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从而使普法教育成为由法律保障的国家行为。......
2023-11-27
二、客观指标
客观指标也称“硬指标”、“硬数据”,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感受为转移、可以准确量化表示各类社会现象和事实的指标,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如人口总数、犯罪率等都属于客观指标。客观指标的优势在于,不考虑人的态度、感受和情绪,根据科学、专业的统计程序得出的数据与事实对社会现象做出测评与估量,数据本身往往很少产生争议,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的干扰,能够保持价值中立主义色彩,因而易达成统一与共识。因此在指标运动兴起时,客观指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客观指标将社会现象压缩成简单的数值或图表,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状况,但也存在着危险:一方面,不存在纯粹的客观指标,任何客观指标的内涵都需不同程度的主观理念与标准的支撑,也就是客观指标的内涵最终来自主观;另一方面,客观指标是单维的指向,而社会生活是复杂、生动、多元的,任何一个指标都无法完全代替客观现实,即使再高质量、完美的客观指标设计也只能是对客观现实某个片段的测量。客观指标的“客观性”的基本体现是:主观上对客观指标的理念与标准基本达成了一致或共识。换句话说,客观指标的“客观性”来自后天共识而非先天属性。因此,在法学教育评估中,为保证客观指标的“客观性”,应选择具有共通性与共识性的客观指标,才能客观地反映法学教育的质量情况;如客观指标滥用或“过界”,可能会掩盖问题的复杂性而走向简单主义,导致无法认识法学教育的全貌。为避免客观指标的单一性与法学教育的复杂性的冲突,从整体上反映法学教育的质量情况,宜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本章选用具有“共识性”的法学教育生师比(student faculty ratio,SFR)、引用率(citations,C)、国际化指标(international indicator,II),并在引用率(C)中引入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将引用率(C)细化为三个二级指标:人均引用率(citations per faculty,CPF)、篇均引用率(citations per paper,CPP)、高引用比(H-index)。
1.生师比(SFR)
法学教育生师比(SFR),是指法学教师人均学生实际“生态承载量”,与其他指标相比,其最明显的特点为数据的确定性、准确性。法学教育的质量好坏与法学教育的生师比高低并无必然关系,在此视角还受到资源利用效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及X-低效率等因素影响。但在其他前提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存在正相关性:班级规模越小,生师比越低,投入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关注与资源就越多,就越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升。美国教育学家格拉斯曾经以15人、25人、35人组成三个班级进行学生阅读与拼写能力的比较,共记录了725组实验数据,结果显示有435组数据有利于人数少的班级。法学是生师比相对较高的学科,以法学研究生教育为例,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2012年我国法学研究生在校生总数为104 434人,而2012年全国所有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总数仅为298 438人,这足以显示我国法学研究生的庞大规模与窘迫的师资状况。当然,生师比并非越低越好,生师比在降低的同时,法学教育的质量曲线会趋于平稳,不再上升,甚至会下降,且师资利用效率曲线走向不断下降,故法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应在合理的生师比区间内保持统一。有研究涉及生师比的一些参考比率,如美国社会服务教育委员会(CSWE)提出一个可供参考的生师比,即硕士生的生师比为12∶1,本科生的生师比为25∶1。在对美国USNEWS排名前100大学的分析中发现,生师比为5∶1至11∶1的院校数量所占比例最高。我国法学教育的合理生师比区间的厘定,不能脱离我国法学教育的任务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我国的法学教育是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体,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法律人才,必须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法学教育人力资源,因此英美法系中的法学教育生师比数字不具有直接参考性,应通过设计国内问卷调研获取我国法学教育的“实际生师比”与“应该生师比”等主客观指标数据,确定我国法学教育的合理生师比区间。此外应注意的是法学教育“生”与“师”的对象定位,本章采用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的FTE(full time equivalent)标准,数据基础应以全脱产的法科学生数(full time equivalent students)和参与教学的法学教师数(full time equivalent faculty)为中心。
2.引用率(C)(www.chuimin.cn)
法学科研论文的引用率(C)关系到法学科研成果的质量,是法学教育“产出”的重要部分。同样,法学科研成果质量的厘定与引用率(C)并无必然联系,还受法学教育机构的科研人数(F)(规模)、发表论文数量(P)、H-index指数等因素的影响。引用率(C)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体,总引用率(C)只有在明确科研人数(F)与论文数量(P)的前提下才有可比意义。为有效避免不同法学教育机构不同规模因素的影响,本章将在设定阙值准入的基础上,以人均引用率(CPF)与篇均引用率(CPP)两个指标侧重数量测评,以高引用比(H-index)指标侧重质量评价,三者结合来体现引用率(C)。
