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不过以《语》、《孟》及《泰誓》、《武成》③之文,夷、齐、虞、芮、仲连、曹操之事④,冥探曲证⑤,仿佛比拟,卒无武王追王之明文,虽苏、张口舌,人难适从。此非武王追王之明文乎?这难道不是武王追尊文王的明确记载吗?......
2023-11-27
后之儒者,皆以为短丧自孝文遗诏始,以为深讥。考之三年之丧,自春秋、战国以来未有能行者矣。子张问曰①:“《书》云‘高宗谅闇,三年不言’②,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盖时君未有行三年丧者,故子张疑而问之,夫子答以古礼皆然,盖亦叹今人之不能行也。滕文公问丧礼于孟子③,欲行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④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鲁最为秉礼之国,夫子称其一变可以至道⑤,而尚不能行此,则他国可知。汉初礼文⑥,大率皆承秦旧。秦,无礼义者也,其丧礼固无可考,然杜预⑦言:“秦燔书籍,率意而行,亢上抑下。汉祖草创,因而不革,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旦夕哀临⑧,经罹寒暑,禁塞嫁娶、饮酒、食肉,制不称情⑨。是以孝文遗诏,敛⑩毕便葬。”释其重服,而为大功、小功、纤;释其久临,而为三十六日。诏语忠厚恳恻,与异时振贷、劝课
等诏,皆仁人之言,岂可訾
也?帝之诏固不为嗣君而设,而景帝之短丧亦初不缘遗诏也。盖古者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
,虽通丧必以三年,然亦以葬后为即吉之渐
。滕文公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盖孟子虽诲以三年之丧,而文公仅能于五月未葬之前守谅阴之制耳。然亦当时所无也。至秦始皇以七月崩于沙丘,九月葬;汉高祖崩凡二十三日而葬,葬之一日而惠帝即位;文帝崩凡七日而葬,葬之三日而景帝即位。盖景帝之所遵者,惠帝之法,惠帝之所遵者,春秋以来至亡秦之法耳,岂孝文遗诏为之乎?
注释
①“子张问曰”以下:出自《论语·宪问》。②“《书》云”以下:此处引用的话见于《尚书·无逸》。高宗,殷王武丁。谅闇,即谅暗,又作“谅阴”,居丧所住的房子。③“滕文公问丧礼于孟子”事见《孟子·滕文公上》。④宗国:滕、鲁皆出于周文王,鲁国为周公之后,与行辈为较长,因此其他姬姓国都以鲁国为宗国。⑤一变可以至道:语出《论语·雍也》:“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鲁国变革一下就可合于道了。⑥礼文:礼乐仪制。⑦杜预(222—284):西晋将领、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灭吴之功封当阳县侯。博学多通,群经之中特好《左传》,自称“《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下所引出自《晋书·礼志中》记载的杜预奏议。⑧哀临:帝后死,集众举哀。⑨称情:衡量人情轻重。⑩敛:通“殓”。纤:黑经白纬的丧服。
劝课:劝课农桑之省称。
訾(zǐ):诋毁。
“天子”以下:参考“春秋葬不择时”条注。
吉之渐:由凶转吉。(www.chuimin.cn)
译文
后世的儒者,都认为短丧是从汉文帝遗诏开始的,人们都考察三年之丧,自春秋、战国以来没有能实行的。子张问说:“《尚书》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说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仅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大概当时国君没有实行三年丧制的,子张因此感到疑惑才会问夫子,夫子答说古礼都是如此,大概也是感叹时人不能实行三年丧制。滕文公向孟子询问丧礼,想实行守丧三年的丧制,滕国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实行过三年丧制,我们历代的祖先也没有实行过。”鲁国是最遵守礼制的国家,夫子称其“变一下就可合于道了”,尚且不能实行三年守丧制,其他国家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汉初礼乐仪制,大致都是承袭秦朝旧制。秦,不行礼义者,其丧礼固然不可考,但是杜预说:“秦焚毁书籍,轻率而行,尊君抑臣。汉祖初创,因袭旧制而不变革,以至举国上下都服丧过度,日夜集众举哀,历经寒暑,禁止嫁娶、饮酒、食肉。该丧制没有衡量人情轻重。因此,汉文帝遗诏要求,入殓完便下葬。”废除过重的丧服,而代之以大功、小功、纤等丧服;废除长期的集众举哀,改为举哀三十六天。诏书用语忠实宽厚、诚恳痛切,与之前赈济及鼓励农耕等诏书,都是仁人之语,怎么可以诋毁啊?文帝之遗诏本来不为继位国君而设,而景帝短丧原本也不是因为遗诏。古法,天子卒后七个月而葬,诸侯卒后五个月而葬,虽然上下通行的丧礼必须是服丧三年,但是也要顾虑到下葬后即为由凶转吉。滕文公居住在守丧的房子里五个月,没有下达命令或禁令,孟子虽然教之以服三年之丧,但是文公仅能在不满五个月、尚未下葬之前遵守住在守丧的房子中的丧制。但是也是当时所无。秦始皇七月驾崩于沙丘,九月下葬;汉高祖驾崩后二十三天下葬,下葬后一天,汉惠帝即位;文帝驾崩后七天下葬,下葬后三天,景帝即位。大概景帝所遵守的丧制,是惠帝的礼法,惠帝所遵守的丧制,是春秋以来到秦朝灭亡的礼法,哪里是根据文帝遗诏啊?
