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多谋善断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评论三国官渡之战,一方面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另一方面十分赏识郭嘉的多谋善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后来,郭嘉果然多谋善断,料事如神,言必有中。......
2023-11-27
1958年10月31日当晚,毛泽东赴郑州途中,专列到达河南新乡时做短暂停留,准备在列车上召开一个座谈会。
新乡地委第一书记耿起昌率领参加座谈的10名县委书记登上了专列。在列车会议室里,毛泽东同上车的同志一一握手。
10位县委书记是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心情既兴奋又激动,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毛泽东见没人说话,便展开手中的名单看了看,然后抬起头问道:“延津县委书记苗润生,你是苗族?”苗润生迅速站起来回答:“我姓苗,是汉族。”
毛泽东又问温县县委书记李树林:
李树林回答:“还在,基本上完好。”
毛泽东又说:“他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唐汉、振肖:《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红旗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上卷,第497页)
接着,毛泽东与别的县委书记谈起话来。
显然,毛泽东谈古说今是为了缓和大家初次见面有点紧张局促的状况。往事越千年,司马懿的练兵洞居然“基本完好”,这引起熟知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人物的毛泽东对三国中后期重要角色司马懿的评论,虽然是廖廖数语,但重点突出地勾勒出司马懿的面貌和特点。
《三国演义》不仅有魏、蜀、吴三国,其实是三国四方,还要加上后来创建了晋朝的司马氏集团。这个集团包括司马懿和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孙子司马炎。(www.chuimin.cn)
司马懿“出身士族”,是个有身份、有知识的人。他是河内(今河南)温县人,祖父司马隽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可谓官宦世家。曹操任司空时,强制性地征召司马懿出仕为官,后来以其才智和勤奋取得曹操的信任。曹魏时代,司马懿服侍曹氏四代: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虽然多次受到猜忌,甚至被贬官,但终因他不仅有大谋,而且能够大忍,还是被曹氏所信任。曹操、曹丕去世时,他都是托孤辅政大臣。曹丕代汉称帝之时,他已是抚军大将军,进入最高决策层。晚年,魏主屡用他率领重兵抵抗诸葛亮的北伐中原,保住了魏国的西鄙边境。所以毛泽东说他是“魏国重臣”。
司马懿长于用兵,是三国人物中可与诸葛亮、周瑜、曹操相匹敌的智谋人物,“多谋略,善权变”是他的显著特点。从他擒杀孟达和败公孙渊两次战役中,完全可以看清这点。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九十五回描述,魏明帝太和元年(228年),魏主曹叡令司马懿督雍梁兵马。诸葛亮因司马懿深有谋略,闻报大惊,恐为蜀国大患,便采纳马谡的离间计,假借司马懿的名义遍贴告示,说要兴师拥立新君。本来此事派人查处便可澄清,因华歆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叡本疑忌司马懿,也就趁机将其削职回乡。孔明知道了,大喜说:“吾欲伐魏久矣,碍于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立即兴兵屯汉中以伐魏。
曹叡先后派驸马夏侯楙、大将军曹真领兵迎敌,都不是孔明对手,屡战屡败。曹叡与群臣商量对策,太傅钟繇推荐司马懿再次出山,曹叡因找不出退蜀之将,下诏复司马懿官职,加封平西都督,以退蜀兵。
这时,原蜀叛将、现任魏新城太守的孟达与孔明谋定,拟起兵取洛阳,孔明取长安。有人将此谋告诉司马懿,司马懿来不及奏知魏主,则立即领兵兼程赶赴新城,同时派使者传令孟达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并说司马懿已赴长安,以麻痹孟达。孔明知司马懿复职,即告知孟达小心在意,而孟达复信不以为然,认为司马懿如果知道情况要奏知魏主,往返需时一个月,而他已部署好了,“懿即来,达何惧哉”?殊不知司马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当他以为司马懿不知其谋而心中暗喜时,司马懿已兵临城下,孟达措手不及,终被擒杀。
接着,司马懿引兵到长安见曹叡,奏不待旨擒杀孟达之事,曹叡大喜说:“卿之学识,过于孙、吴矣!”曹即令司马懿出关破蜀兵。因街亭是汉中咽喉,蜀兵粮道,司马懿即出兵直取街亭。孔明知是司马懿领兵前来,也料其必取街亭,认为马谡深明兵法,便准其自请前往守街亭,并让他立下军令状。由于马谡违背孔明部署,致被司马懿所破。孔明知失了街亭,非常吃惊,急忙布置撤兵,退回汉中。司马懿擒孟达、退蜀兵,如此迅速而轻易地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说明他谋略精深,用兵确有超人之处!
