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及研究成果

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及研究成果

【摘要】:而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因素,对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产品质量存在隐患。

二、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总体经济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还不完善。

1.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不完善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研究比较薄弱,而且这些产业发展初期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短时间内出台相关规划有一定困难。而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因素,对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此外,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尚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能有效运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科技等体制尚不健全,政府在发挥经济调节职能方面的经验不足,制定的产业政策不能完全有效地实施。

以风电为例,2008年底中国有1215万千瓦的风电机组完成吊装,其中1000万千瓦通过调试可以发电,但2008年底实际并入电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94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设备撂荒的背后是就相关体制机制问题没有理顺,包括新能源电源发展和电网建设的不协调、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成本增加没有及时传导、对电网企业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等。

2.市场培育不足

市场需求是新兴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只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新兴产业就会有增长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其产品成本往往比较高,对消费缺乏吸引力,需要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中国的新兴产业中很多已经取得了局部技术优势,如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但这种优势地位十分脆弱,尤其在产业化进展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需求不足有关。

从中国2009年开展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项目来看,由于对市场估计不准确,产业化未准备好,一些项目蜕化成为进口关键技术来组装新能源汽车,这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衷和战略目标相悖,这种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同时更需要处理好购置补贴政策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节奏的衔接。

3.基础研究薄弱,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中国新兴产业的技术基础仍比较薄弱,一些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如在多晶硅提纯技术、新型核电设计原理、系统集成等基础性科学技术上,中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中国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产业投资体制尚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究其原因有: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不易获得银行贷款;民间资本对新兴产业直接投资的热情还不够高,新兴产业难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科研机构又没有能力自我投入,使新兴产业的产品开发资金短缺。

例如,对比美国高达140亿美元的支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联邦政府预算,中国需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供给侧的支持,尤其是动力电池等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www.chuimin.cn)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灵魂,在技术实用化、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各个阶段都必然伴随着技术创新,而中国正缺乏这种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因为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很多厂商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兴产业的产品。如虽然中国太阳能、风电产业发展很快,但大风机制造、硅提纯等重要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别国手中。而在产业形成产能之后,又会陷入低层次竞争,不是靠技术赢得市场,仍然是靠价格占据市场,比如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平板显示器、半导体照明等都遇到这样的问题。

以平板显示产业为例,中国虽然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但中国平板显示技术领域存在四个缺陷:一是新的集成技术中国没有掌握;二是关键部件和材料还是靠进口,像彩色滤光片等主要来源于日本、韩国、美国;三是所投资的设备和装备基本上是拉动了国外装备业的发展,比如关键装备曝光机、成膜设备、蚀刻设备;四是中国在平板显示领域几乎没有什么专利技术。

5.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中国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间的鸿沟尚未完全消除,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根据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中国的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率为25%,产业化率仅为7%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家“863”计划已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成果仅占了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将近90%的科研项目仅仅通过鉴定后便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而且,中国的科研力量多分散在大学等研究机构中,缺乏领军性的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另外,企业规模偏小,研发与产业化能力较弱,缺少像通用电气、三菱西门子等大型综合性设备供应商

6.技术标准匮乏,认证制度尚未建立

目前,大多数新兴产业缺乏技术标准、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企业进入也没有足够的技术门槛,这种状况带来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一哄而上,恶性竞争。例如新能源领域,由于政策鼓励,又没有进入门槛,导致大量企业进入。2009年,风电主机厂超过70家,前四家产能超过1200万千瓦;多晶硅生产厂家超过30家,产能达到3万吨,而2008年全球多晶硅需求只有4.52万吨。在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企业大量进入导致低价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通过牺牲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来压低价格。

二是产品质量存在隐患。从新能源产业来看,很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周期太短,产品研制中的问题在批量生产之前没有充分暴露和有效解决,加上未经详细检测就被大量投放市场,有可能出现大面积设备故障,造成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