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钟室②难作,淮阴侯家有客,匿其三岁儿,知萧相国素与侯知己,不得已为皇后所劫。惜其客名姓不传,比于程婴,则有幸不幸耳。译文广南有个姓韦的土官,自称是韩信后人。当韩信遭钟室之祸时,韩信家里有客卿,把他三岁儿子藏了起来,客卿知道萧何向来为韩信知己,萧何是不得已被吕后所挟制。于是,客卿偷偷去见萧何,稍稍暗示他韩信无后的事情。吕氏在汉惠帝末期,已经绝嗣了,但是韩信后人存续至今,也是奇闻,史家不能了解。......
2023-11-27
始皇之初,非不好士,亦未尝恶书,观其读李斯《逐客书》①,则亟毁初禁,开关以纳之;读韩非《说难》②,则抚髀③愿识其人,其勤于下士、溺于好文如是!其后焚书之令,以淳于越议封建④;坑儒之令,因卢生辈窃议时事而下⑤,要皆有所激而然也。按是时陆贾、郦食其⑥辈皆秦儒生,陈胜起,二世⑦召博士诸儒生问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亦三十余人。然则秦时曷尝不用儒生与经学耶?后叔孙通⑧降汉,时有弟子百余人,齐鲁之风,固未尝替。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然则秦又曷常⑨废儒生与书籍耶?后世不明经者,皆归之秦火。夫《易》固为未烬之全书矣,又何曾有明全《易》之人哉?昔人谓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盖为此发也。《诗》有六亡篇⑩,乃六笙诗,本无其辞;《书》有逸篇,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火。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非秦人亡之耳,学者自亡之耳。[《史记》秦焚书之令云:《诗》、《书》、百家语皆焚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然六籍虽厄于煨烬,而得之口耳所传、屋壁所藏者,犹足以垂世立教,千载如一日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未尝有一卷流传于后世者。以此见圣经贤传,千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恶而为之兴废也。]
注释
①《逐客书》:应为《谏逐客书》,李斯劝说秦王嬴政不要驱逐客卿的奏章。②韩非《说难》:韩非,战国末韩国公族,法家代表人物。多次上书韩王提议变法,不被采纳。后受秦王嬴政强邀他使秦,在秦国为李斯等人诬害,冤死狱中。他提出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的主张。《说难》为其著作《韩非子》中的一篇。说难,指向君王进言的困难。《说难》分析了大臣或说客向君主进言的困难,并指出了成功的办法。③抚髀(bì):以手拍大腿,表示兴奋。④淳于越议封建:淳于越,本齐国人,始皇时为博士。进言始皇,建议师古而施行封建,遭李斯反对。李斯认为应“师今”,而非“学古”,并说诸生非议当世,惑乱黔首,建议焚书,始皇采纳。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⑤因卢生辈窃议时事而下:卢生,燕国人,曾奉始皇命,入海求仙。后进言始皇不要让人知道他住在哪儿,这样或许可以得到不死之药,始皇听从。后来又一次,始皇觉得有人泄露了他的行踪,遂大开杀戒。侯生、卢生等在一起说了始皇许多坏话,比如说他刚愎自用、不闻过而日骄、贪于权势等,始皇得知后大怒,遂有坑儒事。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⑥陆贾:楚人,以客卿身份跟随汉高祖刘邦定天下,有口才,善辩论,常让他出使。郦食其(yìjī):秦汉之际策士。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秦末归于刘邦,献计克陈留。又说齐王田广归汉,后韩信袭齐,齐王怀疑郦食其与韩信通谋,将他杀死。⑦二世:秦二世胡亥。⑧叔孙通:薛(今山东滕县西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农民起义中,先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仍任博士。汉朝建立后,任太常,转太子太傅。⑨曷(hé)常:“常”应为“尝”,何尝。⑩六亡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仅有篇名,而无文辞,朱熹称此六诗为“笙诗”。六籍: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www.chuimin.cn)
译文