善晓兵机的司马懿不轻易用兵,而是待谋定能胜而后才用之。他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敌变我变,以权制权。
小说第一百六回描写辽东太守公孙渊派兵十万杀奔中原。曹叡召司马懿计议破敌之策。司马懿说:“臣部下马步军四万,足可破敌。”曹叡说:“卿兵少路远,恐难收复。”司马懿说:“兵不在多,在能设奇计用智耳。”曹叡问:“卿料公孙渊作何举动?”司马懿答道:“渊若弃城预走,是为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曹叡问:“此去往复需几时?”司马懿道:“四千里之远,往百日,攻百日,返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
司马懿到辽东后,根据拟定的作战方案,随着敌人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其战术。公孙渊知司马懿领兵来战,派卑衍、杨祚分八万兵屯于辽东拒守而不战。司马懿笑说:“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兵耳。我料贼众大半在此,其巢穴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司马懿围城打援的办法果然使敌军中计。在往救襄平途中中伏大败。公孙渊只好退保襄平,坚守不出。这就是司马懿所说的下计,困守一城,被魏兵四面围住。司马懿使人回去催粮,得粮后军心安定,围攻待敌粮尽,使渊军无守城之心。于是,网开一面,公孙渊因无粮只能出城逃奔,终被伏兵擒杀。
司马懿出其不意擒孟达,以变制变胜公孙,看出其用兵贵在斗智用谋。《孙子兵法》上说:“能因敌变化而致胜,谓之神。”此司马懿之谓欤?!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郭嘉多谋善断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评论三国官渡之战,一方面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另一方面十分赏识郭嘉的多谋善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后来,郭嘉果然多谋善断,料事如神,言必有中。......
2023-11-27
读史至此,毛泽东批注道:“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他说陆逊坚守不战按剑示强于部下,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三国演义》中有关描写,甚至说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派人送来妇女衣物以污辱司马懿,司马懿却高兴地接受了,手下将领按捺不住,他反复劝说。的确,司马懿这一招,既保全了不甘受污辱的面子,又达到了以静制动、以稳待变的的军事目的。这就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2023-11-27
张飞不仅有其勇,而且有其谋。“张飞粗中有细”,这是在人民群众中“定型化”了的张飞形象特征的一面。人们常常把鲁莽而有心计的人称为“像张飞粗中有细”。针对“粗而不细”,毛泽东提倡“要学张飞粗中有细”。张飞借酒行计,以草人赚张郃,实粗中之细,细中之巧也。但“大跃进”年代“粗而不细”的作风,有其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与当时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关系密切,这不是学学张飞粗中有细就能解决的。......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即使在敌情险恶、戎马倥偬的环境下,毛泽东也时时眷恋着《三国演义》。在谭家的藏书中,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试想,在偏僻如井冈山,闭塞有敌军围困的情况下,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能于大闹书荒之时,得到一套《三国演义》,其高兴心情可想而知。有一次打土豪时,毛泽东特意到土豪家里寻找《三国演义》。......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刘备所以在安营扎寨上犯了错误,原因在于只顾寻找阴凉处避暑,忽略了敌军可能利用林木茂密的条件火攻的一面。毛泽东于三年困难时期,漫淡刘备“犯了错误”,是否有自责之意,不可妄断。我们也没必要坐实老人家谈话具体所指,只要了解了他指出刘备“被火烧连营”的错误战术,也就可以了。......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