我国各类法学教育机构的规模、历史等参差不齐,往往规模越大、历史越久,引用率(C)就越高,因此单纯的总引用率(C)比较,对一些成立较晚、规模较小的法学院系并不公平。将引用率(C)与法学教育的质量的相关关系予以体现,需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着手。在数量层面,人均引用率(CPF)与篇均引用率(CPP)是对总引用率(C)的“偏向均等指标”,反映的是人均引用值或文均引用值而非总量,避免了规模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更能从根本上与个体层面反映引用率(C)的数量级状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阙值应设置为近三年来发表的论文并且论文的篇数不少于100,不符合条件的则不予评比。CPF与CPP的最终值根据其所在的区间赋予不同的分值,两者的权重值在整个引用率(C)评估中应占30%~40%。在质量层面,高引用比(H-index),又称H指数或H因子,于2005年由美国物理学家赫希提出,是以科研质量为价值取向来衡量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科研产出的指标。H指数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例如某人的H指数是50,就是指在某人已经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每篇至少被引用了50次的文章总共有50篇。H指数越大,往往论文的代表想与创新性越强,科研成果质量越高。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比10篇无人引用的论文意义还要重大。已有学者将H指数引入人文社科领域的成果评价,证实了其适用性,并且对法学科研产出的H指数进行了部分统计。H指数的最终值根据其所在的区间赋予不同的分值,H指数的权重值在整个引用率评估中应占60%~70%。
3.国际化指标(II)
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全面开放的需要,推动我国法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外语的高端法律人才推上日程。国内多所著名法学院校也纷纷将国际化教育纳入战略体系。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效仿欧美法系,其实质是法科学生在全球视角下立足本国法学实践的过程,这与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法学教育者国际化、教育对象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以及教学资源国际化等诸多因素。因此,对我国法学教育国际化程度的认识和测评,仅仅依据单一或少数指标,可能会导致结论的片面。但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国际化是非常抽象的事物,很难量化界定与统一测评。选用易确定、争议少的法学教育国际化指标,是评估与共识的前提。本章在借鉴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国际指标设置的基础上,以“输入—输出”为分析思路,选用国际师资数、国际留学生数与国外交流学生数三个指标,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进程测评。在“输入”层面计算国际师资、国际学生在整个法学师资与法科学生中的比重,在“输出”层面计算短期或长期出国攻读LLM、JD等学位的法科学生数,根据比重所在的区间赋予不同的分值,具体的区间划分与权重评定需进行主观的问卷调研后确定。
有关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3法学教育与研究的文章
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从而使普法教育成为由法律保障的国家行为。......
2023-11-27
目前,教育评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社会团体、教育机构了解和剖析本国教育,促进本国教育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教育评估理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可以说已经是与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并驾齐驱的三大理论领域之一。法学教育评估,需要通用教育评估和专门法学教育评估两个层面的理论及制度实践支撑。......
2023-11-27
1981年7月司法部召开的政法学院教育工作座谈会,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司法工作以及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38]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样具有时代的特点。......
2023-11-27
[2]参见《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2009年版》,见http://dean.pku.edu.cn/download/down_main.htm。[3]参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教学方案2012年版》,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熊丙万提供,在此表示感谢。[15]参见《同济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四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见http://law.tongji.edu.cn/index.php?......
2023-11-27
经过1949年至1957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实践,实现了既“破”又“立”。从1950年到1957年,聘请了数百位苏联专家来中国高等院校任教。......
2023-11-27
这些努力和探索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法学研究的发展道路,也为之后法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智识基础。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前法学研究的发展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清朝末期西方法学观念的传播、民国时期法学研究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
2023-11-27
(一)法律地位不足问题及其对策目前,我国法官教育培训机构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不够充分,已成为制约法官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这是我国法律有关法官培训机构的唯一表述。该条规定明确了法官培训机构的法定地位,也明确了法官培训实行归口培训的法定原则。据此,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法官培训条例》,规定了法官培训机构的系列问题。......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