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千百年眼:《易》、《礼》与汉代儒家的困境

千百年眼:《易》、《礼》与汉代儒家的困境

【摘要】:《易》本卜筮之书也,后之儒者知诵《十翼》①而不能晓占法;《礼》本品节②之书也,后之儒者知诵《戴记》而不能习仪礼。及其久也,则义之难明者,简编可以纪述,论说可以传授,而所谓数者一日而不肄习则亡之矣。数既亡则义孤行,于是疑儒者之道有体而无用,曷足怪哉?义理之说太盛行了。姑且以汉代之事来说,如《诗》如《礼》如《易》,诸儒为之训诂。数既已消亡,则义单独流传,于是怀疑儒者之道有体而无用,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千百年眼:《易》、《礼》与汉代儒家的困境

《易》本卜筮之书也,后之儒者知诵《十翼》而不能晓占法;《礼》本品节之书也,后之儒者知诵《戴记》而不能习仪礼。何哉?义理之说太胜焉耳。春秋、战国之时,去古未远,先王礼制不尽沦丧,故巫、史、卜、祝,小夫、贱隶皆能知其数,而其义则非圣贤不能推明之。及其流传既久,所谓义者布在方册,格言大训,炳如日星,千载一日也,而其数则湮没无闻久矣。姑以汉事言之,若《诗》若《礼》若《易》,诸儒为之训诂。转相授受,所谓义也。今训诂则家传人诵,而制氏之铿锵,徐生之容,京、费之占,无有能知之者矣。盖其始也,则数可陈而义难知。及其久也,则义之难明者,简编可以纪述,论说可以传授,而所谓数者一日而不肄习则亡之矣。数既亡则义孤行,于是疑儒者之道有体而无用,曷足怪哉?

注释

①《十翼》:《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相传为孔子所作。②品节:《礼记·檀弓下》:“品节斯,斯之谓礼。”孔颖达疏:“品,阶格也;节,制断也。”③巫、史、卜、祝:从事占卜、祈祷及掌管天文、星象、历数的人。④小夫:平民百姓中的男性。贱隶:役隶。⑤制氏之铿锵:《汉书·礼乐志》:“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制氏,鲁国人,善乐。⑥徐生之容:《史记·儒林列传》:“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容,仪容。⑦京、费之占:京,京房(前77—前37),字君明,东郡顿丘人。其《易》学自成一家,称为“京氏易”,善说阴阳灾异。费,费直(生卒年未详),字长翁,东莱(今山东莱州)人,开创“费氏易”,长于卦筮。(www.chuimin.cn)

译文

《易》原本是卜筮之书,后来的儒者知道诵读《十翼》而不能通晓占卜方法;《礼》原本是有关等级、节制的书,后来的儒者知道诵读《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但不能学习仪礼。原因是什么呢?义理之说太盛行了。春秋、战国之时,与上古时代相距不远,先王礼制还没有完全沦丧,因此巫、史、卜、祝,小老百姓、役隶都能知道筮数、爻数等,但是对其含义则非圣贤不能阐明。等到流传已久,所谓的“义”记载在典籍上,格言圣训,光明如同日月星辰,千载不朽,但是筮数、爻数则湮没无闻很久了。姑且以汉代之事来说,如《诗》如《礼》如《易》,诸儒为之训诂。相互传授学习,所谓义也。如今,训诂则众人传习诵读,但是制氏记录之音节,徐生之仪容,京房、费直之占卜,没有能知晓的人了。大概开始的时候,则筮数、爻数可以陈述,而含义难以知晓。时间久了之后,则难以明了其含义,书籍可以记载论述,论说可以传授,而所谓的数,则一天不练习就失传了。数既已消亡,则义单独流传,于是怀疑儒者之道有体而无用,有什么值得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