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月,受湖南省委选派,许光达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新生第2团,入伍经三个月先期训练后,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11大队学习。未久,许光达在三河坝战斗中负伤,被组织安排在一户山村农家养伤。许光达等人被迫紧急撤离。9月,许光达在长沙与未婚妻邹靖华完婚。许光达任参谋长。伤愈后,许光达先后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战争的进程印证了许光达的预见。......
2024-10-30
清代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收入了北宋名臣欧阳修写的《为君难论》一文。此文主要讲君主的“用人之难”与“听言之难”,而且“听言”比“用人”更难,因为有忠言亦有巧言,有直言亦有谀言,听者也有明暗贤愚之别,对言的主观判断常常与客观效果不一致。
欧阳修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战国时的秦赵长平之战。本来赵国老将廉颇守长平三年,赵王改用喜好纸上谈兵的年轻人赵括为将,结果赵括盲目出击招致大败。这对赵王来说,是“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一是秦灭楚之战。秦始皇打算攻伐楚国,问年轻将领李信带多少兵去合适,李信回答带二十万足矣,秦始皇听了很高兴;又问王翦可带多少兵去,王剪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听后不满意,说王翦胆怯。结果李信领兵二十万前往,大败而归。改由王翦领兵六十万前往,大获全胜。对秦始皇来说,王翦之言是“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
写到这里,欧阳修笔锋一转,写道:“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
历来主张大胆提拔使用年轻人的毛泽东,不同意欧阳修的这个说法。他读《为君难论》时,在上述这段话旁边批道:
“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少年新进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97—98页)
毛泽东的批注虽然简短,但思想蕴涵丰富,它讲了三个问题:(www.chuimin.cn)
■群英会蒋干中计
许多有头脑有作为的将帅正是“少年新进”。他举了三国时代的四位年轻将军的例子:孙权起用的周瑜,初入军旅时仅二十余岁,领兵挂帅破曹兵时只有三十四岁;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就当了联合东吴破曹兵的“军师中郎将”;曹操重用的谋主郭嘉多有奇计,在官渡之战和北征乌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死时才三十八岁;曹操重用的另一个谋士贾诩,出生的早些,比曹操还要大几岁,可这个人囊中多有妙算,巧妙周旋于各派军阀之间,最后依附曹操,出过不少好主意。贾诩年少之时,也可谓“少年新进”,汉阳人阎忠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谋,被举荐为孝廉,开始了谋士生涯。
一些功勋卓著的沙场老将起步之时“皆新进”之辈。毛泽东列举了战国末期的四位将军:为统一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秦国大将白起和王翦,为巩固边防抵抗侵略立下汗马功劳的赵国统帅廉颇和李牧。起、翦、颇、牧这些用兵老道每战必胜的老将军,都是从“嘴上没毛”的年轻人成长为老成持重的军事领袖。
关键不在于是不是“乐用新进”,而在于用“什么新进”。就是说对“新进”要做具体分析。三国时的刘备、孙权、曹操用“新进”而制胜,而兴盛;战国时的秦王、赵王用“新进”李信、赵括而招败,而衰落。一概而论,难免犯片面性、机械论的错误。
总之,毛泽东的这个批语,语气峻急,笔扫千军,大不满意欧阳公的议论,其内容与他一贯主张提拔有胆有识、德才兼备的“青年团员”的思想相一致。他喜欢“新进少年”,更喜欢有头脑、有奇谋、有能力的“少年新进”。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1926年1月,受湖南省委选派,许光达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新生第2团,入伍经三个月先期训练后,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11大队学习。未久,许光达在三河坝战斗中负伤,被组织安排在一户山村农家养伤。许光达等人被迫紧急撤离。9月,许光达在长沙与未婚妻邹靖华完婚。许光达任参谋长。伤愈后,许光达先后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战争的进程印证了许光达的预见。......
2024-10-30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已进入老年。有程普等“三朝元老”不用,用周瑜这个后起之秀挂帅印,孙权的用人是“破格”的。以弱小的吴国,战胜较为强大的曹军和蜀军,“破格”用人是个首要原因。新干部孔明没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借赤壁之战的功绩提拔为“军师中郎将”。在毛泽东心目中,周瑜永远年轻,永远帅旗飘扬,永远朝气蓬勃。......
2023-11-27
毛泽东最早把诸葛亮与民众(群众)联系起来,大约是在1926年。基于这个理由,毛泽东号召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民中去,他以诸葛亮出茅庐的故事启迪革命的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2023-11-27
据卫士尹荆山回忆: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于工作之余,喜欢读《三国演义》连环画,给尹荆山讲三国故事,其中讲道:“诸葛亮临危不惧,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局势。”他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吴蜀再度和好,结成同盟;彝陵遗怨,雪化冰释,使蜀国度过危机,转危为安,局势稳定。身处此境的毛泽东,效仿诸葛亮稳定蜀国局势之举,带领全国人民走出困境,是人同此心、心同此道的选择。......
2023-11-27
诸葛亮设“空城计”靠的是城楼抚琴,使司马懿疑中生疑;毛泽东设“空城计”使用的武器有时却是一纸新闻,使敌人惑中更惑。新闻稿端出了敌人的偷袭计划,也宣布了我们总动员的要求,表明军民做好了准备。在新闻攻势面前,傅作义的十万人马军心涣散……虽然西柏坡没有多少兵力,但毛泽东一方面调兵遣将,迎击敌人;一方面发布新闻,笔笔揭露敌人兵力空虚,自身难保。......
2023-11-27
周瑜之所以为片言只字而气绝身亡,是因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从而不能做到豁达。荆州刺史刘琦病故以后,我主刘备被众人推举为领导,占据了荆州诸郡。但没想到一向自命不凡的周瑜会中曹操的奸计,居然厚着脸皮让鲁肃来索取荆州。......
2023-08-03
谈到热烈处,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这是一次即兴漫谈,提出曹操与诸葛亮“谁更厉害些”这样的问题,其主旨也不在于真的要对两人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承认曹操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了唯物史观的毛泽东,此时认为曹操不在诸葛亮之下,评论此人“也不简单”,“很了不起”。......
2023-11-27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欧阳毅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革命武装斗争如火如荼的井冈山时期。欧阳毅等人在宜章站不住脚了,向东转移。欧阳毅看到这样的场面,看到毛泽东等领导人那英姿勃勃的身姿,觉得革命形势真是大好!欧阳毅在二十九团任团党委秘书。在这些战斗中,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使大家对他更加敬仰和佩服,欧阳毅等人称“毛委员是诸葛孔明”,每次见到他时,欧阳毅都会高兴地对大家说:“孔明来了。”......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