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司马懿多谋略善权变,智谋胜公孙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司马懿多谋略善权变,智谋胜公孙

【摘要】:司马懿长于用兵,是三国人物中可与诸葛亮、周瑜、曹操相匹敌的智谋人物,“多谋略,善权变”是他的显著特点。诸葛亮因司马懿深有谋略,闻报大惊,恐为蜀国大患,便采纳马谡的离间计,假借司马懿的名义遍贴告示,说要兴师拥立新君。司马懿到辽东后,根据拟定的作战方案,随着敌人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其战术。司马懿出其不意擒孟达,以变制变胜公孙,看出其用兵贵在斗智用谋。

1958年10月31日当晚,毛泽东赴郑州途中,专列到达河南新乡时做短暂停留,准备在列车上召开一个座谈会。

新乡地委第一书记耿起昌率领参加座谈的10名县委书记登上了专列。在列车会议室里,毛泽东同上车的同志一一握手。

10位县委书记是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心情既兴奋又激动,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毛泽东见没人说话,便展开手中的名单看了看,然后抬起头问道:“延津县委书记苗润生,你是苗族?”苗润生迅速站起来回答:“我姓苗,是汉族。”

毛泽东又问温县县委书记李树林

“温县是司马懿故乡,现在他那个练兵洞还在不在?”

李树林回答:“还在,基本上完好。”

毛泽东又说:“他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唐汉、振肖:《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红旗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上卷,第497页)

接着,毛泽东与别的县委书记谈起话来。

显然,毛泽东谈古说今是为了缓和大家初次见面有点紧张局促的状况。往事越千年,司马懿的练兵洞居然“基本完好”,这引起熟知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人物的毛泽东对三国中后期重要角色司马懿的评论,虽然是廖廖数语,但重点突出地勾勒出司马懿的面貌和特点。

《三国演义》不仅有魏、蜀、吴三国,其实是三国四方,还要加上后来创建了晋朝的司马氏集团。这个集团包括司马懿和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孙子司马炎。(www.chuimin.cn)

司马懿“出身士族”,是个有身份、有知识的人。他是河内(今河南)温县人,祖父司马隽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可谓官宦世家。曹操司空时,强制性地征召司马懿出仕为官,后来以其才智和勤奋取得曹操的信任。曹魏时代,司马懿服侍曹氏四代: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虽然多次受到猜忌,甚至被贬官,但终因他不仅有大谋,而且能够大忍,还是被曹氏所信任。曹操、曹丕去世时,他都是托孤辅政大臣。曹丕代汉称帝之时,他已是抚军大将军,进入最高决策层。晚年,魏主屡用他率领重兵抵抗诸葛亮北伐中原,保住了魏国的西鄙边境。所以毛泽东说他是“魏国重臣”。

司马懿长于用兵,是三国人物中可与诸葛亮、周瑜、曹操相匹敌的智谋人物,“多谋略,善权变”是他的显著特点。从他擒杀孟达和败公孙渊两次战役中,完全可以看清这点。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九十五回描述,魏明帝太和元年(228年),魏主曹叡令司马懿督雍梁兵马。诸葛亮因司马懿深有谋略,闻报大惊,恐为蜀国大患,便采纳马谡的离间计,假借司马懿的名义遍贴告示,说要兴师拥立新君。本来此事派人查处便可澄清,因华歆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叡本疑忌司马懿,也就趁机将其削职回乡。孔明知道了,大喜说:“吾欲伐魏久矣,碍于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立即兴兵屯汉中以伐魏。

曹叡先后派驸马夏侯楙、大将军曹真领兵迎敌,都不是孔明对手,屡战屡败。曹叡与群臣商量对策,太傅钟繇推荐司马懿再次出山,曹叡因找不出退蜀之将,下诏复司马懿官职,加封平西都督,以退蜀兵。

这时,原蜀叛将、现任魏新城太守的孟达与孔明谋定,拟起兵取洛阳,孔明取长安。有人将此谋告诉司马懿,司马懿来不及奏知魏主,则立即领兵兼程赶赴新城,同时派使者传令孟达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并说司马懿已赴长安,以麻痹孟达。孔明知司马懿复职,即告知孟达小心在意,而孟达复信不以为然,认为司马懿如果知道情况要奏知魏主,往返需时一个月,而他已部署好了,“懿即来,达何惧哉”?殊不知司马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当他以为司马懿不知其谋而心中暗喜时,司马懿已兵临城下,孟达措手不及,终被擒杀。

接着,司马懿引兵到长安见曹叡,奏不待旨擒杀孟达之事,曹叡大喜说:“卿之学识,过于孙、吴矣!”曹即令司马懿出关破蜀兵。因街亭是汉中咽喉,蜀兵粮道,司马懿即出兵直取街亭。孔明知是司马懿领兵前来,也料其必取街亭,认为马谡深明兵法,便准其自请前往守街亭,并让他立下军令状。由于马谡违背孔明部署,致被司马懿所破。孔明知失了街亭,非常吃惊,急忙布置撤兵,退回汉中。司马懿擒孟达、退蜀兵,如此迅速而轻易地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说明他谋略精深,用兵确有超人之处!

善晓兵机的司马懿不轻易用兵,而是待谋定能胜而后才用之。他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敌变我变,以权制权。

小说第一百六回描写辽东太守公孙渊派兵十万杀奔中原。曹叡召司马懿计议破敌之策。司马懿说:“臣部下马步军四万,足可破敌。”曹叡说:“卿兵少路远,恐难收复。”司马懿说:“兵不在多,在能设奇计用智耳。”曹叡问:“卿料公孙渊作何举动?”司马懿答道:“渊若弃城预走,是为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曹叡问:“此去往复需几时?”司马懿道:“四千里之远,往百日,攻百日,返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

司马懿到辽东后,根据拟定的作战方案,随着敌人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其战术。公孙渊知司马懿领兵来战,派卑衍、杨祚分八万兵屯于辽东拒守而不战。司马懿笑说:“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兵耳。我料贼众大半在此,其巢穴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司马懿围城打援的办法果然使敌军中计。在往救襄平途中中伏大败。公孙渊只好退保襄平,坚守不出。这就是司马懿所说的下计,困守一城,被魏兵四面围住。司马懿使人回去催粮,得粮后军心安定,围攻待敌粮尽,使渊军无守城之心。于是,网开一面,公孙渊因无粮只能出城逃奔,终被伏兵擒杀。

司马懿出其不意擒孟达,以变制变胜公孙,看出其用兵贵在斗智用谋。《孙子兵法》上说:“能因敌变化而致胜,谓之神。”此司马懿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