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1957年3月20日下午,秘书林克随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途经镇江上空时,毛泽东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毛泽东向林克解释了这首词的意思和词中的典故。说辛弃疾这首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杜甫的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曹操的名句。看过《三国演义》就知道。“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说,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1993年1月第1版,第40页)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曹操的名句,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的《吴历》,那上面记载:
■孙权决计破曹操
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孙)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吴历》中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曹操出兵濡须,制造了油船,在夜间渡水上洲。孙权用水军围攻,俘获三千余人,曹军掉下水淹死的也有数千人。孙权一再挑战,曹军坚守不出。孙权亲自前来,乘着快艇,从濡须口驶入曹军水面。曹军众将都以为是来挑战的,想要出击。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亲自来观察我军阵营。”命令军中士兵都严阵以待,弓箭不能胡乱发射。孙权的船只行驶了五六里,奏着军乐返回。曹操见孙权的舟船器仗齐齐崭崭,水军的编排进退有条不紊,便喟然叹道:“生儿子应当像孙仲谋那样,刘景升的儿子不过像猪狗罢了!”
濡须之战,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中有精彩描写:
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就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这段描写有史实根据已如上述,只是史书说曹兵是在濡水洲上,而小说讲曹兵是在陆地排开军阵。而其旨趣都在状写孙权军伍整肃,战阵谨严,治军有方,指挥若定,引起敌酋曹操惊叹激赏。(www.chuimin.cn)
濡须,为江淮间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踞濡须水口筑城,以拒曹操,故名濡须城,又名濡须坞。
濡须之战,发生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当时孙权三十岁,年轻英武,善于用兵,是位智勇兼备的英雄人物。曹操赞美孙权,可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他赞美孙权的话,成为世代相传的名言,被辛弃疾入词。
当然,毛泽东喜欢辛弃疾的词,喜爱曹操的名句,是因其有深意在。
辛弃疾于南宋嘉泰四年和开禧元年(1204—1205)知镇江府,晚年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写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一词。自南宋与金国划淮水为界后,京口便成了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爱国诗人辛弃疾在这里的山巅登亭远眺,他所日夜想要恢复的中原之地(神州),却全然望而不见。南北的交争,列朝的兴亡,这种永无休止的变化,正如奔腾东下的长江之水一般。这是辛词上半片囊括时间和空间的全局,从宏观上发出的一种感慨。
京口是三国孙吴一度建都之地,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基业为江东之主,时曹操已四十六岁,刘备三十九岁。词的作者在下片把笔锋集中在三国这一特定时期和那时的几个特定人物身上。吴主孙权年未满二十,便已做了上万战士(“兜鍪”为战士的头盔)的统帅。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还在不停地出战争雄。与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的一世之雄,他也满不在乎。终令曹操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而在掌握军政大权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吗?作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其意正在于批判南宋偏安君臣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辛弃疾还融化古人语言入词。《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曹操的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这正是前面毛泽东背诵“曹操煮酒论英雄”情节的原始出处,也是辛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典的来历。曹操的两句话被巧妙地安排在词的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这既衬托出以曹、刘为敌手的少年英雄孙权,同时也因孙权连带出曹、刘、孙三人皆“天下英雄”。
毛泽东曾向林克讲解辛词的意思,上述内容是可能说到的。
毛泽东晚年曾说过:“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贡献。”这是否是他欣赏辛词的深层原因呢?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陈恭尹和吴骐的诗并不在于骂曹操之奸,相反,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曹操有所肯定,曹氏辞赋乃建安风骨,汉赋绝响,曹操毕竟是“山河百战”的“一代英雄”啊。本来,陈恭尹的咏曹诗不关四川,但毛泽东因其“连类而及”,放在“诗若干首”之中,足见他对有关咏曹诗的关注。......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毛泽东对朱德说:“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敌兵;今天,我们乘晨雾全歼顽敌啊!”丰富的知识使毛泽东善于联想,由眼前的浓雾联想到了遥远年代历史深处的“东风”,由红军乘晨雾歼顽敌联想到诸葛亮借东风破敌兵,二者都是“天助我也”。东风便周郎,一把火烧得曹操大败亏输;晨雾助红军,“前头捉了张辉瓒”,九千余人被歼被捉。......
2023-11-27
“书中写谁的本事大呀?”“我说吕布的本事最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评论“谁的本事大”,到得出战争重谋略、战略重天时人和、战术重人和地利的结论,这是轻松的闲谈,也是认真的讨论;是对《三国演义》人物和故事的温习,也是对艺术形象深层思想内涵的开掘。......
2023-11-27
所谓骂汉献帝,不过是说这个“儿童团”皇帝的成长过程缺乏实践经验。汉献帝刘协,原封陈留王,九岁登位。是年九月,董卓引兵进京,废弃少帝,立刘协为献帝,年仅九岁。毛泽东引用曹操这则故事,在于告诫我们的各级干部,不要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不要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不要脱离生产劳动而没有实际经验,干部要参加劳动,军官要下连当兵,体察群众情绪,关心士兵冷暖,密切干群和官兵感情。......
2023-11-27
毛泽东从赤壁之战中借鉴较多的,还是曹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指出了曹操渡江失败的五条原因。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周瑜的兵家四忌,毛泽东的曹兵五败,都是知己知彼的至当之论。但他断言我军“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因为时代不同了,古今两支军队的本质不同,解放军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渡江战役的胜利,证明曹操的“覆辙”只能是历史陈迹。......
2023-11-27
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有贡献,这指的正是1959年上半年评价曹操热潮中郭沫若所起的作用。这样,郭沫若从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有消息说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是听到了毛泽东评说曹操之后采取的行动。不管怎么说,郭沫若的为曹操翻案,是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和赞同的,他也十分关注此事,以至十五六年后的批林批孔中,他还依据此事说郭沫若“功大过小”。......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