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后危机背景下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

后危机背景下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

【摘要】:对于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而言,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资源问题更加突出。预计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

二、对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于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而言,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1.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抓住机遇,营造未来发展空间

人类社会步入近代以来,已经发生了三次技术革命: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它开启了工业文明时代;第二次是19世纪末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电子技术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子时代。遗憾的是,在这三次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科技革命中,由于历史条件、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技术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没能抓住机遇,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结果与新技术革命擦肩而过。这种“后遗症”一直延续到现在,使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处于革命性变革的前沿,为避免再次与新技术革命失之交臂,我们需要在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沿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轨迹,有重点地培育新兴产业,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做好充分的产业准备。[39]

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大、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优的潜在朝阳产业。据有关机构预算,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望达到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带动近2万亿元产值。因此,及早谋划、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对营造国家未来的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40]

2.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摆脱“后发劣势”

在存在着后发优势的同时,后发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不利的情形,即“后发劣势”。这些后发劣势主要包括:依附性发展的可能性、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价值体系的紊乱、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外来文化的侵蚀以及众多的社会问题。对中国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制造业的强盛与国际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当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国内制造业可以与发达国家竞争的时候,国际市场扩大的趋势却在减弱。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欧日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婴儿潮”出生的大量人口已经走过45—50岁的消费黄金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消费者改变了以往的消费习惯,中国制造的主要市场面临萎缩的风险。

(2)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保护主义的强化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然而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不断强化,不仅限制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也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国内消费需求扩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然而,地球上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面临枯竭。世界上的森林到1998年为止,已经消失了一半,而且还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据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受到用水短缺的影响。中国的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资料显示,中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启动,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世界能源和资源逐渐变得稀缺,价格变得更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制约了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引人注目,中国在前20年充分利用的后发优势正在削弱,如资源价格低廉、国际市场空间广阔且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正逐步丧失,而后发劣势有正在强化或显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后发劣势”的种种制约,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41]

3.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培育新需求,扩大就业

中国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这是造成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一是因为重化工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低就业率产业,有利于资本积累,但不利于消费产业。在轻工业发展阶段,GDP每上升一个点,可安置300万人就业,到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则下降为70万人。二是因为重化工产业属于大规模投资、垄断型产业,导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加剧了贫富差距。重化工产业所要求的规模收益与自然垄断的特性,导致投资越来越集中到大型企业,并在许多行业形成垄断。社会财富的分配向少数垄断企业倾斜,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力,但由于分配结构的影响,导致快速积聚在富人手中的财富不断转化为新投资,而不是消费。三是因为重化工产业富政府,不富民。重化工产业是各级政府的税源产业,由此刺激了地方政府发展重化工产业、房地产的积极性,这不利于财富在民间的积累增长。

在这样一个由利益驱动形成的财富生产与分配机制面前,只靠简单的刺激内需并不能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而要从调整初次分配的结构方面找出路。调整分配结构并不是简单地把富人的钱分给穷人,而是逐步把富人的钱引导到新兴产业的投资上来。目前正在成长的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正好是适于中小企业的、高就业率的富民产业,使财富可以均衡分配。如中国的旅游业创造了7200多个工作岗位,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7个就业机会。“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每年新增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预计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所以说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需求,扩大就业。[42]

4.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十大新兴产业战略提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四个目标:智能化、生态化、人本化、本土化,具体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中医药业、康体保健、民间手工业教育培训业。这十大产业大多数是以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地缘优势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中国本土特色。其中的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态农业是引导中国产业实现经济生态化、绿色化的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咨询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国产业智能化的主导产业;以满足人的文化与健康需求的旅游业、文化产业、康体保健、中医中药、民间手工艺是增加中国经济文化含量的产业。加快发展这十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体现了中国的竞争优势,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

十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需要投入的要素资源主要来自技术、文化与人力资源。如新能源、文化创意、中医中药、生态农业等产业对现代最前沿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有强大的需求。文化创意、旅游业、民间手工业、康体保健业等都建立在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十大新兴产业中大多数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和技术含量。由技术、文化和人力等资源支撑的新兴产业可以有效提升中国的竞争力和软实力。[43]

(2)推进生态文明,增强自主创新,实现经济转型。

新能源、环保节能等产业的发展将从能源源头上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因此新兴产业为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提供了一条具有革命性的解决路径和方式,推动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兴产业也为中国自主创新提出了具体清晰的目标。长期以来,以承接发达国家转移产业为内容的跟从发展战略,决定了我们的技术创新也是跟从性的。而正在兴起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都属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产业,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将会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新动力,引导自主创新的新方向。[44]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增大等问题已经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重大举措。

5.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方面,主导产业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技术、工艺和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一个国家要保持长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有新兴产业作为战略储备,并逐步培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一点对中国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在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汽车和房地产两大产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其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和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为中国迅速摆脱亚洲金融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也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兴衰历程,在新的经济危机面前,就需要发展带动未来经济较快发展的新兴产业,培育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的新增长点或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增长点,以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45]

【注释】

[1]范金:《应用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王俊豪:《现代产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3]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

[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朱高峰:《产业大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朱高峰:《产业大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7]朱高峰:《产业大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8]李永禄、龙茂发:《中国产业经济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9]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林文等:《战略产业演变机理及产业培育可行性分析》,《资源·产业》2005年2月第1期;程巍、郎丽:《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新兴产业的思考》,《当代经理人》2006年12月。

[11]资料来源: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司,M辑第4号,修订本第4版,联合国纽约,2009.(www.chuimin.cn)

[12]资料来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

[13]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4]陈洪涛等:《基于政府作用的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

[15]资料来源:http://hea.chinabyte.com/215/11041215.shtml.

[16]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7]张新、杨颉:《论经济复苏与新兴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财经界》2010年第2期。

[18]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9]资料来源:《中国林业产业》2009(5)。

[20]杨重、杨冠华:《经济危机下新兴产业的希望与出路》,《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4月。

[21]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理论导刊》2004年2月。

[22]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科技与经济》2008年10月第5期。

[23]张晓强:《以自主创新应对金融危机,以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动力》,《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4期。

[24]陆国庆:《产业创新的动力源和风险分析》,《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2期。

[25]汪秀婷:《国外产业创新模式对中国产业创新的借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8月第8期。

[26]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理论导刊》2004年2月。

[27]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科技与经济》2008年10月第5期。

[28]宇德海:《新兴产业与中国跨越式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9期。

[29]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对策》,《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1月。

[30]史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3期。

[31]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对策》,《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1月。

[32]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科技与经济》2008年10月第5期。

[33]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2010年3月5日。http://intl.ce.cn/sjjj/qy/201003/05/t20100305-21059292-1.shtml.

[34]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投资》2010年2月。

[35]宇德海:《新兴产业与中国跨越式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9期。

[36]宇德海:《新兴产业与中国跨越式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9期。

[37]王海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3期。

[38]资料来源:《证券日报》2010年3月22日第A01版。

[39]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8期。

[40]本刊编辑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共识》,《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41]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8期。

[42]张孝德:《经济增长新选择:培育新兴产业》,《浙江经济》2009年第17期。

[43]张孝德:《调整产业结构的增量战略与新兴产业发展》,《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3期。

[44]张孝德:《经济增长新选择:培育新兴产业》,《浙江经济》2009年第17期。

[45]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