要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来论述这个问题。

由于历史,民族,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境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一直是经济和科技都比较落后的地区,民众受教育程度也比较差,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较低。甚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的少数民族都过着一种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企业和政府官员盲目发展经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更是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动植物资源锐减,自然气候恶化,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而经济上的落后往往又导致教育的落后,使得当地的科技水平也跟不上发展,人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污染了环境,而这又将引起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形成环境恶化与贫穷加剧的同步恶化,最终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即愈是破坏环境,就愈是贫困,愈是贫困,就愈是破坏环境。因为没有发达的经济,没有发达的科技,最终导致当地居民只能采用最原始的破坏环境的一些手段维持生活,从而加剧了环境的更加恶化,也就更加没有希望摆脱贫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存在着经济,人口,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难度较大。

1、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

森林覆盖率降低,植被减少是现在最常见,最普遍,也是最令人头疼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有所下降,属于“贫林国家”,当时全国森林面积仅有8280万公顷,宜林荒山289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8.6%。根据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仅为5.85%,其中黄河上游的少数民族地区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仅分别为0.35%、4.33%和1.54%,黄河中游的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为12.14%。[15](www.chuimin.cn)

森林覆盖率降低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荒漠化,而中国已经成为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并且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递增着,而荒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部省份,如甘肃,青海,宁夏,内蒙,新疆等等,都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这几省荒漠化的总面积共计1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71.7%。其中新疆的黄明和率为86.07%,宁夏的为75.98%,内蒙为59.27%。我国仍有393万公顷农田,493万公顷草场,2000公里铁路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90%以上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据统计,每年由于荒漠化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相等于西北五省1996年财政收入的三倍,占全球荒漠化经济损失的15.5%。[16]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近年来森林覆盖率也有大幅下降,荒漠化情况严重,而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就是草场的“三化现象”,即指草场的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主要存在着荒漠型退化、毒杂草型退化、鼠害退化型等几种类型。在20世纪50年代甘南州还没有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到60年代开始有零星沙漠化土地和小沙丘出现。此后,随着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而且近年来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1999年甘南州沙漠化土地共608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68%。其中流动沙丘2020.0 hm2,占33.2%;固定沙地4060hm2,占66.8%。与1994年相比,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增加1282hm2,年均增速6.7%,其中流动沙丘增加276hm2,固定沙地增加1006hm2,年均增速分别为4.0%、8.2%。2002年甘南州各县市草场“三化”面积所占比例都很高,均占草场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退化面积最高的是玛曲县,已经超过了1000亩,比例最高的是舟曲县,占到草场总面积的95%以上。[17]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433km黄河两岸已出220km长的流动沙丘带,这个沙丘带面积达5.3万hm2,并以每年约4%的速度扩展,影响面积已达到20万hm2以上。自治州境内退化最严重的是高寒草地和亚高山草甸,其中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0%,中度退化占50%,草地鼠害发生面积占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50.20%。干旱和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仅玛曲县黄河沿岸沙化草地达4.53万hm2,全县干旱缺水草地面积8.67万hm2,合计约占该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6%。沙化严重的地方寸草不生,鼠害使草地损失的牧草达30%以上,致使草地产草量急剧下降,理论载畜量减少。有关研究表明,甘南州主要的草地亚高山草甸严重退化后,草地产草量下降75%,中度退化草地下降42%。[18]

目前,甘南州的草地沙化速度还在加快,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如何遏制草地退化、恢复已退化草地,提高当前草地畜牧业经济,兼顾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甘南州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2、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严重缺乏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存在一定角度的土地,下雨后水分不能及时吸收,使得雨水在随坡度流动时冲刷地表,从而将泥土一同带走的现象。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截止到2004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西部地区占总面积的80%以上,而黄土高原更是占到了其中的71%,面积多达45万平方公里,成为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19]

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个原本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草地的退化,水流的减少导致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使得当地水资源变得缺乏,自然灾害频发。当地主要的灾害种类是旱灾、风灾、崩塌、滑坡泥石流,有的地区甚至是十年九旱,人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自治州境内的四条主要河流中,白龙江流量减少了20.6%,洮河流量减少了14.70%,大夏河流量减少了31.60%。九十年代以来,黄河流量减少了15%左右,水土流失面积由80万公顷增长到115.60万公顷;干旱缺水草地面积已扩大到670万亩,占天然草地面积的17.4%。[20]玛曲县境内发源于阿尼玛卿山的黄河支流80年代以前共有23条,而现在许多支流已干涸。著名的尕海湖在1996~1997年连续2年出现史无前例的干涸现象。80年代初,合作市大部分地段地下水位为3~5m,目前已下降到9~15m,全州缺水面积达44167万hm2。由于草地退化,许多牧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形成大量的生态难民。玛曲县曼日玛、欧拉两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正逐步减少,沙区的2500多名牧民、1618万头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21]而由于径流少水位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水电站建成后长期不能正常发电。研究表明,水土流失会破坏土壤层,使得农林牧多项生产活动受到影响,而流失掉的泥沙进入水源,又会影响到水资源的使用;水资源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就是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水土流失是自然灾害和缺水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减少水土流失,把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解决好,我们才能进一步谈生产发展的问题。