有关《千百年眼》中的另类中华史的文章
然不过以《语》、《孟》及《泰誓》、《武成》③之文,夷、齐、虞、芮、仲连、曹操之事④,冥探曲证⑤,仿佛比拟,卒无武王追王之明文,虽苏、张口舌,人难适从。此非武王追王之明文乎?这难道不是武王追尊文王的明确记载吗?......
2023-11-27
三《书》纪周穆王①之贤夫子定《书》,自周成、康②后,独存穆王作《君牙》、《冏命》、《吕刑》三书。韩退之作《徐偃王④庙碑》,乃曰:“偃王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时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得八龙骑之,西宴王母于瑶池忘归。诸侯贽于徐庭者三十六国。”译文孔子删定《尚书》,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只留存了周穆王写作的《君牙》、《冏命》、《吕刑》三篇。......
2023-11-27
鲁郊禘之僭,天下后世所共议也,至以为成王之赐,则厚诬③矣。由是观之,则郊、禘不出成王之赐也明矣。而鲁人并无一言及成王之赐以自解,以此知其诬也。鲁孝公儿子,文王第八世孙,承袭鲁孝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6年。译文鲁国僭越本分举行郊祭、禘祭,天下后世多有议论,有人认为是周成王之赐,这就过于欺骗世人了。如果果真出于周成王之赐,子家敢面斥昭公僭越而......
2023-11-27
此类甚多,或摹古书而伪作,或以己意而妄增,至使好事之流曲为辩释,以炫其博,是皆未之深考耳。⑧《三略》、《六韬》: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后文《军谶》同样为古兵书,《三略》援引了其中的内容。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或者是临摹古书而假造......
2023-11-27
即于此时生一男子曰赵高,先后杀始皇之二子,而灭秦之宗社;生一女子曰邯郸姬①,阴以吕易嬴而莫之觉。即于此时生二男子于东楚⑥,曰陈胜、吴广,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刘季、项籍⑦,奋臂大呼,四方响应,神都天阙⑧,三月飞烟。②诱怀王而幽囚以死:秦国攻战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被扣留,后病逝秦国。秦灭六国,只有楚国无罪。......
2023-11-27
字会之,号长啸,婺州金华人。②“王者之迹”句:语出《孟子·离娄下》。迹,杨伯峻认为“迹”为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采诗的官。④参“胶舟之报”。⑤穆王回徐方之驭:造父善驭,挑选了八匹骏马献给周穆王,周穆王乘坐这八匹骏马,由造父驾驭,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徐国趁机叛乱,穆王驾千里马急归,平定了叛乱。事见《史记·赵世家》。......
2023-11-27
吕不韦事,谈者皆艳之,不知不韦何奇之有,天厌秦德,假手贾人子巧易其宗耳。儒家之流,取其首篇所纪之月令,混杂于《礼经》,直到今天仍不废弃,难道是吕不韦能愚弄后人吗?......
2023-11-27
四皓有羽翼太子之功,其没也,惠帝为之制文立碑。《通典》③、《文献通考》④皆不之载,而四皓碑目,《集古录》⑤、《金石录》⑥、郑樵《金石略》⑦皆遗之,独见于任昉《文章缘起》⑧。高祖召,不至,吕后用张良计,迎四皓,使辅太子,高祖以为太子羽翼已成,打消改立太子之意。译文四皓有辅佐太子的功劳,他们死后,惠帝为他们撰文立碑。......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