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千百年眼》揭秘孔子背后的佩饰奥秘

《千百年眼》揭秘孔子背后的佩饰奥秘

【摘要】:孔子无所不佩王逸①曰:“行清洁②者佩芳③,德光明④者佩玉,能解结⑤者佩觿⑥,能决疑者佩玦⑦,故孔子无所不佩也。”

孔子无所不佩

王逸曰:“行清洁者佩芳,德光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觿,能决疑者佩玦,故孔子无所不佩也。”卓吾子曰:“古者男子出行不离剑佩,远行不离弓矢,日逐不离觿玦佩玉。名为随身之用,事亲之物,其实思患预防,文武兼设,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道也,与丘田寓兵同括矣,意不在文饰,特假名为饰耳。后之人昧其实也,以是为美饰而矜之,务内者从而生厌心,曰:‘是皆欲为侈观者,何益之有!’故于今并不设备,而文武遂判,非但文士不知武备,至于武人居常走谒,亦效文装矣。宽衣博带,雍雍如也,肃肃如也,一旦有儆,岂特文人束手,武人亦宁可用耶!”

注释

①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著有《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②清洁:清廉高洁。③芳:香草。④光明:王逸原文作“仁明”。⑤解结:解开结扣。⑥觿(xī):一种解结的锥子,用骨、玉等制成。⑦玦(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⑧卓吾子:即李卓吾(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名贽,字宏甫,号卓吾,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及《续藏书》等。后面所引李卓吾的话出自《焚书》。⑨剑佩:亦作“剑珮”,宝剑和垂佩。⑩思患预防: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采取预防措施。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可以使他们遵从,而不一定使他们知道道理。这里指上句所说的“文武兼设”两方面。丘田寓兵:丘,《焚书》原文作“井”。李卓吾认为井田制中就包含着武备的用意。同括:含有同样的意思。括,包容,包括。昧:不明白。矜:夸耀,炫耀。务内者:讲求实际内容的人。侈观:过分追求外饰。判:分离。居常:平时在家。走谒:外出访客。雍雍如也:温和有礼的样子。肃肃如也:恭恭敬敬的样子。儆:同“警”,警报。(www.chuimin.cn)

译文

王逸说:“品行清廉高洁者佩戴装有香草的囊,品德磊落坦荡者佩戴玉器,能解开结扣者佩戴觿,能解决疑难者佩戴玦,所以孔子无所不佩。”李卓吾说:“古代男子出行不离宝剑和垂佩,远行不离弓箭,每天不离觿玦等佩饰玉器,名义上是随身用品,侍奉父母的物品,实际上是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采取预防措施,文武兼备,可以使他们遵从,而不一定要使他们知道道理,与井田制中包含武备有同样的意思,意不在装饰,只是托词为装饰罢了。后来的人不明白其实质,把那些当作美丽的饰物而炫耀,讲求实际的人因而产生厌烦心理,并说:‘这都是想要过分追求外饰,有什么益处呢!’因此现在不再文设武备,导致文、武分离,非但文士不知道武备,甚至于武人平时在家或者外出访客,也效仿文士服饰。宽松的衣服,宽大的衣带,温和有礼,恭恭敬敬,一旦发生警报,哪会只有文人束手,武人也有什么可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