3、生物种类锐减,生态平衡被打破

由于森林覆盖率下降,植被减少,荒漠化加剧等多项原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长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的生物种类也逐年递减,有的动植物种类甚至已经到了灭绝的地步。生物种类锐减已经是全国各地都出现的问题,但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区表现就更为突出。甘南藏族自治州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环境破坏引起的草场“三化”问题。

草场的严重退化使得各种生物,尤其是动物栖息地被夺走,再加上由于旅游、灭鼠、开发等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甘南州生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趋势。据调查,上世纪60~70年代甘南州尚生存有各类珍稀脊椎动物多达230多种,而目前全州仅存国家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140多种,其中国际公约明令要拯救的濒危野生动物14种,完全绝迹的植物品种有11种,野驴、黄羊、雪豹等10多种动物已完全绝迹。野生药用植物中许多珍贵药材如黄芪、贝母等也濒临灭绝。草场建群种、优势种由1981年的30种减少到1997年的21种。草场植物组成也发生明显变化,优良牧草比例下降45%,禾本科牧草减少25%,毒、杂草类比例却由20世纪60年代的20%上升到现在的70%~80%。[22]

随着草原生态的日益恶化,我国草原鼠害威胁也在逐年加大。2004年时我国草原鼠害总面积为3894万公顷,严重鼠害面积为2120万公顷,其中以西北五省最为严重,总共占全国鼠害总面积和严重鼠害面积的87%和88%。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鼠害也是一大问题,据调查上世纪80年代初,甘南州鼠虫害面积30167万hm2,占天然草地面积的47%,到1999年已扩大到128167万hm2,每年增幅7.84%。玛曲县1970年初高原鼠兔典型危害地的鼠害密度为5%~10%夹次,1980年升8%~20%夹次,90年代达到10%~34%夹次;70年代初鼠害成灾区8个;80年代为24个,90年代已高达58个。1983年全县鼠虫害面积7×104hm2;1995年鼠虫害面积12.3×104hm2;2001年鼠虫害面积已达16.7×104 hm2;从危害程度看,年损失牧草约2.36×108 kg,相当于4.02×104hm2草场的年产量。目前,在著名的则岔湖畔的草地上,鼠害现象非常严重,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湖区景观及其他生物的生存。[23]

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后,甘南自治州的毒草数量也种类才逐年增加,据调查,甘南州天然草场有毒植物约有85种,隶属31科57属。以多年生草本占多数,目前分布较广,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菊科橐吾属的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和箭叶橐吾(Lsagitta)。[24]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我们面临的将是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可能将当地的生态环境带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情况。

4、工业污染严重,草原生态受威胁

随着经济的发展,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工业和农业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自治州内的部分地区盲目发展经济,又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及技术力量,采取了错误的发展模式,盲目扩大生产,使得当地许多不达标的小工厂小作坊林立,工业污染严重,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发了诸多严重后果,如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本来就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大地退化和风蚀沙化。并且工业“三废”的排放量逐年递增,导致大气、土壤、水域的污染程度加剧,噪声污染也日益严重。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又向来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这就更加剧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加大了当地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再加上一些企业和政府官员贪图眼前利益,不顾环境保护的做法,更是极大地破坏了草原生态,使得一些环境破坏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早在2005年“追踪水污染”陇原环保行记者团中部采访组抵达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进行采访调查时就发现甘南也出现了劣五类水质的河流,即从合作市穿城而过的格河。格河是大夏河的一条支流,为季节性河流。据甘南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近几年格河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从二类下降到劣五类,水质达标率为零。而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正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25]另外,在2008年的年底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加强了领导,制定了切实措施和办法,依法对全州内的所有有色金属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严肃查处了一批环保污染型企业。截至2008年底,甘南州共清理了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排污企业88家。这些具有重度金属污染的企业也是造成工业污染,破坏草场生态的元凶。

基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以及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引出本文所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环境行政执法。

5、贫困是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诱因

与我国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或者说广大的南方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状态,其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处在贫困的边缘。从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东部地区是5%,中部地区为7.8%,而西部地区则高达16.8%,其中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26]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甘肃这个西部的贫困省份里也是较为落后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甘南自治州当地政府和民众都有着迫切的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摆脱贫困,早日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使得经济发展不具备可持续性,主要是因为:(1)盲目发展经济,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许多经济发展项目盲目地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持续发展性;一味地要求规模,不考虑实际的能力;只考虑投资的回报时间,不惜以环境为代价,目光短浅。(2)经济发展规模超过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没有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环境资源超负荷发掘使用,最终导致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度十分兴盛的金矿开采业就是生态保护的“杀手”,它对水源、植被、土地的破坏程度不可估量。可以说企业对金矿的开采力度有多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就有多严重。这种严重程度将无法用巨额的补偿费用或复垦基金所能恢复。整个甘南州小型矿山比例大,大多数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区的储量规模不匹配,技术装备落后,集约化作业程度低,没有正规的开发利用方案或开采设计。资源回收率低,滥采乱挖现象严重,综合利用水平低,矿山“三废”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滞后,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引发了区域环境恶化。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甘南州矿山需复垦面积就达到112.4万平方米,废石堆放321.66万吨,尾矿存放314.36万吨。仅在甘南州的合作市在2005年到2006年期间查封或停产的金矿就多达9家,之前每年可为地方政府增加200万的财政收入。[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