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孙权诘责陆逊与梁武帝质询贺琛引起共鸣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孙权诘责陆逊与梁武帝质询贺琛引起共鸣

【摘要】:孙权还特别刻了一颗私印存放在他那里,以孙权名义发往蜀国的外交文书,都由陆逊复核签发。毛泽东读到这里,批注:“此等语,与孙权诘陆逊语同。”孙权不听他的意见,又屡次派遣宫中的使者责备陆逊,使其愤怒痛恨致死。毛泽东读史,指出了南朝梁武帝萧衍诘问贺琛,与三国时孙权责备陆逊的话有相似之处,对孙权和萧衍有批评之意,“此等语”三字似对萧衍的敕书不以为然。陆逊以耿耿忠心,晚年不得信任,亦是千古憾事。

彝陵大战之后,陆逊在小说第九十六回再次出场战败曹休,然后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其实陆逊比诸葛亮还晚死十多年,他长期出镇武昌,是孙吴在上游的重要支柱。孙权还特别刻了一颗私印存放在他那里,以孙权名义发往蜀国的外交文书,都由陆逊复核签发。陆逊是个忠于职守的能臣,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多次批了孙权的逆鳞,最后竟遭孙权猜忌,被削去兵权,调回朝中当空头丞相,在六十三岁郁愤弃世。

这个情况,毛泽东也注意到了。

《南史·贺琛传》上记载,梁武帝萧衍刚愎拒谏,责骂贺琛,“朕有天下四十余年,公车谠言,日闻听览,每苦倥偬,更增惛惑。卿珥貂纡组,博问洽闻,不宜同于阘茸,止取名字,言我能上事,恨朝廷不能受。”

毛泽东读到这里,批注:“此等语,与孙权诘陆逊语同。”(《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07页)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上记载,陆逊代替顾雍任丞相,孙权下诏书说:“朕以不德,应期践运,王涂未一,奸宄充路,夙夜战惧,不遑鉴寐。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君其茂昭明德,脩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www.chuimin.cn)

这段话译成白话文是:“我凭着修养不高的德行,顺应天命,登上帝位,天下没有统一,犯法作乱的人充塞道路。我朝夕忧愁恐惧,顾不上睡觉。只有您天资聪明,美德昭著,担任上将,辅助国家清除灾难。……您应当发扬美德,创立美好功业,恭敬地执行命令,安抚平定天下。”

在陆逊任丞相前,太子孙和与鲁王两宫并立,大臣们各依附一派,造成吴国政局不稳。陆逊上书陈述意见,维护太子孙和的正统地位,并几次要求当面指陈利害,纠正错误。孙权不听他的意见,又屡次派遣宫中的使者责备陆逊,使其愤怒痛恨致死。

毛泽东读史,指出了南朝梁武帝萧衍诘问贺琛,与三国时孙权责备陆逊的话有相似之处,对孙权和萧衍有批评之意,“此等语”三字似对萧衍的敕书不以为然。孙权尽管很“能干”,但晚年听不进不同意见,在册立太子上再三犯错误,使吴国内乱不断,内耗严重,鼎盛时期成为过去,国运走向颓势。陆逊以耿耿忠心,晚年不得信任,亦是千古憾事。毛泽东的批语中,似为陆逊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