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请求讨伐陈恒,鲁哀公未予支持,孔子的奇特行动《千百年眼》

孔子请求讨伐陈恒,鲁哀公未予支持,孔子的奇特行动《千百年眼》

【摘要】:译文孔子沐浴后上朝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齐国弑君的陈恒,鲁哀公让孔子去报告掌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但他们不同意出兵,孔子这已经是尽了作为大夫的“义”。这样看来,其与孔子请求讨伐陈恒之举,未必全无关系,而圣人又何尝白白沐浴了呢?

孔子请讨陈恒

孔子沐浴而朝,于义尽矣。胡氏乃有“先发后闻”之说。卓吾子曰:“世固有有激而为者,不必问其为之果当也;有激而言者,不必问其能践言否也。哀其志可也,原其心可也,留之以为天下后世之乱臣贼子惧可也,何必说尽道理,以养长乱贼之心乎?若云非义,则孔子沐浴之请亦非义矣。何也?齐人弑君,与鲁何与也?鲁人尚无与,又何与于家居不得与闻政事之孔子乎?不得与而与,是出位之僭也。明知哀公三子皆不可与言而言,是多言之穷也。总之为非义矣。总之为非义,然总之为出于义之有所激也,总之为能使乱臣贼子惧也,即孔子当日一大部《春秋》也,何待他日笔削鲁史而后谓之《春秋》哉!先正蔡虚斋有《岳飞班师》一论,至今读之犹令人发指冠、目裂眦,欲代岳侯杀秦桧、灭金虏而后快也。何可无此议论也,明知是做不得、说不得,然安可无此议论乎?”

张和仲曰:至言至言!先正有云:三桓之无君,与晋之三大夫、齐之田氏一也,孔子虽去位而三桓终不敢篡鲁,孔子之功也。则夫请讨之举,未必全无关系,而圣人亦何尝枉却沐浴之劳也?拈出与识者辨之。

注释

①陈恒:即陈成子,春秋末期齐国大夫。当时陈恒与阚止共掌齐国国政,阚止得宠于齐简公,欲逐陈氏,反被陈恒所杀,之后陈恒又杀掉了齐简公。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②语出《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三子,即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③胡氏:即胡安国(1074—1138),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著名经学家。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曾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潜心研究《春秋》,著有《春秋传》。④先发后闻:先发兵后报告。闻,即“使闻”。⑤激:激愤。⑥践言:犹“说到做到”。⑦原:推究,考察。⑧鲁人:指鲁哀公及当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⑨僭:超越本分。⑩穷:困窘。先正:先贤。蔡虚斋:即蔡清(1453—1508),理学家。字介夫,号虚斋,明代福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历官礼部祠祭主事、祠祭员外郎、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以善《周易》著称,著有《四书蒙引》、《易蒙引》、《虚斋集》等。裂眦(zì):谓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眼眶似乎要裂开,形容极其愤怒的神态。张和仲:即本书作者张燧。晋之三大夫:指春秋末年,晋国的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并瓜分了晋国。齐之田氏:齐国原本是周室分给功臣姜尚的封邑,到了春秋、战国之交,齐国渐为卿大夫田氏控制,公元前386年,周室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宗庙绝祀,齐国为田氏取代,因国名未变,为以示区别,战国时期的齐国常被称为“田齐”。(www.chuimin.cn)

译文

孔子沐浴后上朝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齐国弑君的陈恒,鲁哀公让孔子去报告掌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但他们不同意出兵,孔子这已经是尽了作为大夫的“义”。但胡安国有“先发兵,后报告”的说法。李卓吾说:“世上原本就有因激愤而行事的,不必问他的行为是否真的其当;有因激愤而发言的,不必问他能否说到做到。可以哀其心意,可以推究其本心,可以留存下来让天下后世的乱臣贼子畏惧,何必把道理说尽,以滋养、助长乱贼之野心呢?如果说孔子不义,那么孔子沐浴之请也是非‘义’。为什么呢?齐国人弑君,与鲁国何干?鲁国当权者尚且不管,又与待在家里、不能参与且知悉政事的孔子何干?没有关系而硬要扯上关系,就是超越本分的越位。明明知道哀公时当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都不可与之谈论,却去向他们报告,是多言的困窘。总之为非‘义’。虽然怎么说都是非‘义’,但怎么说也是出于义而有所激愤,怎么说都能使乱臣贼子畏惧,就像孔子当日一大部《春秋》,哪里要等到他日笔削鲁史才称之为《春秋》啊!先贤蔡清有《岳飞班师》一文,至今读之仍然令人发指冠、目裂眦,想要代替岳飞杀秦桧、灭金国而后快。怎么能没有这样的议论啊,明知是做不得、说不得,但是怎么能没有这样的议论呢?”

张和仲曰:高论高论!先贤有云:三桓之目无君主,与晋国的韩、赵、魏三家、齐国田氏是一样的,孔子虽然不在位,但是三桓终究不敢篡位,这是孔子的功劳。这样看来,其与孔子请求讨伐陈恒之举,未必全无关系,而圣人又何尝白白沐浴了呢?拈出供有识之士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