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后危机背景下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后危机背景下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摘要】:今天的中国与印度相比,在通信领域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全球应对危机、振兴经济的战略选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1)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美国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7.77亿美元用于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日本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也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

(2)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的覆盖率;英国和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3)加大对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达到了25%~30%。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各国反而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未来10年间要使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翻一番;英国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

(4)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纳米技术已经扩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众多领域,并继续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美国纳米技术计划2010年的研发预算是16亿美元;俄罗斯则在2009年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34]

2.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后进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世界近代以来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总会出现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

比如,16、17世纪的荷兰在造船、金融和贸易等领域的优势远远超过英国,但是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而比较落后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成为全球霸主。日本和韩国也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对新兴产业的突破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到20世纪末,两国在造船行业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并占有世界造船业市场超过60%。日本的汽车生产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而韩国排名第五。两国在现代通信领域也都名列前茅。可以说,在所有现代关键性领域,两国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咄咄逼人,有超过美国的势头,但由于美国在新兴技术方面,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全球牢牢占据了首位,相比之下,日本则由于产业开放的相对滞后而受挫。另外,在20世纪末的新一轮竞争中,中国抓住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提供的机遇,在信息产业等新兴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中可以发现,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基本条件,是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意味着新兴产业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就给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因此,在历史机遇面前,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后来居上。[35]

3.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由落后国家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是先进国家所没有的,也无法通过努力创造出来,是与落后国家的经济相对落后性并存的。这种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chuimin.cn)

(1)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在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开放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必然选择,也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动力的重要源泉。其一,在发达国家巨大的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压力面前,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其二,由开放所引起的压力感,可以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动能、原动力以较快的速度持续释放,从而有力推动现代化进程。

(2)可以从发达国家汲取必要的而且是大量的参照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文明成果,如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规则、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以及片面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教训。后发国家完全可以以此为参照和借鉴,避免走很多弯路。

(3)可以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以弥补资金的匮乏。严重的资本短缺是后发国家经济起飞的制约性条件,会拖累其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尽可能地吸引发达国家在本地投资,以弥补资金不足。

(4)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本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后发国家可以根据高起点、实用化的原则,直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样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技术出现或新兴产业更替的过程中,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往往由于原有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倾向于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或对这种主导产业更替比较欢迎。先进国家已有的发达工业基础很可能会伴随着这种更替而丧失价值,造成大量浪费,即沉没成本巨大,因此常常犹豫不决或行动迟缓。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在通信领域存在巨大差距,当中国的电话交换机尚以落后的步进制交换机为主时,印度已普及了当时属于先进技术的纵横制交换机,且规模远比中国大。而当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程控交换机成为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时,印度由于全部更新代价巨大而迟疑不决,中国则毫不犹豫地抓住机遇迅速替代并普及了程控交换机。今天的中国与印度相比,在通信领域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6]

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基础和条件,如能把这些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很快赶上发达国家。历史上美国、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后发经济体的赶超经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处于萌芽期的新兴产业,技术尚不完善,知识产权壁垒尚未形成,产业垄断地位还不确定,商业模式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不是很大。由此可见,适时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就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早日实现赶上发达国家的目标。

4.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被人们所重视,不仅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全球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逐渐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

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某些新兴产业为这种发展模式奠定产业基础,否则,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新兴清洁绿色循环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应该是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也称为“低碳产业”。如太阳能光伏产业、绿色照明产业、自然生态农业、智能网络、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等。这种新兴产业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碳消耗,极大缓解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使人类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和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就是顺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不仅具有低碳特征,更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以及环境友好、绿色驱动的功能。因此,加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37]

专栏1—7 中国“2010版”经济刺激方案[38]

“两会”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成为高频词汇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认为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型产业投资计划,堪称为“2010版”经济刺激方案。5月下旬,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厘定为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