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产业演变:三次大分工与三次革命

产业演变:三次大分工与三次革命

【摘要】:到目前为止,产业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三次产业革命。蒸汽机械化逐步被电力机械化所取代,电力、化工、汽车、石油、飞机、电讯等新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化、石油化、钢铁化的新阶段,再次使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二、产业的演变

1.产业的演变历史

“产业”是一个直到现代才被频频谈论和广泛应用的经济学概念,然而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经济现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产业的形成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出现的,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产业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三次产业革命。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刚从动物界进化而来,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而生存。生产工具极其原始,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只能过着共同劳动的群居生活,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原始部落。狩猎和采集几乎是他们所有的生产活动,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产业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慢慢发现,种子不经意地掉在泥土中过一段时间会长出新的植物,一时没有吃完的兽类养起来可以繁衍后代。由此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生产新的动植物,于是种植和养殖业出现。

大约在原始社会中期,随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缓慢发展,人类的生产工具有了逐步的改进,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他们开始饲养未吃完的野兽和种植未吃完的野果的种子,于是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畜牧业,一部分人则从事原始农业,由此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产业部门。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各种储量比较大的金属矿产中,铜是最容易冶炼的,也是人类最早用来制作各种工具和器皿的。铁比铜储量大得多,并且根据铁中含碳成分的不同,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硬度和韧性的材料,但要求较复杂的冶炼技术。随着人类主要使用材料的变化,人类逐渐从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再发展到铁器时代。[5]

铁质工具的发展使原来附属于农业的手工业得到日益发展。最初的手工业是农民自身在空余时间所从事的,随着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生产技术的改进使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劳动多样化、产品多样化,一个人已经不可能承担全部生产活动。于是原来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的手工业生产就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科技进步缓慢,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尽管有了一部分手工业,并且在某些奴隶制社会中手工产品曾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其总量还是很小,人类一直处在农业社会,农业一直占主导地位。[6]

农业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可以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很少,因此个人间的交换数量不多。到有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之后,因为集中了全国的剩余产品,且达到相当规模,开始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国家之间的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尤其是那些沿海国家,通过水路运输进行贸易,曾达到相当大的规模。[7]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商品交换更加频繁,范围更加广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专门从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生,商业成为当时新的产业部门。[8]

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部门。

(2)三次产业革命[9]

第一次产业革命。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18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从飞梭到珍妮纺纱机再到蒸汽机,第一次产业革命就是通过各种机械的发明、使用和改进,在各种产业的互相关联、相互带动和生产技术革命、运输革命、通信革命、能源革命和金融创新的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中,逐步展开和完成,使产业发展由手工技术时代进入到机械化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形成由以纺织业为主的消费资料部门,以普通机械和运输机械为主的劳动资料部门,以制铁业为主的原材料部门,以煤炭业为主的能源部门,以铁路海运为主的运输部门,以电报、油轮、火车为主要手段的通信部门构成的产业格局。从此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逐渐取代了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40—50年代,德国首先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这次革命涉及的产业领域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与电力产业和电器制造业的兴起,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与机械制造业的变革,石油的提炼和石油工业的形成,新的炼钢法和钢铁工业的发展,电话和无线电通信与通信业的革命。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一批新的产业部门,资本密集型的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蒸汽机械化逐步被电力机械化所取代,电力、化工汽车、石油、飞机、电讯等新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化、石油化、钢铁化的新阶段,再次使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革。(www.chuimin.cn)

第三次产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掀起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其内容更为丰富,深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原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原子能工业等新能源产业,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空间技术与宇航工业,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与各种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这次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自动化时代。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如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新产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总体上看,产业的演变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三次产业革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层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还会不断有新的产业涌现。

2.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变化与产业演变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一般要依次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

img1

图1—1 产业生命周期

(1)萌芽阶段

一种产业是否萌芽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有一种全新的产品出现,这种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市场潜力;二是有独立从事此类产品生产的厂家出现。只有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意味着一种新兴产业正在萌芽和初步形成。处于这一阶段的产业,一般企业数量少,集中程度高;技术不成熟,产品品种单一;质量较低且不稳定;市场规模小,需求增长缓慢,需求的价格弹性也较小;产业利润微薄,甚至会亏损;进入壁垒低,竞争程度弱,产品定价各自为政。

(2)成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产业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的选择过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有些产业由于不符合社会需要或条件不成熟等原因在竞争和选择中遭到淘汰或压缩,还有一些不合国情、区情和条件还不成熟的产业也会延迟或萎缩。相反,那些符合时代需要和现实条件的新兴产业则会迅速兴起,甚至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在这一阶段,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技术变革加快,大批新的竞争对手加入,使产业规模迅速膨胀,收入显著增加,该产业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

(3)成熟阶段

进入成熟期的产业在经过成长期的一段快速发展后,产业规模达到或接近最高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到最大,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产出量趋于平稳,增幅较大,增速减缓,市场需求近乎饱和,技术渐趋成熟,产业特点、竞争状况逐渐稳定和清晰,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产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的开发更为困难,进入壁垒较高。

(4)衰退阶段

由于技术进步,新产业的产生不可避免。通过技术革新或显著的成本与质量变化而创造了替代产品,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改变了顾客的需求和偏好,使得顾客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下降。在市场集中度没有达到完全壁垒的情况下,接纳新产品也是必然的。随着新产品的成长,老产业产品逐渐被替代,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处于衰退期的产业,往往表现为:产品产量开始负增长;众多的厂家因为利润率下降,成本高,产品缺少销路或者有更具吸引力的产业出现,产品老化以及原有设备的陈旧过时等原因而开始退出这一产业,转向其他领域;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开工率普遍不足;产品供过于求,积压严重等现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