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千百年眼》揭示赵、盖、韩、杨的冤情历史

《千百年眼》揭示赵、盖、韩、杨的冤情历史

【摘要】:以赵、盖、韩、杨之死归罪张、于者,亦浪说耳。注释①赵、盖、韩、杨之冤:赵,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宣帝时为司隶校尉,劾举权贵而无所避,又谏宣帝尊用刑法、信用宦官,宣帝以为谤,下诏逮捕,盖自杀。后与太仆戴长乐不和,双双被免为庶人。汉宣帝时任廷尉。译文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不冤。以赵广汉、盖宽饶、韩延寿、杨恽之死归罪张释之、于定国者,也是乱说。

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不冤。若赵、盖、韩、杨之死,谓之不冤可乎?不知汉公卿有罪未必悉下廷尉,自有诏狱,多丞相、御史大夫治之,或下中二千石杂议。廷尉所谓平者,非必皆宽纵之谓,刚不吐、柔不茹者,平也。以赵、盖、韩、杨之死归罪张、于者,亦浪说耳。

注释

①赵、盖、韩、杨之冤:赵,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汉宣帝时,任颍川太守,诛杀豪强。迁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结怨丞相魏相,被人劾奏而遭腰斩。盖,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宣帝时为司隶校尉,劾举权贵而无所避,又谏宣帝尊用刑法、信用宦官,宣帝以为谤,下诏逮捕,盖自杀。韩,韩延寿,字长公,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继任赵广汉为颍川太守,教民礼让。后迁为东郡太守,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之最。代萧望之为左冯翊,遭萧望之及事下公卿劾奏“狡猾不道”,遭弃市。杨,杨恽,字子幼,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司马迁外孙。宣帝时告发霍氏谋反,被封平通侯。为人自负,轻财好义,好揭人隐私,颇多结怨。后与太仆戴长乐不和,双双被免为庶人。在给友人孙会宗的信中,多牢骚不平,被人告发,遭腰斩。②廷尉:官名,秦始置,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③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汉文帝时任廷尉,执法严明,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公”,并说“廷尉,天下之平”,不能任意高下,要求文帝严格按法处刑。景帝时任为淮南相。④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人。初为狱吏、郡决曹。汉宣帝时任廷尉。判案审慎,有所疑皆从轻处理,能“决疑平法”。⑤“张释之”以下四句均时人语。⑥诏狱:关押犯人的牢狱。⑦御史大夫:秦始置,汉朝因袭,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⑧中二千石:汉官秩名,一年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中,意为满。⑨刚不吐、柔不茹:硬的不吐,软的不吞,形容人不欺软怕硬。语出《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www.chuimin.cn)

译文

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不冤。可是像赵广汉、盖宽饶、韩延寿、杨恽之死,说他们不冤可以吗?却不知汉朝公卿有罪未必都交给廷尉审理,而是有自己的牢狱,多由丞相、御史大夫审理。或者交给中二千石共同评议。廷尉断狱之所谓“平”,不一定说都是要宽容放纵,不欺软怕硬,就是“平”。以赵广汉、盖宽饶、韩延寿、杨恽之死归罪张释之、于定国者,也是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