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视孙权为雄时者

毛泽东视孙权为雄时者

【摘要】:1913年底,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听“国文”与“修养”课时,在《讲课录》中记下了这样的内容:“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青年毛泽东记下的标准是“无对手”的“雄时者”。独步一时、俯视一代者,才可称之为天下之才。雄时者,孙权也可当之无愧。举贤任能本是三国时普遍的人主作风,但孙权的用人别具特色。

1913年底,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听“国文”与“修养”课时,在《讲课录》中记下了这样的内容: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87页)

何以衡量天下之才?青年毛泽东记下的标准是“无对手”的“雄时者”。何谓“对手”,即“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之谓也。独步一时、俯视一代者,才可称之为天下之才。学胜古人,才胜今人,才可谓才学。用这个标准衡量,三国魏国曹操,东吴的孙权,蜀汉的诸葛亮,互为“对手”,大概都算不得“雄时者”,因为他们都做不到独领风骚,他们只是开创鼎足而三局面的人才。

但是,人才是区分层次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上述三人虽然谁也没做到“打遍天下无敌手”,可他们又确实是叱咤风云的“雄时者”。

雄时者,孙权也可当之无愧。孙权威震江东,《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他:“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意思是说,孙能委屈自己,不惜忍受向曹魏称臣纳贡的耻辱,任用人才,崇尚有智谋的人。他有当年勾践的奇才,是当时的一代英杰。所以,他能割据江南,与魏、蜀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就了一番大业。(www.chuimin.cn)

的确,孙权是一位“任才尚计”的英杰。他的主要本领,就是“举贤任能,使各尽其力以保江东”。举贤任能本是三国时普遍的人主作风,但孙权的用人别具特色。曹操雄才大略又深谙权术,善于以势驭下;刘备看重义气交情,重用者多为亲信知己。孙权却因登位时十分年轻,本身又无特别出众的政治军事才干,只能靠一视同仁、用人不疑的态度来换取臣僚的忠心。这个用人特点,是他成功地保住了父兄基业的关键。他即位后,毫不顾忌太阿倒持的危险,把军事统帅权完全托付给了周瑜,甚至重大决策也唯周瑜马首是瞻。赤壁之战后,孙权依然放手让周瑜全权处理对刘备的军事外交,信任之专,实属罕见。周瑜死后,孙权又相继提拔了鲁肃、吕蒙作为军事统帅,同样付以全权,二人均能不辱使命。起用陆逊,更是孙权用人的神来之笔。刘备大举伐吴时,陆逊还是年幼望轻的书生,孙权不理众议,授予陆逊总督全国诸路军马及先斩后奏的全权。授权之大,超过周瑜。正是靠着孙权的这种最大信任,陆逊得以排除各种干扰,打败了劲敌刘备,使吴国得以转危为安。

孙权信任江南豪族势力,同时对确有才干而出身贫贱的庶族人才也不拘一格,注意选拔。后又根据南方特点,逐渐和江东,特别是吴郡的豪族地主紧密结合,委以高官要职,极力笼络。这些豪族地主处于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地区,势力强大,根深蒂固,看到孙权能保护自己利益,也对他恳诚效忠,全力支持。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才能在曹操、诸葛亮之下的孙权,借助江东豪族和庶族中各种人才的力量,西联蜀汉,北拒曹魏,固守江表达数十年,史传评其为“英人之杰”,至为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