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乐毅、田单:两位英雄在《千百年眼》中的非凡历史

乐毅、田单:两位英雄在《千百年眼》中的非凡历史

【摘要】:至于莒、即墨相持,田单拒之五年而不决,此非战之罪,勇智相敌,势固然耳。译文乐毅为燕国联合诸侯攻破齐国,杀死齐湣王,把齐国上下财物均归于燕国,并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攻下。至于莒、即墨相持不下,田单抵抗五年而没有决战,此非战之罪,智勇相近,形势使然罢了。假使乐毅没有遭受燕惠王之嫌隙,燕国和齐国之军队据守二城,年深日久,就算以田单的智谋,又能怎么办呢?

乐毅为燕合诸侯破齐,杀湣王,举全齐之富而归之燕,徇齐五年,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未服。兵久于外,而燕人无怨心,诸侯无异议。其所以镇抚内外,必有道矣。湣王之暴,神人之所共弃,而伐齐之利,诸侯之所共有,此固毅之本计欤?至于莒、即墨相持,田单拒之五年而不决,此非战之罪,勇智相敌,势固然耳。廉颇拒王龁于长平司马懿诸葛亮祁山,智均力敌,虽有小负,莫肯先决而要之以久。使毅不遭惠王之隙,以燕、齐之众而临二城,磨以岁月,虽田单之智,将何能为乎?其势如燕将之守聊,愈久而愈困耳。至夏侯玄不达兵势,以为毅不下二城,将以成王者之业,此书生之论,非其实也。[古今用兵,攻守之势甚悬,有善守则无善攻。是故王莽以百万围昆阳也而歼,隋炀以百十三万围平壤也而溃,此其兵莫众矣,则曰将非才也。孔明以十万围陈仓而不拔孙权以十万围合肥而几擒,此其将莫才矣,则曰兵非众也。光武悉汉将之良以围天水而折北,神武悉齐兵之锐以围金墉而殒身,此将非弗才、兵非弗众矣,则犹曰敌坚也。拓跋英、杨大眼以四十万围钟离而只轮不返郭子仪、李光弼以六十万围相州而九师尽奔,此将非不才、兵非不众、敌非不脆矣,则犹曰救至也。至魏太武屯百万于宋,唐太宗聚天下于辽,则不惟将之才绝古今,而且帝矣;不惟兵之众极海宇,而且精矣,加以盱眙小城、安市夷帅,敌非勍也;义隆破胆,延寿望风,救已绝矣;然而卒自解者,何以故也?故曰:攻守之势,悬绝甚也,有善守则无善攻也。而况乎乐毅之将燕昭之兵,而攻乎田单之守,又有骑劫之代也,若之何二城之可拔也?]

注释

①田单:战国齐国大将。乐毅破齐时,连下七十余城,他率领宗人逃到即墨,被推为将军,据城拒燕。燕昭王死,他施反间计于燕惠王,使之调走乐毅,代以骑劫。又故意示弱,遣使访燕,以火牛阵突袭燕军,收复七十余城。②湣王:齐湣王。③徇齐:谓在齐国巡行作战。④镇抚:安抚。⑤王龁(hé),战国末秦国大将。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昭襄王47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韩国,夺取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在长平屯兵以接应,王龁借此进攻赵国,赵国任廉颇为将领以迎战。事详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⑥事详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⑦夏侯玄(209—254),三国时魏大臣。字太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精玄理,为玄学倡始人之一。著有《乐毅论》,认为乐毅不以威力下城,符合仁道,因而可成就王业。⑧即昆阳之战,公元23年,绿林军围宛城,攻克昆阳等县。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四十二万围昆阳,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奋战坚守,刘秀等突围求援。各地起义军进援,刘秀乘敌懈怠,突破敌军中坚,乃内外夹击,消灭王莽主力。⑨平壤:高句丽都城,即今朝鲜平壤。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光武:东汉武帝刘秀(前6—57),东汉建立者。25年至57年在位。高祖九世孙,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新朝末年,加入绿林军,屡建奇功,因一系列善政而势力逐渐强大,于建武元年(25)称帝。在位期间,采取轻租税徭役、兴水利等措施,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史称“光武中兴”。天水:郡名,位于今甘肃省。拓跋英,又名元英,字虎儿,北魏将领。杨大眼,北魏将领。宣武帝正始四年(507),元英与杨大眼率军攻打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昌义之率领梁军迎战,梁武帝命韦叡、曹景宗增援,元英与杨大眼战败,俱被贬为平民。只轮不返,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灭。郭子仪(697—781),唐朝大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李光弼(708—764),唐朝大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族人。乾元二年(759),李光弼与郭子仪围安庆绪于相州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自范阳来救,官军溃败。魏太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鲜卑族人。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太武帝亲自率军南征,多场战役均击败南朝宋,至长江北岸,由于军中开始染病,并且没有船只渡江,于是北归。途中围攻盱眙(xūyí),遭顽强抵抗而失败。结合后文,此指唐太宗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于安市城(今辽宁鞍山)无功而返事。勍:强。义隆破胆,延寿望风:即望风破胆之意,比喻看到对方威势,就吓破了胆。(www.chuimin.cn)

译文

乐毅为燕国联合诸侯攻破齐国,杀死齐湣王,把齐国上下财物均归于燕国,并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攻下。士兵长期在外,但燕国人没有怨言,诸侯没有异议。他能安抚内外,必有方法。齐湣王之残暴,神人共弃,讨伐齐国的利益,诸侯都享有,这难道是乐毅根本的计谋吗?至于莒、即墨相持不下,田单抵抗五年而没有决战,此非战之罪,智勇相近,形势使然罢了。廉颇在长平抵抗王龁,司马懿在祁山抵抗诸葛亮,智谋相当,力量相近,虽然有微小的失败,也不肯率先决战而持久要挟。假使乐毅没有遭受燕惠王之嫌隙,燕国和齐国之军队据守二城,年深日久,就算以田单的智谋,又能怎么办呢?其形势如燕国将领守聊城,越久而越受困罢了。夏侯玄不了解用兵之势,以为乐毅攻不下二城,是要以此成就王者伟业,这是书生之论,不是实际情况。[古今用兵,攻守之势相去甚远,若善守,则不善攻。因此,王莽以百万之军围攻昆阳,但也被歼灭;隋炀帝以一百一十三万之军围攻平壤,却遭受溃败,这难道是兵力不敌吗?于是说这是将领非良才。诸葛亮以十万之军围攻陈仓,但是没有攻下;孙权以十万之军围攻合肥,却差点被擒住,这难道是将领非良才吗?于是说这是兵力不敌。光武帝集结汉之良将来围攻天水,但是败北,神武皇帝集结精锐齐兵包围金墉,却丧生,这难道是将非良才、兵力不敌吗,还是会说这是敌人强大?拓跋英、杨大眼以四十万大军围攻钟离,但是全军覆灭;郭子仪、李光弼以六十万大军围攻相州,但是大军全部溃逃,这难道是将非良才、兵力不敌、敌人不弱小吗,还是会说救兵到了?那魏太武帝屯百万大军于宋,唐太宗举天下之力征辽,则不仅是将领才能超绝古今,而且还是帝王;不仅士兵数量无法比拟,而且精锐,加上盱眙小城,安市夷族统率,敌人弱小,敌人望风破胆,不会有救兵。但是最终还是失败,是什么原因呢?因此说:攻守之势,截然不同,若善守,就不会善攻。何况乐毅率领燕昭王的军队,攻打田单的防守,又有骑劫代替乐毅,都已经这样了,怎么能攻下这两座城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