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封建制度的弊端与发展:从千百年眼中的中华史看

封建制度的弊端与发展:从千百年眼中的中华史看

【摘要】:封建难复封建之弊,不特见于周秦之际,而已见于三代之初。用是⑩知封建非殷商圣人意也,势也,故封建之弊,亦遂始于夏而成于周。总之,时不唐、虞,君不尧、舜,终不可复行封建。此后世封建之所以不可行,而郡县所以为良法也。两人均主张封建制。因此可知,封建不是殷商时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所迫。因此,封建的弊端,也是开始于夏代而成形于周代。

封建难复

封建之弊,不特见于周秦之际,而已见于三代之初。盖舜之时,蛮夷尝猾夏矣,而命皋陶以修五刑、五流之制。有苗尝非率矣,虽命禹以徂征,卒之以舞羽干而格。夫蛮夷、有苗,皆要荒之外,王政所不加者也,而士师足以治之,不战足以服之,则当时四岳十二牧所统之国,其谨侯度而不勤征讨也,审矣。此在唐虞则然也,盖家天下自夏始,大封同姓,而命之曰藩屏王室自周始,然三代之封建,岂得已哉!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商,武王不得而易。用是知封建非殷商圣人意也,势也,故封建之弊,亦遂始于夏而成于周。是以禹一传而启有有扈氏之征,再传而仲康有羲和之征。夫有扈之罪曰“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而已,羲和之罪曰“沈湎于酒,畔官离次”而已。二罪者以法议之,则诛止其身。使其人生于汉世,则一廷尉足以定其罪,而启与仲康必命六师以征之,且纪其事曰“大战”,曰“徂征”,又曰“歼厥渠魁,协从罔治”,则兵师之间,所伤众矣。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祚,谓非封建之弊乎?总之,时不唐、虞,君不尧、舜,终不可复行封建。谓郡县之法出于秦,而必欲易之者,则书生不识变之论也。夫置千人于聚货之区,授之以梃与刃,而欲其不为夺攘矫廉,则为之主者,必有伯夷之廉、伊尹之义,使之靡然潜消其不肖之心而后可。苟非其人,则不若藏梃与刃,严其检制,而使之不得以逞。此后世封建之所以不可行,而郡县所以为良法也。王绾、淳于生之徒,乃欲以三代不能无弊之法,使始皇行之,是教盗跖假其徒以利器,而又与之共处也,则亦不终日而刃劘四起矣。[杨升庵曰:“封建起于黄帝,而封建非黄帝意也;土官起于孔明,而土官非孔明意也,势也。封建数千万年,至秦而废。土官历千百年,川之马湖安氏,弘治中以罪除;广之田州岑氏,正德中以罪除,而二郡至今利之。倘有言复二氏者,人必群唾而众咻之矣。封建之说,何以异此!”]

注释

①猾:侵犯。②五刑:指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即墨(脸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劓(读为yì,割鼻)、剕(读为fèi,砍脚)、宫(阉割)、大辟(死刑)。五流:指对犯五刑之罪者从宽处理,施以流放之罚。③有苗:即三苗,尧、舜、禹时代我国南方较强大的部族。④率:依从。⑤徂(cú)征:前往征讨。⑥舞羽干而格:出自《尚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干,盾;羽,翳,都是舞蹈的工具。格,来。后以“舞干”指文德感化。⑦四岳十二牧:四岳,参见“四岳为一人”条。十二牧,传说中舜时十二州的长官。⑧侯度:为君之法度。⑨藩屏:捍卫。⑩用是:因此。有扈氏之征:有扈氏,夏初的一个部落名。因不满夏禹破坏禅让制度,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起兵反对启的统治,但战败被灭。羲和之征:羲和,羲氏、和氏,掌管天地四时的官。仲康帝时,羲和嗜酒荒乱,以致出现了日食,胤侯受命征之。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出自《尚书·甘誓》。威侮:轻慢,打击。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怠弃:怠惰荒废。三正:天地人之正道。沈湎于酒,畔官离次:出自《尚书·胤征》,原文为:“沉乱于酒,畔官离次。”畔,通“叛”。畔官,犹为官但不尽职。廷尉:汉代掌刑罚的官。六师:天子统领六军之师。歼厥渠魁,协从罔治:出自《尚书·胤征》。渠,大。魁,帅。渠魁,指羲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消灭为恶的大首领,胁从的人不要惩治。威命:威权,权力威势。因循:延宕,拖延。痿痹(bì):原指肢体不能动作或丧失感觉。祚(zuò):皇位。聚货:聚集货物或钱财。梃(tǐng):棍棒。夺攘:抢夺。矫廉:假装廉洁。靡然:草木顺风而倒貌,比喻望风响应,闻风而动。王绾,秦朝丞相。淳于生,即淳于髡(kūn),战国齐国大臣,齐威王时,任大夫,曾用隐语讽威王亲理政事。两人均主张封建制。盗跖(zhí):盗魁的代称。以上四句说的是四川凉山马湖地区的安氏土司和广西田州地区的岑氏土司分别在明弘治年间和明正德年间因罪被废除。(www.chuimin.cn)

