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千百年眼》揭示的扬雄之谜

《千百年眼》揭示的扬雄之谜

【摘要】:扬雄始末辨①扬子云古以比孟、荀。计雄之终,或在平帝末,则其年正七十余矣。相传为扬雄所作。后刘棻被王莽治罪,株连扬雄,故有此事。以五十二年加上四十多岁,已将近一百年,则与所谓扬雄卒于七十一岁又相矛盾。因此,说扬雄仕于王莽新朝是错误的。按,扬雄是郫县人,郫县人简绍芳辨析考证尤其详悉。自高帝至平帝末,大概符合这个数字,但是说扬雄卒于永始年间,也未必准确。推算扬雄大概死于平帝末年,则其年纪正好七十多岁。

扬雄始末辨

扬子云古以比孟、荀。紫阳氏著《通鉴纲目》,直书之曰“莽大夫扬雄死”,盖举市国之褚渊、历姓之冯道所未尝加者而加之。不知雄至京见成帝,年四十余矣,自成帝建始改元至天凤五年,计五十有二岁。以五十二合四十余,已近百年,则与所谓年七十一者又相牴牾矣。又考雄至京,大司马王音奇其文,而音薨永始初年,则雄来必在永始之前无疑。然则谓雄为延于莽年者,妄也。其云媚莽,妄可知矣。按雄郫县人,郫人简公绍芳辩证尤悉。简引桓谭《新语》曰:雄作《甘泉赋》一首,梦肠出,收而内之,明日遂卒。而祠甘泉在永始四年,雄卒永始四年,去莽篡尚远,而《剧秦美新》或出于谷子云。然考之《法言》,云汉兴二百一十载。爰自高帝至平帝末,盖其数矣,而谓雄卒永始,亦未必然。计雄之终,或在平帝末,则其年正七十余矣。因雄历成、哀、平,故称“三世不徙官”;若复仕莽,讵止三世哉?由是知雄决无仕莽、投阁、美新之事,紫阳亦未可为实录也。

注释

①本篇所述扬雄生平可参《汉书·扬雄传》。②紫阳氏著《通鉴纲目》:即朱熹与其门人合著的《资治通鉴纲目》,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等书,简化内容,以纲目纪事,纲为提要,目以叙事,以“明正统”为主旨。③褚渊(435—482):南朝宋齐间大臣。字彦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先后事宋文帝、宋明帝。并受遗诏辅佐苍梧王(后废帝)。后助萧道成代宋建齐。南齐建立后,封南康郡公,任尚书令。④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洲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唐朝末年,为藩镇刘守光参军。后事后唐、后晋、汉、周四朝十君,亡国丧君,未尝在意。⑤京:西汉国都长安。⑥成帝:汉成帝刘骜(前51—前7),前33年至前7年在位。元帝长子,王皇后所生,即位后任太后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从此王氏专政。耽于淫乐,宠幸赵飞燕及其妹,废许皇后,立赵飞燕。⑦建始改元:建始为成帝第一个年号,前32年至前28年。⑧天凤五年:新朝王莽的第二个年号,14年至19年。⑨年七十一:《汉书·扬雄传》:“(扬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⑩永始:汉成帝年号,前16年至前13年。简公绍芳:简绍芳(1494—约1558),明人,与杨慎交好。其事迹散见于明人笔记、诗文和方志中。桓谭(约前40—约32):东汉哲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西北)人。先后仕哀帝、平帝、新莽及光武帝。通音律,好古学,反对谶纬神学。著有《新论》二十九篇,疑即本条所说《新语》。《剧秦美新》:指斥秦朝,美化新朝的一篇文章,仿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相传为扬雄所作。本条认为作者为谷子云,事不详。《法言》:扬雄仿《论语》的著作,内容以正统儒学思想为主。三世不徙官:语出《汉书·扬雄传》之“赞”。后文说如果扬雄曾事王莽,则会说“四世”,而非“三世”,实际上,《扬雄传》原文为:“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投阁:《汉书·扬雄传》之“赞”:“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因刘棻曾向扬雄请教古文奇字。后刘棻被王莽治罪,株连扬雄,故有此事。(www.chuimin.cn)

译文

较早的时候,扬雄被与孟子荀子相提并论。朱熹所著《资治通鉴纲目》,据实说“莽大夫扬雄死”(王莽朝大夫扬雄死),这是以不曾加之于卖国之褚渊、历仕数朝的冯道的污名而加之于扬雄。殊不知,扬雄到长安见成帝,已经四十多岁,自成帝改元建始(前32)到天凤五年(前19),计有五十二年。以五十二年加上四十多岁,已将近一百年,则与所谓扬雄卒于七十一岁又相矛盾。另外,扬雄到长安时,大司马王音惊异于他的文章,而王音卒于永始(前16—前13)初年,那么毫无疑问,扬雄至长安一定是在永始之前。因此,说扬雄仕于王莽新朝是错误的。说他谄媚王莽,可知也是错的。按,扬雄是郫县人,郫县人简绍芳辨析考证尤其详悉。简绍芳引用桓谭《新语》说:扬雄作《甘泉赋》一首,梦到肠子流出来,将其收入腹内,第二天就死了。而祭甘泉在永始四年(前13),扬雄卒于永始四年,离王莽篡位尚远,而《剧秦美新》可能出于谷子云。但是求考于《法言》,说汉朝建立二百一十年。自高帝至平帝末,大概符合这个数字,但是说扬雄卒于永始年间,也未必准确。推算扬雄大概死于平帝末年,则其年纪正好七十多岁。因扬雄经历了成帝、哀帝、平帝三代,因此称他“三世不迁徙官职”;如果又在王莽新朝做官,那岂止三世啊?由此可知扬雄绝没有仕王莽、投阁、赞美新朝之事,朱熹也称不上照实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