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性格中,不仅有粗鲁的一面,而且有暴躁的一面。毛泽东有一次把他的机要秘书张玉凤看成了“张飞的后代”,甚至要辞退她。于是,毛泽东给她“写了个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因其姓张,称其为“张飞后代”;因其个性强,指出其一触即跳的不足,严肃中不乏智者的幽默,批评中蕴含着长者的关爱,而且不忘先指出其“办事认真,工作尽职”的优长。张飞之暴,张飞之跳,确实是这位将军的短处。......
2023-11-27
张飞的性格,是一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性格。“这个人像莽张飞!”只要这样一介绍,人们大体上就知道这是一个勇猛鲁莽的人。
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外国势力支持下,蓄意破坏《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实行,公开宣布“西藏独立”,在拉萨发动了全区性的武装叛乱。
为了处理这一重大事件,总参谋长黄克诚、中央驻西藏代表张经武、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雷英夫到武汉,去向毛泽东报告和请示。他们向毛泽东汇报了处理西藏问题的几项措施后,毛泽东突然发问:“你们看达赖叛逃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家都说是件好事。毛泽东又问:“为什么?”
雷英夫略作思忖后回答:“达赖公开叛变了,他自绝于人民、与人民为敌的面目暴露得更加彻底,因此也就更加孤立了。这样,西藏彻底解放的步伐可能比预料的还要快。”
毛泽东接着问:“西藏的反动派会不会把我们赶出来?”
雷英夫肯定地说:“不会!”
毛泽东很感兴趣地问道:“何以见得?”
雷英夫回答说:“一是我们进西藏,是为了西藏人民的和平解放,真理在我们一边。二是这几年我们在西藏开展工作,在人民中间已扎下了根。三是美国人在西藏问题上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也是互相矛盾的。西藏问题是中国内政,这是西方世界无可否认的。”接着,雷英夫又谈了其他几条理由。
■当阳桥头
毛泽东听后很高兴。接着又问:“达赖集团中出谋划策的人是谁?”
雷英夫答:“是索康。”
毛泽东接着问:
“索康这个人性格怎么样?是属于阴沉的性格呢,还是像三国的猛张飞那样的性格呢?”(李智舜:《毛泽东与开国少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23页)(www.chuimin.cn)
雷英夫又答:“据我接触看,索康是属于阴沉沉的那种性格。”
毛泽东明白了所有的情况包括对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后,开始决断了:“那好,我们的动作尽可能稳妥些,不能打草惊蛇,要采取一网打尽的办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是孙武子的军事原则,也是毛泽东历来坚持的用兵主张。所谓“知彼”,除了知敌人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知敌人战略战术,也包括知敌将性格。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对美国的司徒雷登、麦克阿瑟等重要人物,都曾专门了解过他们。对达赖一伙,毛泽东在确定平叛战略方针时,同样也突出对其首脑人物性格的把握。
毛泽东把叛乱首要人物的性格分为两类:阴沉性格和猛张飞那样的性格。
后来的实践证明,他对索康等武装叛乱策动者是很了解的。同年5月7日,毛泽东在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等人谈话时,他这样提到索康:
“索康、帕拉等人发动叛乱,他们把形势估计错了,把我们对西藏的方针、政策也估计错了。”
“索康等到过北京,我见过他们。这些人和英国人搞在一起太久了,已经陷在里边了,一心想搞独立。”
“索康、赤江、帕拉这些人都是很坏的。”
“达赖的两个声明,完全是反对中央,反对祖国大家庭,要求西藏独立的。……据我看,达赖的声明是索康、帕拉等人的作品,同时得到印度某些人的同意。”
“达赖知道,共产党不会整死他。他怕索康,因为索康等人把他父亲毒死了。有他们这些人,达赖的生命是没有保证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53—58页)
索康即索康·旺清格勒,曾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从毛泽东上述谈话可以看出,索康错误估计形势,和图谋不轨和外国人鬼混,一心分裂祖国闹独立,毒死达赖的父亲,确实是个性格阴沉、心肠很坏的阴谋家。此时,毛泽东可谓深知其人。
索康的性格不像猛张飞。猛张飞在毛泽东的视野里,确实是透视敌将性格的坐标和参照系。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张飞的性格中,不仅有粗鲁的一面,而且有暴躁的一面。毛泽东有一次把他的机要秘书张玉凤看成了“张飞的后代”,甚至要辞退她。于是,毛泽东给她“写了个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因其姓张,称其为“张飞后代”;因其个性强,指出其一触即跳的不足,严肃中不乏智者的幽默,批评中蕴含着长者的关爱,而且不忘先指出其“办事认真,工作尽职”的优长。张飞之暴,张飞之跳,确实是这位将军的短处。......
2023-11-27
张飞不仅有其勇,而且有其谋。“张飞粗中有细”,这是在人民群众中“定型化”了的张飞形象特征的一面。人们常常把鲁莽而有心计的人称为“像张飞粗中有细”。针对“粗而不细”,毛泽东提倡“要学张飞粗中有细”。张飞借酒行计,以草人赚张郃,实粗中之细,细中之巧也。但“大跃进”年代“粗而不细”的作风,有其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与当时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关系密切,这不是学学张飞粗中有细就能解决的。......
2023-11-27
有鉴于此,毛泽东说:“调陈赓率四纵回师陕北,摆在黄河两岸,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就做个当阳桥上的猛张飞吧!”在国民党蒋胡军和蒋阎军的夹击下,毛泽东带领兵力不多的中央纵队转战,真有如当年刘备兵败当阳时的境况,所以他想到了调陈赓的四纵队回师陕北,“做个当阳桥上”阻挡追兵的“猛张飞”。......
2023-11-27
《三国演义》中多处讲到偷袭打埋伏毛泽东深吸了一口烟:“《三国演义》中,多处讲到偷袭、打埋伏。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你们是不是先给敌人打圈子,牵着它的鼻子转,等它疲劳了,再设法消灭它的有生力量。”诚如毛泽东所言,以描写众多政治集团间的军事斗争为主线的《三国演义》,战事连绵,兵争不断,但战法用的最多、最频繁的正是偷袭和伏击。《三国演义》也有把偷袭和伏击交织在一起来描写的。......
2023-11-27
“司马师”碰在了“姜维”手上毛泽东将手中的茶杯用力往桌上一放,杯里的水被震出不少:“不识时务嘛!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哪是刘伯承、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在‘姜维’手上,被困在‘铁笼山’了!”这时,“司马师”是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国民党军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司马师也罢,司马昭也罢,总之被姜维困在了“铁笼山”......
2023-11-27
当他识的字足够看一些简单的故事书时,他便弄到一些他大致能看明白的小说。在他住的那个小村里,大家都爱看的正好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少年时代,毛泽东最愿读的书之一是《三国演义》,和小伙伴们最爱讲的故事是三国故事。这段话可以看作毛泽东对自己少年时期读《三国演义》等传奇小说的一个小结。那时,毛泽东有位表兄叫文运昌,常常把家中藏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借给毛泽东看。......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