秦始皇刚开始并非不喜好读书人,也不曾厌恶书籍,他读了李斯《谏逐客书》,就马上毁弃开始的禁令,开关纳士;读到韩非子《说难》,就连拍大腿,想要认识他,他勤于礼贤下士、耽溺于好文章至于这种程度!其后发出焚书的命令,是因为淳于越建议学古而恢复封建,而非师今,李斯担心读书人非议当世,惑乱黔首,因此建议焚书;发出坑儒的命令,是因为卢生等私下议论始皇才发出的命令,都是受到了刺激才会这样。按:当时陆贾、郦食其等人都是秦国儒生,陈胜起义,秦二世召见博士及各儒生问原因,他们都援引《春秋》之义应答,也有三十多个人。那这样看来,秦朝时何尝不用儒生与经学呢?后来叔孙通降汉,他当时有弟子一百多人,孔子讲学之风,本来就未曾衰亡。萧何进入咸阳,收集秦朝律令图书,这样看来,秦又何尝废儒生与书籍呢?后世通晓经术的人,都将原因归咎于秦始皇焚书。《周易》本来是未被焚烧的全本,又何尝有通晓全部《周易》奥义的人呢?前人说秦始皇焚书但是书留存了下来,诸儒极力钻研经籍,但使得经书亡佚,大概是因此而发出的叹惜。《诗经》有六首亡佚的诗篇,是为六“笙诗”,本来就无文辞;《尚书》有散佚的篇章,孔子之时已经亡佚了,都不是因为始皇焚书。自汉代以来,书籍传到现在,留存下来的不足百分之一,不是始皇亡佚了这些书,而是学者自己亡佚了这些书。[《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焚书的政令是:《诗经》、《尚书》、百家著作都焚毁,不焚毁的书,包括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但是,六经虽然毁于焚书,可得之于口耳相传、房屋墙壁所藏者,仍然足以流传于世,树立教化,千年如一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然未尝废除,但是并无一卷流传于后世。从此可见,圣人经典,贤哲传注,千古不朽,但是小道异端,虽然留存但必定亡佚,本来就不因君主之好恶而兴废。]
有关《千百年眼》中的另类中华史的文章
当钟室②难作,淮阴侯家有客,匿其三岁儿,知萧相国素与侯知己,不得已为皇后所劫。惜其客名姓不传,比于程婴,则有幸不幸耳。译文广南有个姓韦的土官,自称是韩信后人。当韩信遭钟室之祸时,韩信家里有客卿,把他三岁儿子藏了起来,客卿知道萧何向来为韩信知己,萧何是不得已被吕后所挟制。于是,客卿偷偷去见萧何,稍稍暗示他韩信无后的事情。吕氏在汉惠帝末期,已经绝嗣了,但是韩信后人存续至今,也是奇闻,史家不能了解。......
2023-11-27
若以孔子差等百王之眼而照万世,则杨、墨之源不深,其流亦必不长,纵微孟子之排,亦将不久自熄。墨子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大禹一样,过俭朴的生活,提倡“墨者”身体力行。如果以孔子评价历代君王的见识来观照万世,则杨朱、墨子渊源不深,其流传肯定也不会长远,就算不看重孟子的排斥,过不了多久也会自己消亡。......
2023-11-27
楚子问鼎,罗泌②以为妄,谓楚庄贤君,孙叔敖③贤相,灭陈且复于申叔之对④,入郑且舍于郑伯之服⑤,非复前日之顽犷⑥也。而楚子问鼎,初心未必遽至是也。若谓楚实未尝问鼎,而以左氏为罔,则又不尽信书之过矣。注释①楚子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而楚王询问鼎之轻重,其初心未必就已是这样了。......
2023-11-27
注释①《尚书》古文、今文辨:始皇焚书时,博士伏生将《尚书》藏于壁中。伏生所传的《尚书》是用秦汉民间通行的隶书录写的,因此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拆孔子宅,以扩建宫室,没想到在墙壁中发现一部《尚书》,由于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因此称为《古文尚书》。这就是《尚书》今古文之分的源起。武宗正德八年举人,撰有《尚书考异》和《尚书谱》,颇有功于《尚书》今古文考辨。......
2023-11-27
三《书》纪周穆王①之贤夫子定《书》,自周成、康②后,独存穆王作《君牙》、《冏命》、《吕刑》三书。韩退之作《徐偃王④庙碑》,乃曰:“偃王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时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得八龙骑之,西宴王母于瑶池忘归。诸侯贽于徐庭者三十六国。”译文孔子删定《尚书》,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只留存了周穆王写作的《君牙》、《冏命》、《吕刑》三篇。......
2023-11-27
此类甚多,或摹古书而伪作,或以己意而妄增,至使好事之流曲为辩释,以炫其博,是皆未之深考耳。⑧《三略》、《六韬》: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后文《军谶》同样为古兵书,《三略》援引了其中的内容。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或者是临摹古书而假造......
2023-11-27
《金縢》非古《书》读《书》至《金縢》,反覆详究,疑其非古《书》也。盖卜册之书,藏于宗庙,启之则必王与大夫皆弁。译文读《尚书》读到《金縢》这一章,反复详细探究,怀疑这一章不是古《尚书》的内容。......
2023-11-27
四皓有羽翼太子之功,其没也,惠帝为之制文立碑。《通典》③、《文献通考》④皆不之载,而四皓碑目,《集古录》⑤、《金石录》⑥、郑樵《金石略》⑦皆遗之,独见于任昉《文章缘起》⑧。高祖召,不至,吕后用张良计,迎四皓,使辅太子,高祖以为太子羽翼已成,打消改立太子之意。译文四皓有辅佐太子的功劳,他们死后,惠帝为他们撰文立碑。......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