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批评有理,评析陆逊撤兵决策

毛泽东批评有理,评析陆逊撤兵决策

【摘要】:读《陆逊传》至此,毛泽东批注:“何评有理。”毛泽东认为何焯的评论“有理”,等于肯定陆逊的退兵决策“有理”。《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描写了吴军大胜后隐伏的危机:魏主曰:“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陆逊于勇挫强敌后不骄不躁,知止而止,断然退兵,战略决断确有过人之处。毛泽东所说之“理”,正在于此。

刘备兵败彝陵,仓皇撤退。此时,吴兵是乘胜追击,还是见好就收退兵自保?这对年轻统帅陆逊是一个考验。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叙,刘备在彝陵战败,退往白帝城吴国将领“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擒,乞复攻之。’(孙)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卢弼在作“集解”时,于此引何焯的评论说:“大胜之后将骄。溯流仰攻,转馈又难,一有失利,前功尽弃。昭烈老于兵,得蜀已固,非若曹仁之在南郡可惧而走也。连兵于西,主客异势,决还者中人所能知也,盛、璋、谦如豕突耳。”

意思是:大胜后将领容易骄傲,在长江水路,从彝陵地区逆流而上,仰攻白帝城等西川地区,长途进击,粮草运输困难,一旦兵败退回,将前功尽弃。汉昭烈帝刘备多年带兵有经验,得到西川之地已经稳固下来,与当年赤壁战后魏将曹仁据守南郡抵挡吴军乘胜追击的情况不一样,曹仁是惧怕吴军而逃走的。吴军向西川进攻,战场上主客形势易位,决策退兵就是具有中人水平者,也能了解这一点。徐盛、潘璋、宋谦等将领却主张进攻,愚蠢得像笨猪一样。

读《陆逊传》至此,毛泽东批注:“何评有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162页)

毛泽东认为何焯的评论“有理”,等于肯定陆逊的退兵决策“有理”。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描写了吴军大胜后隐伏的危机:(www.chuimin.cn)

魏主曰:“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众皆拜服。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军出濡须,曹休督一军出洞口,曹真督一军出南郡:“三路军马会合日期,暗袭东吴。朕随后自来接应。”调遣已定。

小说中也描写了陆逊在大胜之后的头脑清醒,当左右劝他乘胜进击时,他却说:

“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如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遂令一将断后,逊率大军而回。

古人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三。战略决策,必须瞻前顾后,利害相杂。否则,就可能大胜中隐伏着大败,让“第三者”坐收渔翁之利。陆逊于勇挫强敌后不骄不躁,知止而止,断然退兵,战略决断确有过人之处。

毛泽东所说之“理”,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