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不会只是出廖化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不会只是出廖化

【摘要】:不会只是出廖化毛泽东最后说:“现在新闻界议论很多,把教条主义攻一下有好处,不攻一下就只能出廖化,不能出先锋。”从此,廖化成为蜀汉的将领,直到西蜀灭国时病逝。显然,毛泽东不同意记者“个个都是廖化”,而没有真正先锋的观点。关羽出动大军征讨曹魏樊城时,廖化就挂了先锋印。新闻界有先锋,而不是“个个都是廖化”。先锋总是要出的,不会只出廖化。

不会只是出廖化

毛泽东最后说:“现在新闻界议论很多,把教条主义攻一下有好处,不攻一下就只能出廖化,不能出先锋。”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片断》,新华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37页。

提起廖化,历史待他有些不公平。人们对他的故事记不住多少,而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谚语却常挂在嘴边,此公就成了小材大用的代名词。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他在小说中出场较早,前后出现的次数很多,时间跨度很长,到了蜀国的晚期,他曾官至车骑将军,封中乡侯。

廖化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原来关羽离开曹操去河北寻刘备时,护送甘、糜二夫人的随从一行,被黄巾余党杜远劫持,杜远掠走了二位夫人,要与廖化一人各分一个做压寨夫人,还想对夫人施以强暴。廖化便杀了杜远,来见关羽,并作了自我介绍。关羽此时势单力薄,看中了他五百余人的队伍,收留了他。

从此,廖化成为蜀汉的将领,直到西蜀灭国时病逝。

毛泽东提起廖化,是因为上海《新民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先锋何在”

1957年党中央决定开始整风后不久,5月18日晚上,毛泽东在他住所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列席会议,当他得到通知,赶到毛泽东住地时,与会人员都已在座。

毛泽东右手拿着香烟,左手扬起一张报纸,冲着吴冷西问:“你看过5月13日的《新民报》没有?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先锋何在”,署名林放即赵超构,内容相当尖锐,但文笔比较客气。”

吴冷西回答说:“没有看,这几天又是布置机关内部整风,又是报道全国大鸣大放。”

毛泽东说:“搞新闻工作的再忙也要每天浏览全国报纸。上海的《文汇报》《新民报》,北京的《光明日报》,尤其非看不可,而且要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议论,有什么独家新闻,编排怎样,从中可以看出政治思想动向。你们的新闻工作者协会正在开座谈会,昨天《人民日报》报道了。现在新闻界有许多议论。”

毛泽东把当时新闻界已发表的议论归纳为四点。

讲到第三点,毛泽东转述新闻界的议论说:“他们说,记者应当是先锋,‘先天下之放而放,先天下之鸣而鸣’。过去出过许多名记者,现在没有,个个都是廖化。”

毛泽东说:“《先锋何在?》一文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记者是先锋,这在原则上不能说不对,问题是怎么样的先锋。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说现在没有真正的先锋,个个都是滥竽充数,这恐怕不好说。”(www.chuimin.cn)

讲到新闻有自由和无自由的辩证关系时,毛泽东又说:“第一有自由,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有自由;第二无自由,凡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无自由,即有限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只有相对的新闻自由,不自由的情况依据不同的阶级利害关系而不同。因为有自由,先锋总是要出的,不会只是出廖化。有新闻就可以出先锋,旧闻也不是不能出先锋。发表《先锋何在?》一文的作者本人就起了先锋的作用。”

毛泽东最后说:“现在新闻界议论很多,把教条主义攻一下有好处,不攻一下就只能出廖化,不能出先锋。我们要接受正确的批评,认真改进新闻工作。”

毛泽东这次谈话,是在党中央决定开始整风,并邀请党外民主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大鸣大放展开时讲的。当时新闻界知名人士参加过这年3月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得风气之先,首先鸣放起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从5月16日起,在北京邀集全国新闻界代表人士开座谈会,征求对新闻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座谈会的意见,发表在5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上。毛泽东以他特有的政治敏感,觉察到新闻界在新闻思想、新闻观点、新闻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以赵超构的文章《先锋何在?》为切入点,专门谈新闻问题。

显然,毛泽东不同意记者“个个都是廖化”,而没有真正先锋的观点。

其实,廖化任先锋之职,也不是完全不够格的。

当年廖化跟着关羽,拼着命地效力。关羽欣赏他,重用他。水涨船高,关羽当了把守荆州的主帅,廖化成了荆州的大将。关羽出动大军征讨曹魏樊城时,廖化就挂了先锋印。小说中写道:“云长领兵取樊城……便令廖化为先锋,关平为副将,自总中军,马良、伊籍为参谋,一同征进。”

廖化武艺不算一流,然也不低下。蜀汉后期,诸葛亮也很喜欢他,常把他用到关键的地方。第四次出祁山,让他当了先锋。廖化知恩图报,勇敢作战,在最后一次出祁山时,猛追司马懿,获得他的金盔,建立首功。

继承诸葛亮衣钵的姜维,也喜欢廖化,八次大举伐魏,三次用廖化当先锋。

廖化在关羽时当过先锋,在诸葛亮时又当过先锋,到姜维时还当先锋,已是老资格的先锋了。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此话不太公允,只是比较关、张、赵、马、黄这些大将,廖化的功劳没他们显赫,武艺没他们超绝而已。

熟读《三国演义》的毛泽东并不计较廖化是否是称职合格的先锋,他只是借用“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谚语,按照自己的思路,一路发挥下去。他就着廖化与先锋的话题,至少说清了三点:

有先锋还是没先锋?新闻界有先锋,而不是“个个都是廖化”。这当然是针对新闻界在大鸣大放中的错误观点的反驳。他举例子说写《先锋何在?》的赵超构就是先锋。说过去“出名记者”,而现在“个个都是廖化”,这种意见是偏颇的,不符合实际的。毛泽东否定这种意见,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出先锋还是出廖化?先锋总是要出的,不会只出廖化。其前提当然是有自由,有新闻。不过这里的新闻自由不是超阶级的,而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

第三点,毛泽东强调接受新闻界的意见,攻一下教条主义,改进新闻工作,否则不能出先锋,只能出廖化。这个认识是清醒的,此时毛泽东大有民主胸怀和辩证头脑,注意事物的两点,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毛泽东借助因三国人物廖化所流传下来的这句谚语,使自己与吴冷西等人的谈话既充满哲理,又轻松活泼。用“廖化”做轴线,把赵超构的文章、新闻界的议论、自己的意见,丝丝相关环环紧扣地编织在一起,浑然一篇比喻生动、擒纵自如、妙曲天成的政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