译文

封建制度的弊端,不只出现在周代、秦代的时候,在夏、商、周三代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舜帝时,蛮夷曾经入侵华夏,舜帝因而让皋陶制定五刑、五流的制度。三苗部落曾经不服从统治,虽然让禹出征讨伐,最后还是拿着干盾和羽翳跳着文舞,苗民才不讨自来。蛮夷、三苗,都地处王畿外极僻远之地,仁政施与不到的地方,但是军队足以治理他们,不通过战争就可以让他们臣服,这可看出,当时四岳及十二个州的长官所管理的国家,王君法度严谨,并且不常征讨,这是非常明智的。唐尧、虞舜时代是这样。家天下从夏代开始,大肆封同祖的兄弟,并说捍卫王室是从周代开始的。但是夏、商、周三代时候的封建,哪里是出自自愿呢?归顺殷商的诸侯有三千个,殷商借以消灭了夏朝,商汤因而不能废除这些诸侯;归顺周朝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朝借以战胜了商朝,武王因而不能改换。因此可知,封建不是殷商时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所迫。因此,封建的弊端,也是开始于夏代而成形于周代。因此,禹传位给其子启之后,就发生了征讨有扈氏的事,启再传到仲康的时候,发生了征讨羲和的事。有扈氏的罪名是“轻慢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怠惰荒废天地人之正道”而已,羲和的罪名是“沉湎于酒,背离职位”而已。这两项罪名从法律角度来看,只是诛杀他们个人而已。如果他们生在汉代,那么掌刑罚的廷尉之官就可以定他们的罪,但启与仲康一定要命令天子统领的六军之师征讨他们,而且把事件描述为“大战”,为“徂征”,又说“消灭为恶的大首领,胁从的人不要惩治”,可见军队之间,受伤的人非常多。到了周朝衰落,人心还没背离诸侯就先叛乱了,天子居上而徒具虚名,列国居下而占有权力威势,形势持续,国家凋败,以至于皇位易主,这难道不是封建弊端的体现吗?总之,如果不是像唐尧、虞舜那样的时代,君王不是像尧、舜那样,终归不能重新实行封建制。认为郡县制度创于秦代,而一定要废除的人,是书生不知道变革的道理。把成千上万的人安置在繁华区域,给他们棍棒与刀枪,而希望他们不争夺,假装廉洁,那么此地的长官,必须得具有伯夷的廉洁、伊尹的高义,使他们的子民听到名字就主动打消不肖之心,之后才可以。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则不如收缴棍棒刀枪,严格制度,使他们不能得逞。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封建不可行,而郡县为良好制度的原因。王绾、淳于髡这样的人,想要秦始皇施行即使在夏、商、周三代时也不无弊端的制度,这是教强盗头子分利器给他的手下,而又要与他们共处,难免不会终日刀柄四起。[杨升庵说:“封建由黄帝创制,而封建不是黄帝的本意;土司制度由诸葛亮创制,但土司制度不是诸葛亮的本意,而是形势所迫。封建制度延续数千万年,到秦代才废除。土司制度历经千百年,四川的马湖安氏,弘治年间因罪被废除;广西田州的岑氏,正德年间因罪被废除,而设置的两个郡县到现在仍然十分有利。如果有人说要恢复这两个土司,人们必然群起唾弃,而且众人必然唾骂。轮到封建,为何就与此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