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摘要】:读史至此,毛泽东批注道:“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他说陆逊坚守不战按剑示强于部下,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三国演义》中有关描写,甚至说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派人送来妇女衣物以污辱司马懿,司马懿却高兴地接受了,手下将领按捺不住,他反复劝说。的确,司马懿这一招,既保全了不甘受污辱的面子,又达到了以静制动、以稳待变的的军事目的。这就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陆逊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也由于他善于驾驭诸将。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里记叙他刚开始领兵抗击刘备时,部下都是勋臣老将、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特别是不满意陆逊坚守不战之策。陆逊便按剑怒斥:刘备用兵连曹操都惧怕三分,如今又是大兵压境,彼强我弱,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主公命我为都督,我就要报效国家,你们必须各任其事,不用多说,军令有常,不可违犯。

读史至此,毛泽东批注道:“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161—162页)

毛泽东的批语,把曹魏的司马懿、蜀汉的诸葛亮、孙吴的陆逊都点到了。他说陆逊坚守不战按剑示强于部下,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这里指的是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时,司马懿看出他远道而来,利在急战,采取“以稳待变”的战略。于是“亮数挑战,帝不出”。《三国演义》中有关描写,甚至说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派人送来妇女衣物以污辱司马懿,司马懿却高兴地接受了,手下将领按捺不住,他反复劝说。史书说诸葛亮送来妇女衣物后,司马懿大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

诸葛亮看透了司马懿的用心,对手下人说,他本来就不想同我交战,之所以上表请战,乃“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若真想打仗,何必不远千里向天子请战呢?的确,司马懿这一招,既保全了不甘受污辱的面子,又达到了以静制动、以稳待变的的军事目的。这一手,确实高明

这就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我们再看《三国演义》对陆逊驭将之智的描写:(www.chuimin.cn)

陆逊被拜为大将,不只遭到张昭、顾雍、步骘等大臣的强烈反对,韩当、周泰等武将也不服。陆逊年轻又未有威名,要他领导吴国旧将,其困难可以想见。对此,陆逊有预见,他被任为大将后,就要求孙权给他治军的绝对权力。当孙权召见要他总督军马以破刘备时,陆逊说:“江东文武,皆大王故旧之臣,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孙权说:“孤素知卿才,今拜卿为大都督,卿勿推辞。”陆逊说:“倘文武不服,何如?”孙权取所佩剑与之说:“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陆逊说:“荷蒙重托,敢不拜命,但乞大王于来日会聚众官,然后赐臣。”显然,陆逊要求当众授职赐剑,意在壮己声威,以压服众人。孙权乃派人连夜筑好拜将坛,次日大会百官,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赐以宝剑印绶,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州诸路兵马。

孙权如此重任荣待,又赐剑授予“先斩后奏”的大权,有不服者大可以杀示威,但陆逊不这样做,而是利用其大权使其威行令肃的同时,用其宏谋妙策使众将口服心服。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的文书发到猇亭前线,韩当、周泰等大惊说:“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比及陆逊到,众皆不服。陆逊严令坚守,众将笑其懦,不肯坚守。陆逊升帐唤诸将说:“吾钦承王命,总督诸军,昨已三令五申,令汝等各处坚守,具不遵吾令,何也?”韩当说:“吾自从孙将军平定江南,经数百战;其余众将,或从讨逆将军,或从当今大王,皆披坚执锐,出生入死之士。今主上命公为大都督,令退蜀兵,宜早图定计,调拨军马,分头征进,以图大事;乃只令坚守勿战,岂欲待天自杀贼耶?吾非贪生怕死之人,奈何使吾堕其锐气?”帐下诸将皆应声说:“韩将军之言是也,吾等情愿决一死战!”陆逊听毕,掣剑在手,厉声说:“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众将心虽不服,但陆逊有上方宝剑在手,也不敢违命。

蜀将吴班引兵不满万人于平地立营,并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其中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以示疲劳,诱吴军出击。徐盛、丁奉入帐禀陆逊说:“蜀兵欺我太甚!某愿出击之!”陆逊还是按兵不动,他解释说:“公等但恃血气之勇,未知孙、吴妙法,此彼诱敌之计也,三日后必见其诈矣。”徐盛说:“三日后,彼移营已定,安能击之乎?”陆逊说:“吾正欲彼移营也。”诸将哂笑而退。过三日后,陆逊会诸将于关上观望,见吴班兵已退去,陆逊指着说:“杀气起矣,刘备必从山谷中出也。”言未毕,只见蜀兵皆全装惯束,拥刘备而过。吴兵见了,尽皆胆裂。及蜀军移营,被陆逊一把火几乎烧光,至此,诸将不得不口服心服,始知陆逊料敌如神。

大破蜀兵后,孙权问陆逊:“君何以不将违令者告知?”陆逊答道:“受恩深重,任过其才。诸将中,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都是能为国家做大事的人,臣虽驽懦,实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孙权大笑称善。

陆逊有御将之才,有容人之量,故能团结不服从自己的诸将,共同对敌。具体分析,他的驭将之术在于:对众将晓之以义,不以个人尊严为贵,用面临强敌的严峻形势,激励大家精诚团结,以大局为重;不以对个人的冷暖态度画线,坚持以法办事,在兴兵打仗时以军法为准,从道理上统摄众将;努力以正确的决策,使人们信服自己的领导才能;尽量避免借助上面的威严去压服下级,以蔺相如、寇恂的谦卑品质去解决棘手的人际关系,减少内耗和猜忌,把凝聚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战胜强敌上,不同有背景的人物闹意气和摩擦,把内部矛盾解决在堡垒内部。这些高超的领导艺术,是陆逊驾驭诸将以取胜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