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奖励是评价幼儿的方式之一,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的过程。表扬奖励之所以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和采用,发挥着积极强化的评价作用,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扬和奖励的目的是强化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行为,因此属于正强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科学的表扬和奖励对幼儿的成长相当重要。......
2023-07-04
一、奖励项目及机制
中国法学研究的奖励项目可谓名目繁多。既有诸多面向全国法学理论研究者的部级奖项,也有面向本省本地的地方性奖项,亦有许多专业研究会设立的奖项,还有许多高等院校设立的奖项。本部分将选取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个奖项加以具体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奖项中,还包括一些以有影响力的法学家命名的奖项,有的是为了表达对已故法学家的纪念,有的是当代法学家本人倡导设立的,其多面向青年一代法学研究者,有的直接面向在校的研究生,充分体现了前辈奖掖后学的精神。比较有影响力的如,佟柔民商法学优秀博士论文奖[104],蔡定剑宪法学优秀学生奖、优秀论文奖[105],江平民商法奖学金[106],李步云法学奖[107]等。其中前三个奖项主要面向优秀的研究生,为鼓励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研究而设立。另外,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108]作为姊妹奖项,尽管名称上不明显,但系为纪念曾宪义教授而设。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则被认定为与霍英东奖、安子介奖、孙冶方奖、吴玉章奖、陶行知奖并列的“部级奖”,而设立不久的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亦有后来居上之势。限于篇幅,对此部分奖项,仅择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予以具体介绍。
选取的部分仅可窥测中国法学研究奖励项目及其运作机制的概貌,难免挂一漏万。在描述过程中,本部分将主要分为奖项介绍、运作机制和实施情况三个部分。
(一)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109]
1.奖项介绍
该奖项由中国法学会主办。该奖项是中国法学会贯彻落实“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根本任务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国法学会组织、推动、引领法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得到了法学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自2008年启动,原则上每三年开展一届评选活动,至2013年已经开展了两届。
2.运作机制
该奖项由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和学科、专业、专门研究会的代表及有关单位的学者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评选委员会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评选活动的组织实施。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候选成果采取个人申报、单位和专家学者推荐、组织评议选定的方式产生。具体申报成果范围和评选程序,两届有一定的区别。
2008年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申报成果的范围限定为1978年至2007年间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表的具有原创意义或学术前沿水平的法学研究专著或学术论文。最终,各省级法学会、中国法学会所属各研究会共向中国法学会推荐了161部(篇)参评成果。依照《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办法》,经初步形式审查,最终确立了127部(篇)(此统计数字不含特别贡献奖,下同)参评成果符合评选要求、具备参评资格,其中论文47篇,专著80部。经评定及公示,最终确定40部参评成果分别获得特别贡献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2011年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申报成果的范围限定为2008年以来公开出版的法学专著、法学论文。另外,1978年至2007年公开出版且未申报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的法学专著、法学论文,以及已申报过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未获奖但2008年以后又有重大创新的法学专著、法学论文也可参加评奖,但各初评单位仅可推荐1部(篇)。第二届评选经过初评推荐、形式审查、通讯评选、集中评选、公示批准等程序。初评推荐单位上报参评成果169部(篇),其中,专著100部,论文69篇。评选办公室对参评成果进行了形式审查,确定具备参评资格的成果共148部(篇),其中专著88部,论文60篇。评选办公室随后组织了通讯评选,通讯评选成绩按照30%计入总成绩。集中评选阶段由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和学科、专业、专门研究会的代表及有关单位的学者专家共42人组成评选委员会,经集中评分、民主推荐和评选委员会全体投票表决等程序,评选出了57部(篇)获奖建议成果。评选办公室将法学优秀成果获奖建议名单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及有关媒体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公示期满后,社会对获奖建议名单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经中国法学会批准后,正式确定获奖名单。
3.评奖结果
表10—32汇总了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同一类别同一等级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表10—32 第一、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二)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10]
1.奖项介绍
该奖项由司法部主办,系根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司发通[2001]057号)设立。属于部级法学科研成果奖与法学教材奖。每三年组织评定一次。自2002年启动以来,至2013年已经开展四届评选活动,但只公布了前三届评选结果。
2.运作机制
根据《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评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法学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理论创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法学教材的体例规范性、内容的科学性及理论深度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申报评奖范围和要求:(1)申报年之前三年发表、出版的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成果和其他法学论文、法学专著及法学教材,论文须为全国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2)申报评奖人员限于论文的主要撰稿人、教材正副主编、专著作者;(3)申报评奖人员须认真填写《司法部部级法学科研成果与法学教材评奖申请表》,并同时报送评奖材料一式三份(专著和教材须原件,论文至少有一份原件)。评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四个奖项等级。必要时可设立荣誉奖或特等奖。评审程序包括初审、专家通讯评审和专家会议复审等。
3.评奖结果
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该奖项已经公布了三届的获奖情况。第一届的申报工作于2002年4月22日开始,4月27日截止,共申报各类成果443项。经司法部组织专家通讯评审、专家会议评审,共评审产生一等奖19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60项,优秀奖30项。第二届的申报受理工作于2005年12月10日开始,2006年1月10日截止,共受理各类成果932项。经司法部组织初审、专家通讯评审和专家会议复审,共评出一等奖17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59项,优秀作品奖32项。第三届的申报受理工作于2009年1月5日开始,3月5日截止,共受理各类成果744项。司法部组织开展了形式审查、第一轮专家评审和第二轮专家评审,并于7月3日至8月2日向社会公示了拟获奖成果名单。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5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57项,优秀作品奖36项。鉴于获奖数量较多,表10—33仅汇总了这三届一等奖获奖情况。
表10—33 第一至第三届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名单
续前表
续前表
(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11]
1.奖项介绍
1995年,教育部设立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参选学科共分24大类,包括马克思主义,管理学,哲学,逻辑学,宗教学,语言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港澳台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综合研究/交叉学科等。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奖项分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和成果普及奖。所有奖项均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由于组织严密、程序公正,历届获奖成果都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高校普遍将其视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先后出席颁奖大会并做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运作机制(www.chuimin.cn)
