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后危机背景下的研究

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后危机背景下的研究

【摘要】:具体来看,当前中国仍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交织推进时期,围绕城市化发展的化工、汽车、家电、交通、房地产等主导产业是中国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中国产业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传统的发展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难以为继,需要进行调整。

1.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尤其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三大产业增长基本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在此期间,中国产业主要是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带动经济增长而形成的,而第二产业又是由重化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带动的。具体来看,当前中国仍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交织推进时期,围绕城市化发展的化工、汽车、家电、交通、房地产等主导产业是中国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受资源、环境、土地等因素制约,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中国产业发展需要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发展转变(如图4—1所示)。

img36

图4—1 2001—2008年中国GDP与三大产业增长速度[1]

2.三大产业的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的结构与特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集中表现在三大产业中。中国GDP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虽然下降,但仍然偏大;第三产业的比重略有波动,且比重偏低;第二产业的比重稳中趋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按照当前中国三大产业的结构特征(见表4—1),可以说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工业化阶段转型时期。

表4—1 中国GDP中三次产业的比重[2]  (单位:%)

img37

3.产业投资规模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现在的产业发展就是历年投资沉淀的结果,图4—2显示了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逐年加快的,在2008年占GDP的比重已高达57.48%。而且长期以来投资的产业又偏向于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重化工业与一般加工业,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虽有所上升,但第三产业的产出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投资比重的增加而上升。

4.对外贸易的增速与结构(www.chuimin.cn)

从中国外贸产业来分析,首先是出口商品的总额在1990年、2000年、2008年分别为620.91亿美元、2492.03亿美元、14306.93亿美元,可见增幅之大。再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初级产品占比大幅下降,随之是工业制成品的迅速提升,由1990年的74.41%上升至2008年的94.55%,其主要原因是机械加工类产品相对应地从9%上升至47.06%(如图4—3所示)。

img38

图4—2 全社会固定投资及其占GDP的比重[3]

由此可见,中国产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高投资与高出口拉动的,缺乏可持续性,结合中国目前的情况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中国产业发展方式需要向消费、出口、投资共同作用转变。

img39

图4—3 中国出口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4]

5.产业政策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效配合,成功地抑制了经济的大幅波动,使中国产业在较长时期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近阶段,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国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振兴规划和不同区域的发展规划等,也有比较明确的产业指向性。但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更深层次的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更多地着眼于调整、强化、改善市场机制的功能性产业政策。

专栏4—1 三大产业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1.三大产业的划分标准各国不同,中国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为工业与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为除一、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

2.产业结构的演变,最终要形成不同的工业化阶段,而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H·钱纳里根据人均GDP、产业结构特征将工业化阶段分为早期、中期、后期发达经济时期,国内一些学者据此思路扩展研究了相关产业、工业、就业结构等的特征(见表4—2)。

表4—2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5]

img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