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习张飞的英勇与谋略-毛泽东读三国演义

学习张飞的英勇与谋略-毛泽东读三国演义

【摘要】:张飞不仅有其勇,而且有其谋。“张飞粗中有细”,这是在人民群众中“定型化”了的张飞形象特征的一面。人们常常把鲁莽而有心计的人称为“像张飞粗中有细”。针对“粗而不细”,毛泽东提倡“要学张飞粗中有细”。张飞借酒行计,以草人赚张郃,实粗中之细,细中之巧也。但“大跃进”年代“粗而不细”的作风,有其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与当时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关系密切,这不是学学张飞粗中有细就能解决的。

张飞不仅有其勇,而且有其谋。他善谋的一面,在性格上的特征是粗中有细。“张飞粗中有细”,这是在人民群众中“定型化”了的张飞形象特征的一面。人们常常把鲁莽而有心计的人称为“像张飞粗中有细”。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有一项议程是谭震林作关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二次修正案的说明。

5月17日,毛泽东第二次讲话,主要讲国内外形势,其中说道:

“谭震林在关于农业发展纲要的说明中,讲到要注意江苏同志的话,防止‘浮而不深、粗而不细、华而不实’。就是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十个指头九个好,一个指头有问题。华者花也,不要只开花不结果实;不要粗而不细,要学张飞粗中有细;要看到我们的弱点、缺点,以免秋后达不到指标的要求。请同志们注意,各行各业各部门要注意,无论哪一项工作,工业、农业、商业、学校、交通、文化、科学、写小说……都要注意这一条。”

江苏同志的三句话点出了当时农业战线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粗而不细”,毛泽东提倡“要学张飞粗中有细”。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给人留下粗鲁的印象,不仅因为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长相,而且因为他喜好饮酒,醉后打人,行为粗莽,往往误事。

但是,张飞并非一粗到底,而是能“吃一堑长一智”,做到外粗而内细,似莽而实智,书中的下列情节,就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第二十二回说曹操派战将刘岱、王忠引军打着“丞相”旗号来徐州攻击刘备。张飞引三千军迎战刘岱,怎奈张飞骂阵,刘岱就是闭门不战。烦闷的张飞酒后诈醉,寻过鞭打士兵,绑缚营中,并说:“待我今夜出兵时,杀来祭旗!”却暗中使左右将被打士兵放走,让其投奔到刘岱营中,告其劫寨之事。刘岱信以为真,伏兵营外,专待张飞前来。张飞却只派三十多个兵丁入刘营放火,自引精兵抄刘岱寨后,断其退路。刘岱情知中计,惊慌溃退。他夺路而走,撞着张飞,交马只一合,被张飞生擒。捷报传入徐州,刘备对关羽说:“翼德向来粗莽,今亦会用智,吾无忧矣!”(www.chuimin.cn)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小说第七十回,张飞与魏将张郃在巴西对阵。张郃在山上营寨中擂鼓饮酒,并不下山,以激怒张飞,伺机出击。张飞便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饮酒,使军士百般辱骂,激张郃下山决战。两军对饮对骂,为战阵奇观。诸葛亮知道张飞“与张郃相拒五十余日,酒醉之后,便坐山前辱骂,旁若无人:此非贪杯,乃败张郃之计耳”。于是派魏延押解好酒赴军前,张飞索性把酒全都排列帐下,令军士大张旗鼓而饮。张郃得到细作情报,到山顶观望,只见张飞坐于帐下饮酒,令二小卒相扑为戏,气愤地说:“张飞欺我太甚!”传令当夜下山劫寨。是夜月色微明,张郃引军摸到蜀军寨前,遥望明烛下张飞正在帐中饮酒。张郃冲上前去,举枪便挑,“张飞”却是个草人,情知上当。急忙勒马回军时,帐后连珠炮响,一将横刀立马挡住去路,乃真张飞也。张郃勉强迎战三五十合,夺路而逃。山寨又被张飞派人占了,只好败退瓦口关。张飞借酒行计,以草人赚张郃,实粗中之细,细中之巧也。

■张翼德义释严颜

张飞的粗中有细还有一些,如收取西川时的义释严颜等,都很出色。其临阵用计,则大体如此。毛泽东针对贯彻农业发展纲要中“粗而不细”的作风,强调学张飞的粗中有细,是颇为恰当的,也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想想那个鲁莽火裂的张飞都能用智用计,胆大心细,我们有知有识的各级领导干部有何不能做到呢?

但“大跃进”年代“粗而不细”的作风,有其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与当时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关系密切,这不是学学张飞粗中有细就能解决的。可这又当别论。

毛泽东后来说,要过细,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搞错。这个思想,与他提倡“学张飞粗中有细”的思想同脉共源。