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周瑜、诸葛亮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少年新进

毛泽东:周瑜、诸葛亮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少年新进

【摘要】:历来主张大胆提拔使用年轻人的毛泽东,不同意欧阳修的这个说法。他读《为君难论》时,在上述这段话旁边批道:“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少年新进乎?”贾诩年少之时,也可谓“少年新进”,汉阳人阎忠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谋,被举荐为孝廉,开始了谋士生涯。他喜欢“新进少年”,更喜欢有头脑、有奇谋、有能力的“少年新进”。

清代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收入了北宋名臣欧阳修写的《为君难论》一文。此文主要讲君主的“用人之难”与“听言之难”,而且“听言”比“用人”更难,因为有忠言亦有巧言,有直言亦有谀言,听者也有明暗贤愚之别,对言的主观判断常常与客观效果不一致。

欧阳修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战国时的秦赵长平之战。本来赵国老将廉颇守长平三年,赵王改用喜好纸上谈兵的年轻人赵括为将,结果赵括盲目出击招致大败。这对赵王来说,是“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一是秦灭楚之战。秦始皇打算攻伐楚国,问年轻将领李信带多少兵去合适,李信回答带二十万足矣,秦始皇听了很高兴;又问王翦可带多少兵去,王剪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听后不满意,说王翦胆怯。结果李信领兵二十万前往,大败而归。改由王翦领兵六十万前往,大获全胜。对秦始皇来说,王翦之言是“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

写到这里,欧阳修笔锋一转,写道:“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

历来主张大胆提拔使用年轻人的毛泽东,不同意欧阳修的这个说法。他读《为君难论》时,在上述这段话旁边批道:

“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少年新进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97—98页)

毛泽东的批注虽然简短,但思想蕴涵丰富,它讲了三个问题:(www.chuimin.cn)

群英会蒋干中计

许多有头脑有作为的将帅正是“少年新进”。他举了三国时代的四位年轻将军的例子:孙权起用的周瑜,初入军旅时仅二十余岁,领兵挂帅破曹兵时只有三十四岁;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就当了联合东吴破曹兵的“军师中郎将”;曹操重用的谋主郭嘉多有奇计,在官渡之战和北征乌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死时才三十八岁;曹操重用的另一个谋士贾诩,出生的早些,比曹操还要大几岁,可这个人囊中多有妙算,巧妙周旋于各派军阀之间,最后依附曹操,出过不少好主意。贾诩年少之时,也可谓“少年新进”,汉阳人阎忠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谋,被举荐为孝廉,开始了谋士生涯。

一些功勋卓著的沙场老将起步之时“皆新进”之辈。毛泽东列举了战国末期的四位将军:为统一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秦国大将白起和王翦,为巩固边防抵抗侵略立下汗马功劳的赵国统帅廉颇和李牧。起、翦、颇、牧这些用兵老道每战必胜的老将军,都是从“嘴上没毛”的年轻人成长为老成持重的军事领袖。

关键不在于是不是“乐用新进”,而在于用“什么新进”。就是说对“新进”要做具体分析。三国时的刘备、孙权、曹操用“新进”而制胜,而兴盛;战国时的秦王、赵王用“新进”李信、赵括而招败,而衰落。一概而论,难免犯片面性、机械论的错误。

总之,毛泽东的这个批语,语气峻急,笔扫千军,大不满意欧阳公的议论,其内容与他一贯主张提拔有胆有识、德才兼备的“青年团员”的思想相一致。他喜欢“新进少年”,更喜欢有头脑、有奇谋、有能力的“少年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