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均可按要求推荐申报。申报者资格为:成果公开出版、发表或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期间,正式人事关系在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推荐申报成果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评审委员会专家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布等具体情况,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学术造诣高、学风优良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采取集中独立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审委员会专家依据《奖励办法》规定的评审标准,独立对申请材料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教育部设立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评审委员会做出的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进行复核。奖励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评奖工作情况汇报,审定获奖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拟获奖成果名单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示。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公示期满后,奖励委员会向教育部报告评奖结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评奖结果并授奖。
3.评奖结果
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迄今已成功评选了六届。具体情况为:(1)第一届于1995年进行,全国高等学校教师的498项成果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03项,二等奖395项,三等奖本届空缺)。其中,法学一等奖8项,二等奖19项。(2)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412项成果获得“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32项,二等奖143项,三等奖237项)。其中,法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3)2003年,共有406项成果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7项,二等奖124项,三等奖234项。其中,法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4)2006年,共有426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106项,三等奖294项。其中,法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9项。(5)2009年,共有648项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3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392项,成果普及奖13项。其中,法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5项。(6)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共有830项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45项,二等奖250项,三等奖518项,成果普及奖17项。其中,法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9项。表10—34汇总了这六届成果奖中法学学科的获奖情况。
表10—34 第一至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获奖成果情况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四)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112]
1.奖项介绍
该奖项由中国政法大学倡议,以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钱端升先生名义设立,旨在纪念钱端升先生对我国法学事业的卓越贡献,促进我国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该奖项面向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法学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及社会法律服务机构的法律工作者。经向教育部主管部门申请,根据全国普通高校社科统计年报有关奖励认定的办法,该奖项被认定为与霍英东奖、安子介奖、孙冶方奖、吴玉章奖、陶行知奖并列的“部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荣誉奖(自第二届起改称“提名奖”)。
2.运作机制
为保证评奖的公正性、权威性、广泛性,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设立了奖励委员会,奖励委员会由一批著名的法学家组成;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还设立了严格的评审程序,包括作者申报、通讯评审、奖励委员会委员会议评审、公示等程序,并实行观察员制度,对评奖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3.评奖结果
自设立以来,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举办四届。表10—35汇总了这四届的获奖情况。
表10—35 第一至第四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获奖情况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续前表
有关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3法学教育与研究的文章
表扬奖励是评价幼儿的方式之一,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的过程。表扬奖励之所以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和采用,发挥着积极强化的评价作用,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扬和奖励的目的是强化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行为,因此属于正强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科学的表扬和奖励对幼儿的成长相当重要。......
2023-07-04
虽然法学教育的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必须进行的探索,但讨论的前提,应是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基本客观状况,在某些层级上达成共识。规模过于庞大、学位体系杂乱、与司法考试脱节等问题背后,都存在某种复杂的市场利益驱动。(二)问题的回应形成某些层级上的共识,前提在于社会现象的基本状况被客观、实际地描述与呈现。......
2023-11-27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蓝图下,我国环境法学研究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两者在法理上的内生逻辑不一致,而环境法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未成功地将两者予以统合。环境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到环境法学本体的学术品质及其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和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法学未来学术发展和实践需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掣肘因素。环境法学学术话语尚需规范统一,研究方法仍需研究。......
2023-08-04
从普通高校普通专科法学类学生来看,无论是在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还是毕业生规模方面,各个省份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情况再次说明,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飞速发展,普通专科法学类学生这个群体也在法学教育正规化的过程中日益萎缩、走向消亡。......
2023-11-27
施泰纳还高度评价中国在支持非洲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上所发挥的作用。肯尼亚总统齐贝吉强调,非洲在呼吁发达国家提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同时,也要建立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2024-05-08
二、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1.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就设置法律院校的数量而言,改革开放前长期维持在5所政法学院和4个大学法律系的规模,“文革”时期一度只有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2个法律系招生,2012年法律院系的规模上升到624所,增长了68.3倍。......
2023-11-2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法律科学文库”,产生了诸多法律精品著作,例如朱景文的《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范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陈瑞华的《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等等。“丛书”、“文库”目前已经成为出版的一种特色鲜明的“品牌”方式。......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