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哀公问政于孔子。《礼记·中庸》中记载:“夫政也者,蒲卢也。”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
2023-11-02
孔子请讨陈恒①
孔子沐浴而朝②,于义尽矣。胡氏③乃有“先发后闻④”之说。卓吾子曰:“世固有有激⑤而为者,不必问其为之果当也;有激而言者,不必问其能践言⑥否也。哀其志可也,原⑦其心可也,留之以为天下后世之乱臣贼子惧可也,何必说尽道理,以养长乱贼之心乎?若云非义,则孔子沐浴之请亦非义矣。何也?齐人弑君,与鲁何与也?鲁人⑧尚无与,又何与于家居不得与闻政事之孔子乎?不得与而与,是出位之僭⑨也。明知哀公三子皆不可与言而言,是多言之穷⑩也。总之为非义矣。总之为非义,然总之为出于义之有所激也,总之为能使乱臣贼子惧也,即孔子当日一大部《春秋》也,何待他日笔削鲁史而后谓之《春秋》哉!先正蔡虚斋
有《岳飞班师》一论,至今读之犹令人发指冠、目裂眦
,欲代岳侯杀秦桧、灭金虏而后快也。何可无此议论也,明知是做不得、说不得,然安可无此议论乎?”
张和仲曰:至言至言!先正有云:三桓之无君,与晋之三大夫
、齐之田氏
一也,孔子虽去位而三桓终不敢篡鲁,孔子之功也。则夫请讨之举,未必全无关系,而圣人亦何尝枉却沐浴之劳也?拈出与识者辨之。
注释
①陈恒:即陈成子,春秋末期齐国大夫。当时陈恒与阚止共掌齐国国政,阚止得宠于齐简公,欲逐陈氏,反被陈恒所杀,之后陈恒又杀掉了齐简公。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②语出《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三子,即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③胡氏:即胡安国(1074—1138),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著名经学家。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曾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潜心研究《春秋》,著有《春秋传》。④先发后闻:先发兵后报告。闻,即“使闻”。⑤激:激愤。⑥践言:犹“说到做到”。⑦原:推究,考察。⑧鲁人:指鲁哀公及当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⑨僭:超越本分。⑩穷:困窘。先正:先贤。
蔡虚斋:即蔡清(1453—1508),理学家。字介夫,号虚斋,明代福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历官礼部祠祭主事、祠祭员外郎、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以善《周易》著称,著有《四书蒙引》、《易蒙引》、《虚斋集》等。
裂眦(zì):谓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眼眶似乎要裂开,形容极其愤怒的神态。
张和仲:即本书作者张燧。
晋之三大夫:指春秋末年,晋国的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并瓜分了晋国。
齐之田氏:齐国原本是周室分给功臣姜尚的封邑,到了春秋、战国之交,齐国渐为卿大夫田氏控制,公元前386年,周室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宗庙绝祀,齐国为田氏取代,因国名未变,为以示区别,战国时期的齐国常被称为“田齐”。(www.chuimin.cn)
译文
孔子沐浴后上朝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齐国弑君的陈恒,鲁哀公让孔子去报告掌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但他们不同意出兵,孔子这已经是尽了作为大夫的“义”。但胡安国有“先发兵,后报告”的说法。李卓吾说:“世上原本就有因激愤而行事的,不必问他的行为是否真的其当;有因激愤而发言的,不必问他能否说到做到。可以哀其心意,可以推究其本心,可以留存下来让天下后世的乱臣贼子畏惧,何必把道理说尽,以滋养、助长乱贼之野心呢?如果说孔子不义,那么孔子沐浴之请也是非‘义’。为什么呢?齐国人弑君,与鲁国何干?鲁国当权者尚且不管,又与待在家里、不能参与且知悉政事的孔子何干?没有关系而硬要扯上关系,就是超越本分的越位。明明知道哀公时当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都不可与之谈论,却去向他们报告,是多言的困窘。总之为非‘义’。虽然怎么说都是非‘义’,但怎么说也是出于义而有所激愤,怎么说都能使乱臣贼子畏惧,就像孔子当日一大部《春秋》,哪里要等到他日笔削鲁史才称之为《春秋》啊!先贤蔡清有《岳飞班师》一文,至今读之仍然令人发指冠、目裂眦,想要代替岳飞杀秦桧、灭金国而后快。怎么能没有这样的议论啊,明知是做不得、说不得,但是怎么能没有这样的议论呢?”
张和仲曰:高论高论!先贤有云:三桓之目无君主,与晋国的韩、赵、魏三家、齐国田氏是一样的,孔子虽然不在位,但是三桓终究不敢篡位,这是孔子的功劳。这样看来,其与孔子请求讨伐陈恒之举,未必全无关系,而圣人又何尝白白沐浴了呢?拈出供有识之士辨之。
有关《千百年眼》中的另类中华史的文章
导读本篇为孔子与鲁哀公的问答记录,在讨论治国选拔人才时提到五个等次的人,即所谓“五仪”,故以此名篇。对于鲁哀公自称“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而“不足以行五仪之教”的担心,孔子告诉他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等。孔子曰:“人有五仪1: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2023-11-01
《孔子世家》无自陈还卫之事,而推孔子自卫反鲁之事亦在哀公十一年。岂孔子自灵公之末去卫,鲁哀公六年自楚反卫,中间又尝至陈,至于哀公十一年,又先入卫而后反鲁耶?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史记》记孔子之反鲁曰:冉有为季氏将师,战于郎,克之。子朝出,孔文使疾出其妻而妻之。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说者必谓子贡先反,而孔子在陈闻之,盖泥于《史记》去鲁十四年之说耳。......
2023-11-21
四科者,夫子言陈蔡②一时所从之徒,非谓七十二弟子之中止有此十人而已。译文所谓“四科”,孔子说的是孔子游陈国、蔡国时,跟从的弟子,不是说孔子七十二个弟子中最为突出的只有这十个人而已。后人错误解读了孔子的意思,因此视四科之人为“十哲”,而孔庙之中,他们的雕塑坐于夫子殿上,其他弟子则是绘画其像,立于两廊之下,就算是像曾参这样的贤人,也没有列于夫子殿中,理由是曾参没有位列十哲。......
2023-11-27
《孔子世家》记孔子去鲁,宿乎屯,遂适卫。阎若璩亦谓此盖孔子失鲁司寇,第一次至卫时事。子适卫,冉有仆。盖孔子不得志于鲁,去而适卫,见其政理紊乱,殆与鲁等,故深叹之。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悦,与之咒誓,义可疑焉。《史记》列此事在适陈之后、再反卫之时。卫人亦致粟六万。盖在灵公之世,往返于卫者四。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适宋,遭桓司马之难。且《世家》于定十四年适卫,而《年表》已于是年至陈。......
2023-11-21
第二年,楚庄王借口讨伐夏征舒而灭了陈国。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原文楚恭王①出游,亡乌嗥之弓②,左右请求之。不如说“人丢了弓,人得到”就好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2023-11-02
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卒,其子季桓子嗣立,季氏家臣阳虎专鲁政。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至是,虎遂与季寤、叔孙辄等共谋废三桓。不狃将失所倚恃,遂显与叔孙辄袭犯鲁公。季氏之召,终亦以应之矣。桓子以计入于孟氏,孟氏之宰公敛处父帅兵败阳虎。至其以费叛之岁,则在定公十二年。于杂记圣人言行真伪错杂中,取其纯粹以成此书。此犹以为有其事,不过于年之先后有异说耳。阳虎既败,未几而孔子用于鲁。......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